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 >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1月31日)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1月31日)
作者:李本操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 日期:2020-01-31 瀏覽次數:8603
1月31日
▲ 賴傳珠致電總參謀部報告新四軍皖東部隊及地方武裝情況:第四支隊人員4681名,長短槍2885支,輕機槍71挺,重機槍8挺,迫擊炮1門,手榴彈2667顆。第五支隊人員4993名,長短槍3118支,輕機槍95挺,重機槍8挺。游擊縱隊人員4325名,步馬槍2214支,駁殼槍233支,輕機槍44挺,重機槍1挺,迫擊炮1門。供給部存好步槍217支。地方脫離生產武裝:津浦路西人員654名,長短槍593支。津浦路東人員1396名,長短槍1147支。
▲ 新四軍江南抗日救國軍第二、第七支隊分兩路強攻江陰雙漏里日偽軍據點,擊斃日軍警備隊長以下27人、偽警5人,俘偽警10人。“此戰開創了東路我軍殲滅戰之先聲”,陳毅代軍長特電嘉獎稱“望繼續努力,爭取更大之勝利”。
▲ 張云逸致電中共中央華中局,報告第二師精兵簡政情況,決定以主力部隊五分之三,地方部隊五分之二為原則,進行縮編。主力縮編(第十八團在外),每旅轄兩個團,每團保持2000人。地方部隊包括地方黨政一切工作人員與保安部隊,路東根據地為1.2萬人,民兵除外。其中6000為聯防部隊(獨立團、營,游擊隊),2000為保安武裝,其余4000為地方黨、政、民運工作人員。路西決定后再告。縮編機關人員補充連隊。
▲ 邳(縣)睢(寧)銅(山)靈(璧)聯防辦事處在睢寧八區召開全地區各界代表座談會,提議成立地區的民意機關——邳睢銅靈四縣參議會,并推定吳彥求擔任籌委會主任委員。翌年年冬,按“三三制”原則成立邳睢銅靈地區參議會,地區黨委副書記劉玉柱兼任參議長,吳彥求、杲益齋為副參議長。
▲ 淮海軍分區三支隊參謀長王通吾率七團,利用城頭偽軍中隊的內應,拔除城頭據點,消滅偽軍一個中隊,清除了蘇魯交通線的咽喉障礙。
▲ 蘇皖區黨委書記江渭清在區黨委擴大會議上報告《一年工作的總結》。
▲ 《蘇中報》刊載湯景延(中共地下黨員,前偽“蘇北分區外勤警衛團”團長,“特工總部”少將)《告“和平軍”》書。
▲ 夜,中共鎮句縣委機關,部分地方干部和新四軍第十六旅第四十七團第三連指戰員,深入日偽清鄉區域上會附近三里村宿營。次日中午,偽鎮江清鄉公署別動隊一個中隊,配合駐前村日軍偷襲三里村,第三連指戰員掩護縣委機關和地方干部安全轉移。突圍中茅山保安司令部保衛科長李明、丹陽第一區副區長夏炎等18位同志犧牲。
▲ 鄭位三、李先念致電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并張云逸、饒漱石提議文建武任第五師參謀長。此電毛澤東批語:“請葉(劍英)擬復照準”。
1月下旬
1938年
▲ 項英將汀瑞游擊隊開往大余池江的計劃改為向龍巖集中▲ 葉飛陪同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李子芳從南昌到屏南棠口,傳達新四軍軍部命令和中共中央東南局的決定:閩東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下轄三個營,1300余人。團長葉飛,副團長阮英平。范式人任中共閩東特委書記,兼任該團后方留守處主任,留在地方堅持斗爭。
