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亞細亞人”希伯蘇北行(上)
“亞細亞人”希伯蘇北行(上)
作者:王庭岳 責任編輯:劉順發 來源:《鐵軍》2012年第1期 日期:2013-10-08 瀏覽次數:8329
漢斯·希伯
從上海乘上小船,順著黃浦江航行約12至15小時就到了長江,然后,或者溯江而上,或者沿著海岸北上,就可到達通往新四軍控制地區的門戶了。從長江北岸進入這個地區,必須穿過一小塊日本人和汪精衛控制的地方。交界線上的崗樓或碉堡里的偽軍,在用檢查“軍用”物資的名義檢查你時,會警告你說,從現在起他們不能再“保護”你了。
此后,你可依賴新四軍的保護,它的向導和戰士將會出現在某處田野上,歡迎你到他們那里去……
這段描述,出自20世紀40年代初的美國太平洋學會主辦的《美亞評論》雜志。這是一個名叫“亞細亞人”的人撰寫的關于中國蘇北軍民抗日的通訊。亞細亞人即亞洲人。這個自稱為“亞洲人”的人其實是歐洲人,他的本名叫漢斯·希伯,一位與中國共產黨人有過密切交往的外國友人。
新四軍的異國朋友
1941年6月1日晚,夜幕降臨后,蘇北鹽城公共體育場正舉行著一個盛大的歡迎晚會,新四軍軍部直屬機關、鹽城地方黨政機關和工農商學各界代表4000余人參加。主席臺上,在新四軍代軍長陳毅、政委劉少奇身旁就坐的是兩位皮膚白皙、身材高大的外國人,一男一女。陳毅向與會者介紹了其中一位的情況:他,漢斯·希伯,著名作家兼記者,德共黨員,閱歷豐富,更有不平凡的革命經歷。從本世紀20年代起,他就與中國革命結下不解之緣。他參加過國民革命軍北伐,在歐洲出版過反映北伐戰爭的專著。中國抗戰爆發后,他直接投身抗日戰爭,到過延安,深入過皖南。他通過種種方式全力支持新四軍的抗戰,在上海與中共地下組織、新四軍駐上海辦事機構交往密切。這一次,他又攜夫人秋迪·盧森堡不畏艱險來到蘇北,考察新四軍和蘇北人民的抗日斗爭。陳毅高度評價了希伯為中國革命做出的貢獻,最后指出:“新四軍的戰斗決不是孤立的,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外國朋友的支持。希伯和秋迪就是最突出的一例。希伯夫婦是我們新四軍最可靠的朋友。我們的事業是正義的,是必定會勝利的!”
隨即,在全場熱烈的掌聲中,通過新四軍衛生部長沈其震的翻譯,希伯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今天這個盛大的晚會,對于我來說,并不是第一次。因為我到過八路軍部隊,也到過新四軍部隊。我能在這兩支中國前進的隊伍里行走,研究中國革命的寶貴經驗和教訓,實在是我生平最感自豪的事了。”他接著說,這次來到新四軍地區,雖然時間短促,但卻驚喜地目睹到蘇北根據地各項抗日事業的蓬勃發展,看到了新四軍的日益壯大,蘇北人民在新四軍的強力保護下,生產生活秩序井然,深感欣慰……
希伯與新四軍可算是老朋友了。1939年2月,為支援新四軍抗戰,希伯在上海籌募了一批醫藥用品,歷盡艱險,將藥品交給駐皖南的新四軍軍部。其時,國外對新四軍了解不多,只知道在日軍進攻面前,國民黨軍節節敗退。希伯在安徽涇縣新四軍軍部進行了許多采訪,見到了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新四軍領導人葉挺、項英等。周恩來到新四軍軍部檢查工作,傳達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希伯與新四軍干部一起在禮堂聽周恩來的報告。會后,周恩來接見了希伯并和他親切交談,稱贊他支援中國抗戰的國際主義精神。希望他深入敵后,采訪新四軍將士和廣大群眾,把新四軍的抗戰業績更多地向世界各國人民宣傳。
