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別閱讀 > 閩東三年游擊戰爭的歷史經驗
閩東三年游擊戰爭的歷史經驗
作者: 寧德師范學院經管系教授 游國斌 責任編輯:黨亞惠 來源:《鐵軍》2016年第10期 日期:2017-06-16 瀏覽次數:8326
研究南方三年游擊戰爭,閩東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區域。閩東游擊區是南方八省十五塊游擊區之一,閩東三年游擊戰爭是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閩東三年游擊戰爭不僅牽制消耗了國民黨軍大批有生力量,有力支援配合了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而且對于新四軍的組建,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積累了十分寶貴的歷史經驗。
研究南方三年游擊戰爭,閩東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區域。閩東游擊區是南方八省十五塊游擊區之一,閩東三年游擊戰爭是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閩東三年游擊戰爭不僅牽制消耗了國民黨軍大批有生力量,有力支援配合了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而且對于新四軍的組建,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積累了十分寶貴的歷史經驗。
正確開展獨立自主的對敵斗爭
1934年10月,中央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共中央機關和紅軍主力被迫實行戰略轉移。國民黨隨即抽調重兵對南方各革命根據地實行全面的軍事清剿,壓向閩東蘇區的國民黨正規軍有八個師,連同地方反動武裝達10萬之眾。由于敵我力量懸殊,尤其是與上級黨組織失去聯系,致使蘇區大部分淪入敵手。
在閩東革命處于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1935年1月中旬,中共閩東臨時特委在福安洋面山召開緊急會議,就怎樣對付敵人、怎樣保衛蘇區、怎樣堅持斗爭等問題進行了激烈的爭論。會議果斷作出了轉變斗爭方式,“把蘇區變成游擊區,用游擊戰爭對付敵人”的戰略決策。
根據洋面山會議精神,閩東蘇區各縣、區、鄉干部和游擊隊戰士上山打游擊,分散隱蔽在寧(德)屏(南)古(田)、福(安)壽(寧)、霞(浦)(福)鼎等邊界地區堅持斗爭,從而擺脫了被動挨打的局面,逐漸掌握了斗爭的主動權。閩東獨立師則在柘榮縣西竹岔予進攻之敵以迎頭痛擊后,迅即分兩路突出重圍,轉移到蘇區外線開展游擊戰爭,開辟新的游擊區。隨著游擊戰爭的深入,到1936年底,不僅鞏固發展了閩東游擊根據地,還開辟建立了政(和)屏(南)游擊根據地和閩浙邊一帶新區。整個游擊區北達浙南、南抵福州、東瀕東海、西接閩北,范圍遍及閩浙兩省23個縣境,成為中國革命戰爭在南方的重要支撐點。到三年游擊戰爭結束時,閩東紅軍主力部隊發展到1300余人,成為新四軍組建時的重要來源。
在與上級黨組織失去聯系而又孤立無援的情況下,中共閩東臨時特委審時度勢,果斷作出了符合斗爭實際的正確決策,順利實現了從蘇區到游擊區的轉變,獨立自主領導開展了艱苦卓絕的對敵斗爭。這是閩東三年游擊戰爭的重要經驗之一。
創新運用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術