▲ 項英、曾山宣布將贛粵邊游擊區的部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二團第二營。湘粵贛游擊區的部隊第一、第二支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二團第三營一部。
▲ 新四軍都昌留守處在大港街設立,主任田英,副主任蘇遠全、邵榮興;對內為都湖鄱彭中心縣委,書記田英,委員戴其明,華永標、蘇遠全、邵榮興、丁大倪、謝文山、石書文。
▲ 湘鄂贛抗日軍第一游擊支隊奉命改編為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一團,共1100余人。傅秋濤任支隊副司令員兼第一團團長,張正坤任副團長,王懷生任參謀長,鐘期光任政治部主任,并在平江嘉義設立留守處,黃耀南為主任(一說“1月4日”)。
▲ 中共鄂西省委在湖北省襄(陽)樊(城)地區成立,王翰任書記。
▲ 張震率游擊支隊主力,進入永城、宿縣、蕭縣、夏邑為中心的豫皖蘇三省交界地區,對日偽軍和土匪武裝展開連續攻擊。在永城東北大茴村、高莊,摧毀偽第二區“良民公署”,拔除偽軍李口據點,生擒偽軍旅長李顏良、副旅長郭稼州。
▲ 吳芝圃率游擊支隊第三大隊再次進入睢杞地區,配合當地武裝,消滅杞縣偽軍李繼書、朱欽堂、李振國等部;在睢縣西南全殲偽軍張心順部;在睢縣西南練城集襲擊偽皇協軍郭德俊部,俘偽參謀長劉士學,殲偽軍1000余人。接著,又攻克尹店,夜襲蘇木崗,奮戰徐店、黃店和戴集,連戰皆捷。
▲ 陳毅在曲塘鎮東街頭都天廟召開聯抗部隊全體指戰員大會,報告皖南事變經過,闡明中國共產黨人民軍隊堅持抗戰,反對分裂的嚴正立場。黃逸峰主持大會。
▲ 皖東津浦路東省委召開第三次擴大會議,省委書記劉順元代表省委作工作報告。
▲ 蘇皖區黨委在縣、區委書記聯席會議上作出“注意鋤奸工作,建立鋤奸工作系統”的指示,沭陽縣委根據區黨委這一精神,決定設立保安科,任命孫景如為科長。
▲ 顧祝同在上饒李村監獄“宴請”葉挺,葉挺義正詞嚴,深刻揭露國民黨投降主義的丑惡嘴臉。
▲ 新四軍第三縱隊司令員張正坤等被押解到上饒,囚于七峰巖監獄。
▲ 淮海區在沭陽錢集召開“淮海青年反法西斯大會”,到會各縣代表800余人,發起成立“淮海青年救國會”。
▲ 日偽軍2000余人“掃蕩”淮南定(遠)鳳(陽)懷(遠)地區。新四軍淮南津浦路西地方武裝,于柏家園子伏擊敵人,全殲日軍一個小隊。
1月本月
1938年
▲ 中共中央派朱輝、李華楷、陳時夫、張振東、劉玉林、袁大鵬等來江西,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分配他們在景德鎮和瑤里,分別參加辦事處和紅軍改編工作。▲ 中共皖浙贛省委正式成立,李步新為書記,江天輝、陳時夫、朱輝、熊剛等為委員。
▲ 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員會在壽縣楊家廟成立,書記曹云露,組織部長兼統戰部長張如屏,宣傳部長宋天覺,隸屬中共河南省委。
▲ 新四軍駐武漢辦事處成立,與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合署辦公,處長錢之光。同年8月,辦事處結束工作。
▲ 新四軍戰地服務團在江西南昌成立,朱克靖任團長。
▲ 上海煤業救護隊100多人,25輛汽車要求集體加入新四軍,受到項英、曾山、周子昆、李一氓、朱克靖熱情歡迎。
▲ 陳毅在南昌接待要求參加新四軍的歸國華僑何家惟、張弘。
▲ 湘鄂贛特委修水工作團動員40余名青年到嘉義參加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一團。