在云嶺,希伯還見到了由江南敵后返回的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陳毅,陳毅向他詳細介紹了新四軍開展敵后游擊戰的情況。陳毅告訴希伯:新四軍開赴敵占區后,一時間,鐵路被切斷了,橋梁被炸毀了,道路被破壞了,給養車被奪走了,相當數量的日本兵被殲滅了,人民的失望情緒沒有了。日軍轉而向新四軍游擊區增援部隊,而新四軍則依靠宣傳群眾、發動群眾,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持敵后抗戰。
通過與新四軍領導人的接觸和采訪,希伯寫成了《長江三角洲的游擊戰》一文,詳盡介紹新四軍在大江南北抗日的情形,文章在美國發表后引起很大反響。然而,希伯不滿足于獲取新四軍作戰的“第二手”資料,返回上海后,他計劃著再次赴新四軍活動區,特別是直接進入新四軍敵后游擊區采訪。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希伯對蔣介石反共行徑極為憤慨。聽說新四軍在蘇北鹽城重建了軍部,他又為之精神振奮。
新四軍新軍部成立后,派員去上海等地動員各界人士赴蘇北參加抗日工作。代軍長陳毅聽說希伯夫婦住在上海,特指示新四軍上海辦事處與之聯絡,希望希伯前往考察訪問。
1941年5月下旬,新四軍上海辦事處接受了護送希伯夫婦赴鹽城的任務。
用新材料寫新文章
新四軍領導人對希伯的到來十分歡迎,為了方便希伯工作和確保他的安全,為他配備一名翻譯,還安排了兩名警衛人員。
希伯深入新四軍營地,深入農村,在新四軍指戰員、工人、農民和學生中進行廣泛接觸和采訪。他以記者身份出席了鹽城縣首屆參議會,參加了新四軍軍直在鹽城舉行的抗戰4周年紀念大會、鹽城各界紀念“五卅運動”16周年大會,參加了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五分校的多種活動、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組織的文藝討論會以及蘇北文化界舉辦的詩歌、戲劇活動,在蘇北根據地耳聞目睹的一切,希伯都很新鮮。
1941年夏,正在鹽城西北湖垛進行采訪的希伯聞知鹽城學生夏令營即將開營,便冒著傾盆大雨,從五六十里之外趕到夏令營駐地,認真考察了學生們的抗日活動。他贊揚鹽城學生夏令營是“戰火紛飛歲月中的新生事物”,勉勵青少年努力學習民主革命理論,注重實踐,爭取“給蘇北人民留下最佳印象”。夫人秋迪教學生唱《國際歌》,并說這是工人階級的歌,它沒有語言、種族的界限和差異,是全世界無產者戰斗的歌。
希伯還一次次采訪了新四軍領導人劉少奇、陳毅、賴傳珠以及鹽城縣民主政府領導人賀希明等。陳毅抽暇向希伯詳細介紹了新四軍數年來深入敵后抗日,卻遭國民黨頑固派政治壓迫、軍事打擊的情形;指出了蘇北頑固分子韓德勤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反新四軍,挑起黃橋戰事的事實;介紹了皖南事變后新四軍重建軍部,領導和堅持華中抗日等情況。劉少奇向希伯介紹了中共在現階段執行的各項抗日方針政策、蘇北根據地民主政治的實施等等。
