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范長江傾情“文化村”
范長江傾情“文化村”
作者:史海霞 王穎 責任編輯:劉順發 來源:《鐵軍》2012年第1期 日期:2013-10-08 瀏覽次數:8324
范長江在蘇北抗日根據地的時間雖短,但他對蘇北新文化運動傾注了整個身心,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稿。范長江曾經說過:“一個記者,如果能為一個偉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他用行動,實踐了自己的諾言!
“去鹽城的決定是正確的”
1941年春天,山城重慶。
這天,慘淡的陽光籠罩大地,當落日余暉即將收盡的時候,一隊國民黨憲兵突然出現,砸碎了深受國人敬佩的“中國青年記者學會”的木牌。在斑駁的朱門上貼上了蓋有國民政府大印的黃色封條。
“我們辦報的宗旨沒錯,憑什么查封學會!”幾個年輕人沖上前去,欲與憲兵理論。
“大家冷靜點!”站在一旁冷眼觀察的學會負責人范長江勸住了他們:“這里是我們說理的地方嗎?”
一向溫文爾雅的他此時氣憤地說:“在這被標榜為‘當代文明’的城市里,陷阱重重,一片白色恐怖。大家受壓迫的痛苦和憤懣不能吶喊,憂國憂民的哀歌不敢高唱。走,我們到蘇北鹽城去,那里才是文化人的樂園!”
最后,他鄭重宣布:中國青年記者學會將移到蘇北鹽城!
夜深了,范長江心潮澎湃,無法入眠。
他翻出早已看過多遍、鹽城出版的中共中央中原局機關報《江淮日報》,上面報道了他新婚燕爾的消息和岳父沈鈞儒寫的四首賀勉詩。
溫柔賢慧的妻子沈譜來到他身邊,輕輕地說:“長江,你的決定是對的。鹽城雖然生活艱苦,但在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內,文化運動蓬勃發展,那里值得你去。”
馮定、錢俊瑞、夏征農、許幸之等文化名人都在那里,他們辦報刊、興學校、建立各種文藝協會,敵后抗戰文化空前繁榮。”
妻子深有感觸道:“在這大后方,國民黨竭力摧殘進步文化,迫害正直的文化人,而蘇北鹽城根據地招賢納士,關心大后方的同仁,雙方對于文化的不同態度,鮮明地呈現在面前……”
“對,去蘇北鹽城的決定是正確的!”夫妻倆都為自己在黑暗中選擇了光明的路而興奮不已!
不久,《江淮日報》發表了《抗議重慶當局封閉青記總會》的社論。與此同時,蘇北文化協會也發表了《告同仁書》,強烈抗議國民黨當局的倒行逆施,滿腔熱忱地表示:“熱烈歡迎青記總會從不要文化的地方,移到急迫需要文化的地方——新蘇北來。”
同仁的支持,更堅定了范長江到蘇北鹽城的決心。在中共地下組織的精心安排下,范長江等繞道香港,經桂林、上海,于1942年8月抵達蘇北鹽城。
“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
范長江到蘇北的時候,新四軍軍部等機關已在反掃蕩中從鹽城轉移到阜寧停翅港。
8月26日,范長江來到停翅港。9月5日,新四軍軍部舉行歡迎范長江的文藝晚會。四面八方的鄉親們像過節一樣,成群結隊地來到軍部,觀看魯迅藝術工作團的文藝節目。歌聲、笑聲、鑼鼓聲在會場上空匯成一支歡樂的交響曲。
短短幾天,范長江被鹽阜區軍民之間那種魚水深情所感染,他親身感受到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人們的心情是舒暢的。
9月20日,沉寂的古鎮陳集沸騰了,國內文化人的目光一下子聚焦這里:《新華報》和《鹽阜報》兩社聯合舉行“報人座談會”。蘇北報人,濟濟一堂,歡迎范長江先生。
會議主席王闌西代表蘇北文化人,致了熱情洋溢的歡迎詞,并把范長江介紹給大家。范長江微笑著站起來,他首先對一直關心、支持他工作的同仁們表示最誠摯的感謝!隨后,他用標準的普通話發表了長篇演說。他的講話旁征博引,幽默風趣,深深地吸引了在場的每位聽眾:“……十月革命中,偉大導師列寧,曾做了個形象比喻:他把俄國比成人的身體,文人猶其腦,每個人的喜怒哀樂、言談舉止,都聽大腦指揮。我認為,我們中國的文化人,是中華民族的脊梁,炎黃子孫的大腦!當前,中華民族正處于生死關頭,我們這些文化人,民族的‘大腦們’,你們還能彷徨、消沉嗎?還能畏縮、麻木不仁嗎?不能!我們應當義不容辭地站起,奮不顧身地吶喊!”