▲ 新四軍思順通訊站在崇義縣思順區牛牯嶺下何屋成立,負責人楊衍廷,歸贛南特委和新四軍駐大余池江辦事處領導。
▲ 常熟梅李地區3000余名農民舉行暴動,建立起蘇(州)常(熟)太(倉)地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常熟人民抗日自衛隊。
▲ 上海中共情報組織建立黨的外圍組織——華東人民武裝抗日會(簡稱“武抗”)。翌年11月解散。
▲ 由國民黨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副局長戴笠親自策劃組織的特務武裝“忠義救國軍”成立,戴笠兼任總指揮,俞一則任副總指揮。至1939年春,該軍已發展到十六個支隊,四個直屬大隊,二個教導總隊,共20000余人(超過蘇南新四軍)。主要活動在奉賢、南匯、江陰、常熟、吳江、青浦、無錫、川沙、南京、六合、杭州、嘉興、滁縣等地。
▲ 中共中央中原局決定撤銷安徽省工委,成立中共鄂豫皖區委員會,書記鄭位三。
▲ 張云逸、戴季英到安徽省立煌縣(今金寨縣),與國民黨安徽省政府主席廖磊談判新四軍江北部隊作戰區域和軍需給養供給等問題。
▲ 戴季英簽發《陸軍新編第四軍第四支隊政治部布告》。
▲ 新四軍第二支隊第三團從蘇南敵后調回皖南,改稱新四軍直屬第三團,歸軍部直接指揮。
▲ 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正式組成,司令員戴季英(兼)。
▲ 新四軍游擊支隊亳州聯絡站成立,站長任泊生。同年4月遷至渦陽。翌年2月改稱新四軍第六支隊渦陽聯絡站。1941年 1月撤銷。
▲ 句容縣教育界知名人士巫恒通根據陳毅指示,與洪天壽分別在家鄉組織抗日自衛武裝。4月,正式成立句容縣東北區民眾抗敵自衛團,翌年3月改編為新四軍第三團。
▲ 新四軍挺進縱隊抗日軍人學校在江都成立。校長管文蔚,教育主任薛漢陽,軍事教育宋必堂,政治教育呂鎮中、徐進等,學員逾百人。
▲ 八路軍隴海南進游擊支隊和中共蘇皖特委創辦隨營學校,校長鐘輝(兼),政委李浩然(兼)。
▲ 上海市地方協會赴第三戰區慰勞將士演劇團到皖南新四軍軍部進行慰問演出。演出活動結束后,除團長吳大琨等2人返滬外,副團長揚帆等60余人自愿參加新四軍。
▲ 新四軍第三團第二營一部及宣當特務大隊駐大官圩、亭頭鎮,遭蕪湖清水河日軍襲擊,第二營政治教導員黃存安、特務大隊政治教導員黃慶余和中隊長朱學坤犧牲。
▲ 中共彭澤特區委領導下的“抗日救國會”改組為“抗日十人團”,以自然村落為單位,凡十人為一團。很快在長江兩岸的五個淪陷縣和國統區組建起100多個團。
▲ 瓊?尤恩受史沫特萊的委托,從上海把國際友人捐贈的一批醫療物資運抵新四軍軍部,并幫助培訓戰地醫務人員。
▲ 經中共中央批準,原中共蘇皖省委撤銷,分別成立中共皖東津浦路東省委和中共皖東津浦路西省委。張勁夫任路東省委書記;劉順元任路西省委書記(后為彭康)。兩省委均屬皖東軍政委員會領導。同時成立皖中軍政委員會,何偉任書記。3月,張勁夫調任新四軍第五支隊政治部主任,方毅任路東省委書記。
▲ 抗日根據地蘇南財經委員會成立。
▲ 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機關報《挺進報》在京山八字門創刊,翌年4月為新四軍五師機關報。
▲ 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支隊軍事教導大隊與新四軍第四支隊第八團竹溝留守處教導隊合并,成立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隨營學校。校長李先念(兼),政治委員黃春庭,副校長杜石公,政治部主任潘子明。翌年4月5日,改稱新四軍第五師隨營學校。校長李先念(兼),政治委員黃春庭,訓練處處長張水泉,政治處主任冷新華。10月,新四軍第五師隨營學校擴建成立抗大第十分校。