始終把游擊戰爭作為基本的軍事斗爭形式,這是閩東革命斗爭的一大特點。反清剿斗爭失利后,以葉飛為代表的閩東蘇區領導人,主動及時地轉變斗爭方式,按照游擊戰爭的傳統和經驗,分散開展游擊戰爭,從而保存了革命力量。
為了總結反清剿斗爭的經驗教訓,1935年5月,葉飛、阮英平、范式人召集堅持各地斗爭的負責人在壽寧縣含溪舉行會議,作出了恢復健全中共閩東特委機構,廣泛開展游擊戰爭等重大決策。會議確定了“一方面波浪式地向外發展新區,一方面對內恢復老蘇區”的游擊戰爭的基本方針。
游擊隊充分利用閩東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以廣大山區為依托,創造性地運用游擊戰術,避強擊弱,避實就虛,晝伏夜行,聲東擊西,使敵人摸不清紅軍的行蹤。在組織方式上,游擊隊以小分隊的形式,展開有計劃的分散行動。在具體作戰中,從實際出發,施展嫻熟的設伏誘敵、化裝智取、長途奔襲、破壞敵人軍事設施等獨具特色的游擊戰術,有把握就打,沒把握就走;與敵小分隊遭遇,相機殲之;同敵作戰時,集中優勢兵力,以勇猛快速的戰術圍而殲之。就這樣,紅軍游擊隊在群眾的掩護和支持下,在廣闊的戰場上與敵周旋,化被動為主動,出奇制勝,取得了一系列戰斗的勝利,有力地促進了新區的開辟和老區的恢復。
值得一提的是,充分利用獨特的自然條件,建立海上紅軍游擊隊,是閩東黨組織在軍事戰略上的一個創舉。從1934年春開始,黨領導下的海上游擊隊共有三支:一支在霞浦西洋、浮鷹、北礵一帶;一支在福鼎秦嶼、大崳山一帶;一支在連江可門口一帶。其主要任務是開展海上斗爭,截擊敵人海上交通運輸、封鎖???,為紅軍購買武器、糧食、醫藥,運送紅軍傷病員,配合陸上部隊作戰,成為閩東蘇區對敵斗爭的重要支點。在閩東三年游擊戰爭之初,海上游擊隊憑借閩東千里海疆的自然屏障,抗擊國民黨軍的清剿,掩護連羅紅軍西南團突圍,成為山地紅軍游擊隊的戰略策應。葉飛同志曾給予很高的評價,認為它是“我人民海軍的前身”。“真正說閩東蘇區與其他蘇區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有海上游擊隊,唯一的只有閩東這個地區有海上紅軍游擊隊。”“最早的海上紅軍和游擊隊可以說就在我們(閩東蘇區)這里?!?/span>
傾情培育生死與共的黨群關系
如果說依山靠海是游擊戰爭得以廣泛開展的外在環境條件,那么依靠群眾支持則是黨和紅軍克敵制勝的內在本質要求。研究閩東三年游擊戰爭,我們發現這樣一個明顯的特點,黨和紅軍游擊隊總是把發動群眾、組織群眾當作首要任務,最后達到武裝群眾,開辟新區、恢復老區的戰略目標。
盡管處于極其殘酷的環境中,閩東黨和紅軍游擊隊仍不忘密切聯系群眾,把緊緊依靠群眾作為堅持斗爭的最重要途徑,把積極發動群眾作為開辟新區的最根本措施。首先,深入開展宣傳教育。在敵人清剿期間,游擊隊白天隱蔽在山上,晚上下山分散到各村找群眾做工作,使群眾了解紅軍的性質和黨的各項政策。其次,嚴格遵守組織紀律,對群眾利益秋毫無犯,規定向群眾借東西要歸還,向群眾買東西要付款,絕不允許侵犯群眾絲毫利益。再次,注重將游擊戰爭與爭取群眾經濟利益的合法斗爭相結合,廣泛發動群眾,組織貧農團,進行“五抗”(抗捐、抗稅、抗糧、抗租、抗債)斗爭。每當青黃不接,群眾生活困難時,及時開展打擊土豪劣紳的分糧斗爭,解決貧苦農民的口糧問題等等。
黨組織和游擊隊緊緊依靠群眾,處處為群眾著想,從而贏得了民心,獲得廣大群眾的支持和保護。有的群眾冒著生命危險,瞞過敵人的嚴密搜查,千方百計地把自己省下來的糧食、鹽巴和各種日用品送到紅軍游擊隊手中。有的群眾主動為進村的紅軍游擊隊站崗放哨,一發現敵人來襲,便發出警示暗號。有的群眾以各種辦法為紅軍游擊隊送情報。正因為有這樣深厚的群眾基礎,紅軍游擊隊的活動才如魚得水。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作為全國畬族人口最大的聚居地,閩東畬族群眾在三年游擊戰爭中發揮了獨特而重要的作用。