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三位理事長 一顆愛民心
三位理事長 一顆愛民心
作者:沈暉 徐守祥 責任編輯:趙雨希 來源:《鐵軍》2016年第11期 日期:2017-05-24 瀏覽次數:8356
在江蘇省啟東市各鎮鄉,活躍著一支由老黨員、退休老干部組成的社會團體,多年來,他們以深厚的感情熱愛這項事業、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投入這項工作、以不計得失的心態支持老區建設,為老區人民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下面記述的就是其中三位鎮老促會理事長的事跡。
北新鎮老促會理事長張家其:
在關心下一代中映染夕陽紅
7月21日上午,天氣十分悶熱。筆者驅車來到啟東市北新鎮采訪鎮老促會理事長張家其,他堅持10年辦家庭普法站,抓好學生校外教育。
一來到該鎮富民村8組,筆者就被朗朗的讀書聲所吸引。循聲望去,只見路北一幢大樓里,一張長桌兩旁坐著十多個小朋友,一位中等身材、年逾古稀的老人戴著老花鏡正在為孩子們輔導。
張家其的妻子任老師見我們到來,連忙將迎上來。為了不影響孩子們學習,筆者就與任老師坐在隔壁客廳先聊了起來。張家其原是北新鎮黨校專職副校長,長期從事教育工作,2001年1月退休。2012年6月,一次偶然的機會,村里的鄰居老吳與他閑談中說起,周圍現在有些小學生父母外出打工,他們節假日在社會上東游西蕩、甚至惹是生非,發展下去后果嚴重。言者無意,聽者有心,從而使他萌發了創辦校外輔導站,抓好少年兒童普法教育的想法。經過一個月的積極籌備,這年7月,富民村張家其家庭普法站開學,村里有20多個小朋友前來參加學習。
張家其家庭經濟不算富裕,但他對教育設備的投入卻毫不吝嗇。10年來,他先后投入一萬多元,在家置辦起電腦、打印機、課桌和大小規格黑板等辦公、教育設備。同時,張家其十分注重教育形式,努力在通俗易懂易記上下功夫。如交通安全知識、尊老愛幼等內容,張家其就編成“順口溜”、小快板等。每當夏季來臨,張家其還將法制教育內容編成三句半、對口詞、小演唱、相聲等文藝節目,與小朋友們一起排演,向家長、村民們匯報演出。
說起思想道德教育,張老師還走出課堂,幫扶社會上折翅雛鷹。前幾年,本村的小張父母離婚,父親一直在外打工,他和年老的祖母一起生活,由于教育沒跟上,經常停學,還染上抽煙、喝酒等不良習氣。去年10月,張家其多次上門找這個孩子談心,勸其不要自暴自棄,并語重心長地對他說,每一個人的人生道路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自己還年輕路長,現在當務之急就是在校好好讀書。同時,他又找其奶奶商量挽救孩子的方案。經過張家其多方努力,終于使這孩子迷途知返,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氣,繼續求學,后來成為品學兼優的“三好學生”。據了解,通過張家其的普法教育,當地先后有15個孩子,現在完全摒棄了賭博等惡習,也不進網吧,都在學校安心學習。
“哎呀,都是一些應該做的小事么,講起來讓您見笑了!”隨著爽朗的笑聲,張家其上完課走進了客廳。他動情地說:“現在我們夫妻倆都有退休金,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在我有生之年能為孩子們做一點有益的事,這也是我一個老黨員的心愿!”