▲ 美國女記者艾格尼絲?史沫特萊到豫鄂邊區訪問。
▲ 中共山東分局通知蘇皖區黨委書記金明,隴海鐵路以南地區劃歸中原局領導。
▲ 新四軍挺進縱隊第一、第四團渡江向江都吳家橋周圍地區發展。在江南成立挺進縱隊留守處,主任管寒濤。
▲ 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湖北省陸安縣白兆山留守處成立,主任李健。同年6月結束工作。
▲ 巢南大刀會接受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的領導,改編為巢南抗日自衛總隊,部分武裝會員改編為新四軍巢南獨立團。
▲ 江都縣民眾抗日自衛委員會在新四軍挺進縱隊駐地吳家橋成立,主任惠浴宇(兼),副主任劉伯培。同時成立抗日自衛總團,下轄十三個分團,總團長張頤,副總團長許友才。7月中旬,該委員會改為江都縣抗日民主政府。
▲ 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新四軍軍部召開高級干部會議,確定新四軍今后的任務:堅持華中敵后抗戰,阻止反共軍的進攻,迅速加強根據地各項建設,積聚力量,準備與日偽、反共軍進行長期斗爭,一旦條件成熟,即向西向南發展。
▲ 彭雪楓致電劉少奇、陳毅、黃克誠并報毛澤東、朱德,王稼祥、彭德懷、左權,報告豫皖蘇邊為我山東、蘇北陣地之外圍戰略支點,是反共派截斷我華北華中聯系、逐漸壓迫蘇北我軍之必然要地。如放棄現有陣地,則必然影響到蘇北、山東陣地之鞏固,增加我堅持華北之困難。故我們意見應堅持現陣地,只有到萬分不得已時才能過路東。
▲ 針對國民黨反共頑固派妄圖于2月底消滅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摧毀豫鄂邊區抗日根據地。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司令員李先念發布命令:粉碎國民黨反共軍隊的新進攻。
▲ 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決定成立鄂東、豫南、天(門)漢(漢陽、漢川)、襄(河)西四個指揮部,統一指揮各區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
▲ 丹北地區澄(江陰)武(進)錫(無錫)三縣抗會、鎮(江)丹(陽)武(進)揚(中)四縣抗會撤銷,成立鎮澄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員吳仲超,下轄武進縣,縣長管寒濤;澄西縣,縣長張志強;鎮江縣,縣長韋永義;丹陽縣,縣長張光;揚中縣,縣長王龍。
▲ 丹陽縣抗敵委員會撤銷,成立丹陽縣抗日民主政府,3月改名為山南縣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6月,復名丹陽縣抗日民主政府。
▲ 東路教育委員會發出《為堅決反對反共投降倒退行為向全國教育界宣言》。
▲ 無錫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宋泳蓀任縣長。
▲ 中共無錫縣委組建太湖抗日游擊支隊(簡稱“太湖支隊”),司令顧筆興。翌年4月,改稱新四軍太湖獨立游擊支隊。
▲ 東路行政機構改組,劃建第一(蘇常太)、第二(澄錫虞)、第三(淞滬)等三個行政區。
▲ 新四軍第三師先后出版機關報刊《先鋒報》《先鋒雜志》。
▲ 中共茅山特委創辦油印小報《民眾報》。