據統計,在三年游擊戰爭中,閩東有1442個畬村(占全國畬村總數的71%),成為閩東黨組織和紅軍游擊隊的重要根據地,被稱為“堡壘村”。許多畬族同胞為救護傷病員,掩護游擊隊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葉飛回憶說:“在閩東三年游擊戰爭最艱苦的年代,畬族人民的作用是很大的。他們具有兩大特點:第一,最保守秘密,對黨很忠實;第二,最團結。在最困難的1935年至1937年對革命斗爭支援最大。我們在山上依靠畬族掩護才能堅持。”這種在殘酷斗爭環境中凝聚成的生死與共的黨群關系,正是閩東三年游擊戰爭的重要經驗,也是閩東三年游擊戰爭堅持下來的力量源泉。
成功實施切合實際的政策策略
中共閩東特委在領導開辟新區、恢復老區的斗爭中,一方面在軍事上開展針鋒相對的游擊戰爭,與幾十倍于我的敵軍浴血奮戰;另一方面根據形勢和環境的變化,對政治、經濟等政策策略作相應調整。
采取“白皮紅心”政策,巧妙應對保甲制度。國民黨在清剿中強制群眾登記戶口,實行保甲連坐,移民并村,企圖困死山上的紅軍游擊隊。黨的各縣、區委和鄉村支部則組織群眾干擾戶口登記,破壞保甲制度。同時,派一批身份尚未暴露的共產黨員或積極分子打入國民黨基層政權組織,擔任保甲長、聯保主任,使他們成為“白皮紅心”的“兩面派”,明里應付敵人,暗里進行革命活動。對敵方的保甲長、聯保主任則采取區別對待政策,對死心踏地與人民為敵、作惡多端、民憤極大的頑固分子,予以嚴厲打擊;對國民黨反共反人民政策有所疑慮,施行不力,而對紅軍游擊隊有所畏懼的中間分子,則從政治上瓦解;對國民黨的反共政策有些反感,對紅軍游擊隊有所同情者,則通過耐心細致的工作,使他們站到革命陣營上來。
改變籌糧籌款政策,粉碎敵人經濟封鎖。在游擊戰爭的特殊環境下,閩東特委調整了蘇區時期的經濟政策,暫時停止“打土豪分田地”,不侵犯富農及小地主的利益,對地主采取按畝征糧的政策。在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和革命形勢處于低潮的情況下,這些政策的實施,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對緩解閩東黨和紅軍游擊隊所面臨的困難和阻力,發揮了積極作用。
針對國民黨的經濟封鎖,閩東特委采取了“買賣公平,不傷害白區來的商人利益”的政策,鼓勵白區小商販到根據地、游擊區經商。這一政策得到白區商人的歡迎,他們經常往來于國統區和根據地、游擊區之間,源源不斷地提供軍需民用物資,還帶來了一些有價值的情報。
調整“反蔣抗日”政策,促成國共合作局面。1936年冬至1937年春,與上級黨組織失聯長達三年之久的閩東特委,終于獲悉黨中央《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等文件,了解到國內時局的變化及中央的一系列重要決策。為此,閩東特委連續發表告民眾書、布告、宣言等,號召同一切愿意抗日的友黨、友軍合作,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全面抗戰爆發后,閩東特委自覺把政策由“反蔣抗日”調整到“聯蔣抗日”上來,向福建國民黨當局提出停止內戰、合作抗日的要求。1938年2月,由閩東紅軍改編而成的新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1300余名將士,揮師北上,奔赴蘇皖抗日前線。
由上可知,適時調整和成功實施切合實際的政策策略,是閩東三年游擊戰爭的鮮明特點,也是閩東三年游擊戰爭勝利的重要經驗。
執著堅守革命到底的崇高信念