范長江
座談會上,報人們認真討論了青記會的組織問題,一致贊成設立“青記總會華中辦事處籌備會”和“鹽阜區青記分會”。此刻,范長江興奮不已,自己多年為之奮斗的事業終于在抗日根據地得以發展。
1942年的秋天,鹽阜區第一屆參議會在阜寧縣岔頭莊隆重召開。范長江作為鹽阜區首屆參議會的參議員參加了這次盛會。
會議充分發揚民主,一些參議員,特別是地主紳士代表,對根據地民主政府紛紛提出一些善意的批評,還有不少人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
會上范長江全身心地捕捉每一個信息,以敏銳的目光悉心研究共產黨領導下的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民主政治。會議結束后,他顧不得因水土不服引起的身體不適,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了一篇充滿激情、反映新四軍的敵后斗爭、根據地民主政治等火熱生活的通訊報道。
9月底,鹽阜區總青年救國會成立。
那天,陳毅偕范長江等人親臨會場。陳毅致賀詞后,范長江用自己的親身體會,鼓勵青年朋友努力獻身于根據地的各項工作:“……蘇北的朋友們,你們是幸福的,全國有成千上萬的人,生活在暗無天日的世界里,他們向往根據地,幻想著當家做主人的生活,盼望著、夢想著天上掉下救世主,把他們從水深火熱之中解救出來!你們要珍惜這里的一切。努力、再努力地工作,不辜負勞苦大眾的希望,為解放全人類而不息奮斗!”
范的精彩講話贏得了與會青年經久不息的掌聲!
在蘇北,范長江因謙遜的為人、廣博的知識、精辟的見解,深得朋友們的信任和推崇。地方報人何冰生在結識了范長江以后,深為折服,欣然寫詩一首:
天界英才大任歸,提高民主筆傳宣。
蜀西當局誰知己,蘇北主人獨重賢。
繞道登山險不憚,同情抗日志彌堅。
君家濱海堤猶在,相與聚談話往年。
海內爭呼名記者,傳家已任衍貽謀。
發聾振聵言殊切,救井補偏意不猶。
耳目一新聞見廣,俗風四境易移周。
識荊聚會方嫌晚,任幸南針到此留。
“文化村”中文化人
以范長江為首的文化界名流匯聚阜寧,給蘇北文化工作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掀起蘇北敵后文化運動的高潮。
陳毅代軍長考慮:這些文化人是全國文化界的精英,是共產黨最可信賴的朋友,要將文化人集中起來,安排在根據地最安全的地方,創造條件,讓他們寫作。
不久,陳毅的這一設想實現了。1942年9月,范長江等人搬進阜寧停翅港南側的賣飯曹村,這就是后來聞名全國的敵后“文化村”。
在文化村,范長江文思如泉,創作欲望十分強烈。不久,他就寫出了三篇膾炙人口的通訊。文章用飽蘸激情的筆觸,如實地報道新四軍在敵后的斗爭、蘇北根據地的所見所聞等等,并將其發往延安。9月19日,毛澤東主席親自批閱,給予很高的評價。
1942年秋,陳毅軍長倡議成立“湖海藝文社”,范長江、阿英等21人作為發起人。11月12日,由錢俊瑞、范長江等7人組成的文化雜志編委會成立,研究決定創辦一份專談文化的雜志,定名為《新文化》,24開本,并將原《大眾生活》更名為《新知識》。《新知識》開辟“湖海詩文選”專欄,集中發表藝文社成員的詩作。
文化村和軍部所在地停翅港相距僅兩里地。陳毅非常關心文化人的生活,閑暇時常來到文化村,與文化人促膝談心,切磋交流。大家盡情揮毫作書、賦詩唱和。棋琴書畫,無所不有,形成一種空前、熱烈的文化高潮。
范長江喜歡下棋,而且棋藝高超,所以常與陳毅對局。許多次,范長江去陳毅家,那時,陳毅的房間里掛著韓紫石先生贈送的一幅對聯:“天心已厭玄黃血,人事難評黑白棋。”在這樣的氣氛中下棋,別有一番情趣。
范長江到蘇北不久,發現新四軍的通信設備陳舊,技術落后,且缺乏專業人才。為讓全國人民能隨時了解新四軍的消息,范長江建議華中局設立新聞收發報電臺。
他的提議得到陳毅的支持,并指示他:立即著手籌辦新華社華中分社,由范長江任社長。
范長江為保證無線電的通信暢通,想方設法廣納人才,并特意把舊友中一個受過專門訓練的青年調來當報務員。由于條件限制,范長江打算更換舊收信機的設想始終無法實現。
電臺的同志每天用很陳舊的設備,緊張而吃力地工作著。他們不但收聽延安臺的電訊,同時直接抄收塔斯社、同盟社等外國通訊社的電訊。這樣,國際、國內許多有價值的消息都能及時送到軍部,為軍部首長了解和分析國際、國內形勢,提供了可靠的信息。
1942年冬天,滴水成冰,天氣特別寒冷。此時正是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關鍵時刻。
一天深夜,凜冽的寒風砭人肌骨。
突然,一條電文不停地重復著。值班員忘記了嚴寒,緊張地翻譯起來。這是一條令全世界都歡欣鼓舞的好消息:蘇軍斃俘德軍3萬。這消息表明: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蘇軍就要勝利啦!
通信員連夜把電文急送范長江。
范長江一看,高興得像個孩子,他奔出門外,跨上一匹白馬,頂著刺骨的寒風,向軍部駐地急馳而去!
很快,這則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喜訊,在蘇北串場河畔,像電波一樣迅速傳開了,抗日軍民揚眉吐氣,受到極大的鼓舞!
1942年底,日軍對蘇北實施大掃蕩,形勢十分危急。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損失,新四軍軍部決定,在蘇北活動的文化人,必須盡快轉移到大后方,有的要轉移到延安,許多人則就地隱蔽。
因工作需要,范長江隨軍部一道,轉移到淮南根據地黃花塘。
范長江在蘇北抗日根據地的時間雖短,但他對蘇北新文化運動傾注了整個身心,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稿。范長江曾經說過:“一個記者,如果能為一個偉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
他用行動,實踐了自己的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