▲ 蔣介石下令各戰區“進剿”新四軍,以李宗仁為華中“剿共軍最高總司令”,分四區實行“清剿”:淮北區,總司令湯恩伯;淮南區,總司令李品仙;鄂中區,總司令王仲廉;襄西區,總司令馮治安。向新四軍彭雪楓、張云逸、李先念諸部進攻,準備在得手后再向山東和蘇北的八路軍、新四軍進攻。
▲ 淮南津浦路東聯防辦事處改為淮南蘇皖邊區行政公署,主任方毅,副主任汪道涵。
▲ 新四軍決定,將淮南津浦路東聯防司令部整編為淮南蘇皖邊軍區,歸新四軍第二師建制。司令員楊梅生,政治委員劉順元,副司令員羅占云,參謀長趙俊,政治部主任張樹才。翌年2月15日,淮南軍區成立,淮南蘇皖邊軍區改稱淮南軍區路東軍分區(又稱淮南軍區津浦路東軍分區)。
▲ 新四軍第五師按發展的五個時期對三年來整訓工作進行總結。
▲ 中共領導的阜東縣(今濱海縣)合作總社成立,這是江蘇革命根據地建立最早的縣級合作社。
▲ 日偽軍400余人分兩路夾攻來安縣孤山、龐河地區,新四軍第二師一部與當地民兵配合,一舉殲滅日偽軍210余人。
▲ 日偽軍2000余人“掃蕩”津浦路西定(遠)鳳(陽)懷(遠)地區,新四軍第二師路西地方抗日武裝在十八里崗和西三十里店重創日偽軍。是役,路西聯防司令部獨立第三團團長余海清和定鳳懷縣總隊副汪立斌犧牲。
▲ 聯抗政治部創辦《文學者》,主編彭冰山、孫石靈。
▲ 華中局和新華社華中分社,決定在浙東抗日根據地成立新華社浙東支社(5月改升浙東分社)并委派于巖任浙東支(分)社社長。
▲ 新四軍衛生部進駐盱眙縣黃花塘常莊。4月,向全軍發出關于“加強部隊衛生保健工作”通令。
▲ 蘇北軍區正式成立(由新四軍第三師機關兼)司令員黃克誠(兼),政治委員黃克誠(兼),副司令員張愛萍(兼),參謀長洪學智(兼),政治部主任吳法憲(兼)。轄鹽阜、淮海兩個軍分區。原淮海軍區改稱淮海軍分區,由新四軍第十旅機關兼,司令員劉震(兼),政委金明(兼),副司令員覃健(兼),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吳信泉(兼)。原鹽阜軍區改稱鹽阜軍分區,由新四軍第八旅機關兼,司令員田守饒(兼),政治委員張愛萍(兼),副司令員張天云,副政治委員李雪三,參謀長胡繼成,政治部主任張池明。第七旅主力擔負全區機動作戰任務。
▲ 粟裕在第一師直屬干部會上提出準備反“掃蕩”的五大政治號召:一切為了堅持斗爭,反對退卻逃跑;一切為了勝利,反對盲目硬拼;一切為了革命的利益,反對為個人打算;一切為了戰爭的勝利,要做困難時期的英雄;鞏固黨內外的團結,維護黨的絕對領導。
▲ 蘇中區黨委撤銷興東泰特區委,成立興東泰地委,地委書記黃逸峰,副書記戴為然;組織部部長彭冰山,副部長盛堅夫;宣傳部長李俊民;賀敏學為地委委員,分管軍事工作。
▲ 中共蘇皖區黨委決定:成立中共京蕪中心縣委,丁麟章(第四十六團政委)兼書記,李廣為副書記,周嘉琳為組織部長,黃玉庭(第四十六團長)、方休為委員。下轄:橫山縣委,書記周嘉琳兼,副書記紀濤;宣當工委,書記方休,副書記徐德建。同時,派李代勝去高淳地區恢復工作。
▲ 蘇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發出實施抗戰教育訓令,要求各地學校堅決實施抗戰教育,一律采用專員公署編印的課本,反對日偽奴化教育,激發學生民族意識,加強抗戰建國的信心。
▲ 鎮句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縣長洪天壽。
▲ 中共揚州地下工委正式成立,書記杭行、副書記兼組織委員袁劍萍,宣傳委員何永喜、朱懋偉。
▲ 中共淮北區委調整下屬組織機構,第一地委轄淮寶、淮泗、泗陽、泗宿、泗靈睢縣及運河特區,韋國清任書記;第二地委轄泗南、泗五靈鳳、盱鳳嘉、洪澤縣,賴毅任書記;第三地委轄邳南、睢寧、銅山、蕭銅等縣,康志強任書記;第四地委轄宿東地區,張太生任書記。8月,第一、第二地委撤銷,原屬各縣委由中共淮北區委直接領導。行政機構也作了相應調整。