艱苦卓絕的閩東三年游擊戰爭是閩東革命史上最為輝煌的一頁,蘊藏著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殘酷、嚴峻的斗爭中,面對血與火的洗禮,面臨生與死的考驗,閩東的黨員干部、紅軍游擊隊戰士和廣大人民群眾毫不畏懼,他們用理想和信念、意志和力量、生命和鮮血,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鮮明地反映出閩東革命先輩斗爭精神的優良特質。
1935年初,閩東蘇區反清剿斗爭失利,紅軍獨立師連連受挫,蘇區幾乎喪失殆盡,閩東黨的各級組織遭受嚴重摧殘。革命形勢急轉直下,閩東大地籠罩在腥風血雨的白色恐怖之中。敵人施行各種滅絕人性、慘絕人寰的手段,來捕殺共產黨干部、紅軍游擊隊和革命群眾。閩東蘇區主要領導人馬立峰、詹如柏、葉秀蕃等先后壯烈犧牲。
在極其險惡的斗爭環境中,盡管革命隊伍內部也出現了一些不堅定分子,但大多數黨員干部并未喪失信心,他們堅信,“只要我們堅持下來,勝利一定是我們的。革命總會有困難,有挫折,革命者可貴的品質就是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睘榱藢崿F偉大的理想信念,紅軍游擊隊戰士們拋頭顱,灑熱血,寧死不屈。1936年2月,閩東工農游擊隊第十一支隊隊長、閩東獨立師周墩縣獨立營營長凌福順在偵察敵情時不幸被捕,敵人的嚴刑拷打絲毫不能動搖他的革命意志。之后,凌福順被押赴刑場,釘在十字架上,割肉挖心。他在就義前高呼:“我凌福順會絕代,革命永遠不會絕代?!?/span>
閩東獨立師突出重圍后,轉戰于深山野澤中。游擊隊饑不得食,寒不得衣,缺醫少藥,處境異常艱難。然而,戰士們仍保持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表現出藐視一切艱難困苦的英雄氣概。他們自編自唱歌曲:“深山巖洞是我們的房,青枝綠葉是我們的床,草根野菜是我們的糧,……哪怕敵人再圍剿,頭斷血流也不投降!”他們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勝利地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奇跡般地度過了最黑暗的時刻,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為英雄的閩東蘇區人民贏得了紅旗不倒的榮譽。
閩東三年游擊戰爭中涌現出許多英雄人物和英雄群體。閩東黨和紅軍的領導人之一、閩東第一支革命武裝的創建者詹如柏被捕后,敵人企圖用“團長”的官銜來收買他。詹如柏不為所動,歷數敵人的滔天罪行。在刑場上,他發出最后的誓言:“我們共產黨是為窮人打天下的,革命總有一天會勝利。我死沒關系,還有其他人,共產黨是殺不完的?!北憩F出共產黨人大義凜然的錚錚鐵骨和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阮吳潤等“百丈巖九壯士”寧死不降,舍生取義的壯舉,堪稱閩東英雄兒女的最光輝典型。施膿祿與“九家?!钡娜罕?,為保護革命力量,不惜舍已舍家,慷慨就義,更是譜寫了一曲人民群眾的英雄贊歌。據不完全統計,在閩東三年游擊戰爭中,僅閩東特委、閩東蘇維埃政府領導,閩東各縣委及所屬區委書記、縣蘇維埃政府主席,閩東紅軍獨立師和游擊隊營以上干部的犧牲人數就達120多人。先后有2100多名官兵犧牲,25000多名群眾被殺害。閩東黨、紅軍和人民在三年游擊戰爭中所表現出來的崇高信念、堅韌意志和犧牲精神,無疑是一筆豐厚的歷史遺產,它的獨特價值將會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和珍視。
通過全方位、多視角地考察閩東三年游擊戰爭的歷史經驗,我們進一步認識到,閩東三年游擊戰爭飽藏著厚重的歷史容量,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