合作鎮老促會理事長郁文明:
在精準扶貧中無私作奉獻
今年7月15日,啟東市老促會在合作鎮召開全市扶貧工作現場會。與會代表不僅高度評價項目單位的扶貧工作,更對鎮老促會理事長郁文明多年來一直全身心撲在扶貧工作上贊不絕口。
郁文明今年已經76歲了,在鄉鎮領導崗位上退下后,在鎮老促會的工作崗位上一干就是16年。特別是近年來,他接手扶貧幫困工作后,更是盡心盡力地為貧困戶服務。每年,他都堅持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精心挑選科技含量高、產品前景好、帶動能力強的企業作為扶貧載體。他與項目單位負責人多次深入基層,經過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評估論證,覺得養殖特別是養豬養羊是個好辦法:一是貧困戶和低收入戶半數以上都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大多數人身體尚可;二是村里田間地頭、溝河宅邊青飼料多,地里的莊稼收獲后,許多秸稈還可以利用;三是許多農戶都有舊棚舍,不用花多少錢,稍微改造一下,就可以用來養豬養羊;四是養豬養羊周期短,見效快,風險小。他把想法與村里領導和市鎮兩級老促會匯報后,得到了他們的大力支持。
他們扶持的40多戶貧困戶和低收入戶都選擇了養豬養羊,最少的有五六只,最多的有20多只。為了確保年底這些貧困戶和低收入戶都能脫貧致富,郁文明還積極提供各種優質服務,不僅多次幫助他們培訓,還和獸醫一起,走村串戶宣傳防病防疫知識,幫助打防疫針。7月下旬,啟東連續多日下大雨,郁文明想到村顧衛國、王志祥、施凡良等幾家養羊戶養的羊比較多,且都是低棚養羊,一旦棚舍進水,羊容易得病死亡。于是他就與項目單位負責人一起,騎著電瓶車,冒雨到這些戶頭調查察訪,還找來獸醫,給予治療防疫,事后又與項目單位的同志一起,幫助這些戶頭把一個個低架棚改造成高架棚。
王鮑鎮老促會理事長高飛昌:
在關注弱勢群體中余熱再生輝
在啟東市王鮑鎮,只要一提起鎮老促會理事長高飛昌,人們都贊嘆不絕:孩子們說他是慈祥的爺爺,老百姓說他是老區人民的“活菩薩”,特別是貧困戶更是對他刮目相看,說他是脫貧致富的“保護神”。
2005年9月,做過多年鄉鎮一把手的高飛昌,在鄉鎮配套改革中提前離崗退養,當時,有好幾家企業找到他,承諾高薪聘請他出山做企業的顧問,但他沒有心動,可是當王鮑鎮黨委主要領導讓他接手老區開發建設理事會的工作時,他二話沒說就答應了。他覺得土生土長在老區,有較多的人脈資源,對本鄉本土情況比較熟悉,現在退休了,時間寬裕了,可以靜下心來集中精力為老區群眾做些實事、辦些好事。
王鮑鎮是革命老區,經濟相對落后,貧困人群相對集中。高飛昌先后通過基金扶持、贈送良種、能人幫帶、企業資助、社會募捐等方式,使一大部分老區人民擺脫了困境。特別是他通過培育扶貧載體帶動一方百姓脫貧致富的事在當地傳為佳話。廟橋村村民倪忠輝很有科學頭腦和市場經濟意識,2011年他種植的一畝多“雙胞山藥”,畝產達近萬元,當時他很想把種植“雙胞山藥”的規模擴大,但苦于缺少資金和土地,只能在自己的畝把地上小打小鬧。高飛昌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專程到倪忠輝的所在村調研,發現該村是一個經濟薄弱村,全村貧困戶和低收入戶比較多,而倪忠輝不僅勤勞肯干,敢于吃苦,還有誠實可信和樂于奉獻的精神,如果把他扶持起來,不僅有較強的榜樣示范作用,還可以帶動周邊的貧困戶和低收入戶脫貧致富。于是,他把扶持倪忠輝致富的事放到了鎮老促會的議事日程。為了幫助倪忠輝爭取資金,高飛昌多次到市老促會、科技局、農委等部門,幫助他注冊商標,申報項目,先后為他爭取到十多萬元項目資金。他還多次到廟橋村,同村干部一起,做周邊群眾的工作,把他們承包的100多畝土地流轉給倪忠輝。從那以后,在倪忠輝的致富道路上,處處都有高飛昌的足跡。在高飛昌的幫助下,經過市鎮兩級老促會的積極扶持,倪忠輝不僅成為啟東市的科技示范戶和致富典型,更重要的他還扶持和帶動周邊1000多個農戶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