▲ 新四軍第七旅第十九團在沭陽縣區武裝配合下,采取襲擊、圍點打援的戰術,對六塘河兩岸的日偽軍發起攻擊,切斷沭宿路,破路數十千米。
▲ 中共中央華中局復新四軍第十六旅江渭清、王必成、吳仲超等13日電:同意你們以茅山、路南、太滆、郎廣劃分四地區,成立四地委。1、茅山地委委員汪大銘、樊玉林、張強生、王直、陸綱五人,汪為書記兼政委,王兼副政委,樊為專員兼分區司令,張兼副司令。2、路南地委委員丁麟章、李廣、朱春苑三人,丁為書記,李廣為副書記兼組織部長,軍分區司令與政委由第四十六團首長兼。3、太滆地委調朱輝為書記,委員由朱到后選擇政治上無問題、堅強的同志報告后批準。陳立平調區黨委幫助工作,主要考查清楚后才能派出去工作。4、郎廣地委以劉松清、張思齊、劉別生、石堅四人組成,劉為書記,石為副書記,張為組織部長。軍分區司令與政委由第四十八團首長兼。
▲ 中共華中局對整風工作發出指示,要求在年內完成整風審干與防奸工作的任務。
▲ 中共鄂豫邊區委員會發出《關于擁政愛民和擁軍優抗的決定》,要求把人民軍隊本質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教育,作為部隊整風和階級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整頓群眾紀律,改善軍政軍民關系。
▲ 聯抗成立紫石縣總隊,盛堅夫兼任總隊副。
▲ 聯抗政治部主任彭冰山調蘇中,顧復生任政治部主任兼興東泰地委組織部長。
▲ 中共淮北區委指示泗(縣)五(河)靈(璧)鳳(陽)縣委組成修復淮堤工作委員會,鄭淮舟為工委書記,發動淮北、澮南、路東地區民工1萬余人,在泗五靈鳳縣獨立團第三營的武裝保衛下,至11月底,修筑了淮衛至沫河口一帶的大堤,并完成沫河口大閘重建工程。
▲ 中共蘇中第五地委在新洲雙煙囪創辦鎮澄簡易師范。地委書記金柯兼校長,地委宣傳部長江堅兼副校長,地委婦女部長殷倩兼黨總支書記。
▲ 榮健生任蘇中交通總站站長。
▲ 經蘇中二分區批準,江都縣自行印發流通券,票面有壹角、貳角、伍角、壹元4種。對外簡稱“抗幣”,計發行549600元。
▲ 新四軍兼山東軍區司令部1946年1月整理的津浦前線野戰軍作戰情況(鄒縣為中心的戰役、對吳化文的伏擊戰、保衛鄒縣、臨城戰役、停戰前的總攻及戰果)概述。
▲ 新四軍兼山東軍區決定,成立新四軍兼山東軍區通信學校(對外稱交通學校)。校長聞述堯,副校長王殿春。11月25日中共中央華東局、新四軍兼山東軍區決定,將通信學校并入華東軍事政治大學,編為第八大隊(后沿革略)。
▲ 中共華中五地委決定《新華日報》(華中版)與《鹽阜大眾》同為五地委機關報。
▲ 中共華中五地委決定加強民兵領導機構,整頓民兵組織,并對民兵員額作了具體觀定:小區除3名區警外,可擴大到20至30人;大區擴大到40至50人;縣警衛連可盡量擴大。所有超出政府原規定以外新擴增人員,一切供給均歸軍分區負責。
▲ 路東中心縣委成立,書記任天石,副書記李中。
▲ 蘇皖邊區政府召開宣教大會,李一氓、方毅、夏征農、馮定等十多位領導接見出席大會的華幫農村劇團的代表毛系瀛。
▲ 以淮南公學師范班為基礎,設立淮南師范,校長劉健飛;在政工班基礎上擴建淮南建設專門學校,校長周原冰。同年六、七月間停辦。
▲ 中共華中分局決定第七縱隊留蘇中,第十縱隊留蘇北,以堅持敵后斗爭。
▲ 中共涇青南工委在轄區內發動群眾用“拖丁、拖糧、拖稅”的三拖辦法來對付國民黨的“征丁、征糧、征稅”的三征。在群眾基礎較好的地區組織開展“抗丁、抗糧、抗稅”的三抗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