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國際形勢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劉少奇、陳毅召集座談會專門討論。希伯應邀出席,并發表了對時局的看法。他認為,德國入侵蘇聯,只能加速希特勒的滅亡。中國、蘇聯和世界人民一起,前赴后繼地進行斗爭,必然取得最后的勝利。劉少奇、陳毅贊同希伯的看法,希望他寫些文章,以幫助人民認清形勢,鼓舞人民堅持抗戰。7月11日起,華中局機關報《江淮日報》開始連載希伯撰寫的長篇時政論文——《世界大戰在現階段的性質》。希伯指出,德國法西斯進攻蘇聯,世界反法西斯和法西斯陣線更加分明,世界大戰已發生質的變化。中國、蘇聯與英、美組成世界反法西斯戰線有了可能和必要。“只有把一切反法西斯的力量團結起來,也只有在這個廣泛的基礎上,反法西斯的勝利才有保證。”
7月下旬,日本侵略軍發動了以消滅新四軍軍部為目標的掃蕩。希伯和新四軍戰士同甘苦、共患難。艱苦的戰爭生活、殘酷的戰爭環境使希伯的革命意志更加堅強。在持續一個多月的反掃蕩中,他與戰士一起行軍、一起戰斗并從事緊張的采訪活動。他隨身帶著一臺英文打字機,一有閑暇便坐在打字機前辛勤地寫作,困了,就吃點提神藥。秋迪常心疼地對別人說:“希伯與別人不同,別人在夜晚吃點藥往往是為了睡好覺,希伯晚上吃藥是為了夜以繼日地工作。”
希伯所寫的文章有的刊登在根據地《江淮日報》等報刊上,更多的是被寄往海外發表,如《重訪新四軍根據地》《在亞洲的日本戰線之后》《中國的內部摩擦有助于日本》等等。他還寫成《中國團結抗戰中的八路軍和新四軍》一書的新四軍部分,長達8萬多字。書稿用許多篇幅描述了新四軍領導人劉少奇、陳毅。
這部分書稿被寄往海外。
希伯在文章和著作中,熱情地謳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他說:“新四軍、八路軍是世界聞名的軍隊,他們是在中國抗日戰場上最堅強、最優良的軍隊。特別是大江南北的新四軍是國際人士最關心、印象最深刻,也是最令人感到興奮的中國抗日武裝,因為從新四軍中可以看到中國人民各階層在抗戰中的團結與合作。”“全世界關心中國的朋友都在注視著新四軍在大江南北的每一個動作,因為新四軍的勝利是世界一切愛好和平、自由人士的勝利。新四軍的斗爭是與世界人民聯合在一條反帝戰線上的斗爭。”
希伯在文章中高度贊揚了新四軍的抗日精神,“哪里有日本人的強大基地,那里也就會出現新四軍的戰斗中心;日本人走到哪里,新四軍也就跟到那里,在其后方組織抗日,創建根據地,使日本人不得安寧。”
希伯記述了新四軍與人民之間形成的魚水關系。他在《重訪新四軍根據地》一文中寫道:“我在旅行中多次注意觀察所接觸的人,其中有窮人、也有富人。當我們住在他們家休息,或夜里穿過日本人警戒的公路后在他們那里停留一整天時,他們總是拒絕我們付給他們的任何費用。戰士們堅持要付給費用,但人民總是作同樣的回答:‘你們是為我們打仗的,你們在保護我們,你們這樣的艱苦,我們不能要你們的錢。’沒有另一支軍隊像新四軍這樣得到人民如此充分的信任、稱贊和熱愛。我在這里聽到了一支非常流行的歌曲,其中唱道:‘前進,前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在敵后的長江下游流域,沒有再比這句響亮的歌詞更受歡迎的了。”
希伯還寫道:“我從未見過一支軍隊的總部,能像新四軍那樣對人民如此公開,它的大門口只有寥寥幾個警衛人員。他們不需要藏起來,即使處在日本戰線的后面(敵后),他們也是安全地生活在中國人民中間。”
希伯所寫的文章大都發表在《美亞評論》月刊上,這是一家比較客觀公正的政治時事雜志,在歐美等地很有影響。許多美國人正是通過這個刊物,第一次了解到新四軍這支英雄部隊,第一次知道了蘇北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存在,第一次了解到位于蘇北一隅、黃海之濱的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