《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 >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1月18日)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1月18日)
作者:李本操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 日期:2020-01-18 瀏覽次數:8024
1月18日
1938年
▲ 中共皖浙贛特委為擁護國民政府及國軍堅決抗日驅逐日寇告民眾書。
1939年
▲ 八路軍山東縱隊隴海南進游擊支隊冒雪奔襲老灘鎮,斃傷偽軍20余人,生俘偽軍近百人。
1940年
▲ 蔣介石電示李宗仁、孫連仲、李品仙“剿辦”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同時復電嚴立三:已電李長官暨李總司令品仙與地方團隊協助剿辦。
1941年
▲ 毛澤東、朱德、王稼祥致電劉少奇、陳毅等:“前因援救皖南,同意胡、陳建議包圍韓(德勤)、沈(鴻烈)。現皖南已失敗,華中湯恩伯(淮北區)、李品仙(淮南區)、王仲廉(鄂中區)、馮治安(襄西區)已開始向我進攻,因此我華中、山東各部須為適應反共軍進攻而分別作出具體部署,統由劉、陳規定指揮之。”
▲ 中共中央發言人發表談話,全面揭露國民黨親日派制造皖南事變,摧殘抗日力量的罪行,痛斥蔣介石17日的反動命令,號召全國愛國軍民同胞,以民族國家命運為重,粉碎少數民族敗類發動的反共內戰和投降賣國的陰謀。
▲ 中共中央發出《關于皖南事變的指示》:說明皖南事變真相,分析國民黨發動皖南事變的原因,揭露國民黨破壞抗戰破壞團結的真面目,作出對國民黨進攻的方針和四項決定。要求八路軍、新四軍在政治上軍事上應充分提高警惕性和作做好戰斗準備。
▲ 劉少奇致電毛澤東、朱德、王稼祥,駁斥國民黨頑固派制造皖南事變的借口:我軍確已遵令北移;不走銅陵、繁昌而走涇南之原因;所謂我方先開槍襲擊友軍,全為捏造。
▲ 劉少奇、陳毅就《目前工作部署報告》致電中共中央,提議:出布告停止使用江蘇農民銀行的鈔票;撤銷財政部在蘇北的通稅局;“兩淮鹽務管理局本擬接收,因該局有武裝鹽警二千余人(分散的)及公務人員數百,收入并不大(每月二三十萬元),我們在技術及干部上尚有困難,故暫不接收,改向該局按月提取新四軍軍費”;在蘇北成立新四軍軍部并以陳毅代軍長。
▲ 劉少奇致電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皖南散失武裝人員,望派員盡量收容,即在蕪湖附近、銅陵、繁昌一帶打游擊,建立根據地與民主政權。”曾希圣奉命負責在江北收容和整理皖南突圍部隊。中共銅陵、繁昌縣委設法幫助新四軍人員從銅陵、繁昌突圍過江。
▲ 重慶《新華日報》發表周恩來為皖南事變題詞:“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和“為江南死國難者志哀”。
▲ 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決定粟裕任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指揮,劉炎任政治委員;新四軍蘇南新二支隊及江南抗日救國軍直接歸華中總指揮部指揮。
▲ 鄧昊明、國民黨安徽省第六區保安副司令張禮,關于顧祝同懸賞緝捕項英、袁國平電示國民黨安徽省涇縣縣長田易疇:查項英系湖北人、袁國平系湖南人,立即發動全縣鄉、保、甲長按戶清查,毋使漏網。如能將項英、袁國平交出者,各賞洋5000元;如隱匿不報,一經查實,定予嚴懲不貸。
▲ 國民黨第三戰區長官司令部1月《作戰日記》記載第三十二集團軍“清剿”新四軍零散人員的部署,要求各搜剿部隊務須配合當地黨政機關人員努力剿辦,并須于最短期內肅清散匪及一切化匪設施。
1942年
▲ 中共蘇皖特委2、3、4三個月工作計劃。對溧陽、鎮江、丹南、句容、江句、溧水等縣在擴大地方軍、建立不脫產的人民武裝、政權工作、群眾工作、日偽軍工作、黨的工作等各方面提出具體要求。
1943年
▲ 東灌沭中心縣委書記兼第一支隊政委張克辛率部與秦莊抗日民眾,憑借墻圩等工事,擊退日偽軍多次進攻,斃傷日偽軍30余人,迫敵撤回據點。
1944年
▲ 中共中央書記處對各中央局、中央分局并轉各有關區黨委發出《關于對待國民黨軍隊執行自衛原則的指示》:為保持國共間平靜,爭取抗戰最后勝利,請你們通飭有關各部隊,對于國民黨軍隊,我軍謹守防地,不得發生由我啟釁之任何事件。僅在彼方進攻時,我應執行自衛原則。如發生大的事件,須先行報告,待命處理。
▲ 新四軍第四師致電張云逸、饒漱石、賴傳珠,報告:經區黨委討論,擬將第十一旅整編為兩個主力團,一個獨立團。第三十一團按現建制,團長林乃清、副團長兼參謀長羅杰、政委宋治民、政治處主任馮芝芳,原團長程致遠調三分區任參謀長。第三十二團由第十一旅獨立大隊(原為第三十四團部隊)及泗五靈鳳獨立團獨二營兩個連(原為第六大隊)合編而成,團長張永遠、政委李毅、副團長楊森奎、參謀長余起義、政治處主任劉瑞芳、供給主任張昭。獨立團第二、第三營四個連與隴海大隊合編為獨立團,團長王世仁、政委泗五靈鳳縣委書記張彤兼、參謀長金榮功、政治處主任洪淵。第十一旅供給部長朱亮初,副部長秦卓然,九旅衛生部長黎修典。
1945年
▲ 中共中央華中局指示,指出華中(新四軍)今后發展方向向南發展,以求控制蘇、浙、皖、贛、閩,確保盟軍登陸時占領上海、南京、杭州、蕪湖諸大城市。
▲ 饒漱石、曾山電示曾希圣、譚希林、李步新:第七師今后主要向江南發展,特別要加緊開展蕪湖、高淳、當涂、南京地區游擊戰爭和黨與群眾工作。要加強胡明(中共皖南山地中心縣委書記)地區工作與擴大其根據地,造成恢復皖南陣地與將來能夠占領蕪湖的條件;同時,采取一切可能方法,發展黃山山脈及恢復贛東北地區的地下黨的工作。
▲ 鄧子恢在半城主持彭雪楓師長靈柩入土安葬儀式,并在墓前發表演說。
1946年
▲ 中共中央軍委復陳毅等12日電:同意辦軍事政治學校,其名稱暫為八路軍華東軍事政治學校。至于何地設分校,由你們自定。如蘇北不適宜用八路軍名義時,用新四軍名義亦可。
▲ 淮陰縣政府根據蘇皖邊區政府主席李一氓的指示,決定修建劉老莊“新四軍抗戰八十二烈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