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紅色余姚的美麗嬗變——記浙江省余姚市市委書記毛宏芳
紅色余姚的美麗嬗變——記浙江省余姚市市委書記毛宏芳
作者:黨亞惠 責任編輯:黨亞惠 來源:《鐵軍》2016年7期 日期:2017-03-31 瀏覽次數:8328
提起余姚,人們自然會聯想到她是具有7000多年歷史的河姆渡文化的發祥地,歷史底蘊深厚,名人輩出。殊不知,余姚還是一座擁有光輝革命歷史的紅色之城。現余姚市委書記毛宏芳多年來深入開展余姚紅色歷史的挖掘和保護,大力傳承革命精神,成績卓著,在2015年11月26日召開的中國新四軍研究會第五屆常務理事會第五次會議上被表彰為“弘揚鐵軍精神縣委好書記”。
提起余姚,人們自然會聯想到她是具有7000多年歷史的河姆渡文化的發祥地,歷史底蘊深厚,名人輩出。先后涌現出以東漢高士嚴子陵、明代哲學家王陽明、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黃宗羲、中日文化交流使者朱舜水等為代表的一批文化名人,素有“文獻名邦”、“東南最名邑”的美譽。如今,這座浙東小城,經濟活躍,實力雄厚,在2015年縣域經濟全國百強縣(市)中位列第14名,已連續五年被評為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殊不知,余姚還是一座擁有光輝革命歷史的紅色之城。1941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浦東游擊隊南渡杭州灣到達“三北”(即余姚、慈溪、鎮海三縣北部)地區。1943年8月,以譚啟龍為書記的浙東區黨委和以何克希為司令的三北游擊司令部進駐梁弄,開辟了四明山革命根據地,即浙東抗日根據地,成為全國19個抗日根據地和華中地區8塊抗日根據地之一。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財經工作、文教工作、兵工生產等都做出了一定成績。”浙東區委書記譚啟龍曾這么說過。革命先烈以四明山為中心,建立了浙東抗日根據地,成立了敵后臨時行政委員會,頒布施政綱領;創辦了《新浙東報》,宣傳抗日救國;成立了浙東銀行,發行抗幣;還興辦學校、醫院、印刷廠等,發展文教衛事業……革命火種在這片土地上燃起,為全國抗日之火助燃添薪。
近日,記者懷著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到余姚四明山革命老區采訪。到達余姚后,在余姚市新四軍研究會張杰副會長的陪同下,我們到達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的中心——梁弄鎮。一路駛來,連綿起伏的四明山寬廣雄偉,山上林森茂密,放眼望去,一片郁郁蔥蔥;波光瀲滟的四明湖鑲嵌其間,山水交融,令人流連忘返;一排排民居錯落有致、整潔優美,牛羊在清冽的小溪旁悠閑地吃草。置身其間,感受山的博大,水的明凈,仿佛回到了70多年前那段火熱與激情的歲月。
紅色記憶不褪色
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舊址群位于四明山腹地余姚市梁弄鎮橫坎頭村,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舊址群主要由浙東區行政公署舊址、浙東軍政干校舊址、中共浙東區委舊址、《新浙東報》報社舊址、浙東銀行舊址、新四軍浙東縱隊司令部舊址、譚啟龍同志舊居、浙東敵后臨時代表大會舊址等組成。舊址群整飭一新,布局完整,規模集中。館內展覽史料翔實,圖片、實物內容豐富,生動展現了浙東地區的紅色歷史。如今,這里已經成為中小學、各單位接受紅色革命教育、緬懷先烈和“探索人生意義”的第二課堂,成為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
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舊址群保存得如此完好,這得益于余姚歷屆縣委縣政府一直以來對余姚紅色歷史的挖掘和保護。現余姚市委書記毛宏芳自2011年上任以來,就非常重視革命遺址的保護。在他的帶領下,余姚先后發掘了浙東抗日根據地舊址群等各類革命遺跡113處,占寧波大市的三分之一以上,毛宏芳爭取到1.3億元修復革命遺址、新建紀念場館。毛宏芳強調要充分發揮余姚的紅色資源優勢,發展紅色旅游,帶動老區人民致富。他指導制訂了余姚紅色旅游開發整體規劃,推出了紅色余姚游、革命勝地游、戰地遺址游等特色旅游線路,打響了余姚紅色旅游品牌。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舊址群被列為全國重點建設的百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并被評選為“全國十大紅色經典景區”,年接待量超20萬人次。
毛宏芳一貫說:“把革命精神傳承好、發揚好,既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責任,也是事業發展的現實需要。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不能丟。”他指示加大把革命精神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依托各類革命遺跡和紀念場館,借助“四明英烈”、“浙東抗戰記憶”、“歲月余姚”等專欄專版專題,運用“小載體講大道理”等宣教模式,深入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六進”活動,教育引導全市上下尤其是青少年銘記歷史、緬懷先烈、汲取力量。全市堅持在每年清明節、國慶節、烈士紀念日開展烈士祭掃等紀念活動,近年來成功舉辦全國19塊抗日根據地老區建設(浙東四明山)峰會、紀念浙東區黨委成立70周年等重大活動。特別是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期間,毛宏芳還專門把四明山抗戰史和余姚地方黨史納入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和中青年干部培訓班學習內容,組織全市黨員干部深入學習革命先輩的優良傳統和偉大精神,激發黨員干部“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的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
毛宏芳對這片紅色熱土懷有深厚的感情,他深入開展余姚紅色歷史的挖掘和保護,大力傳承革命精神,成績卓著,因此他在2015年11月26日召開的中國新四軍研究會第五屆常務理事會第五次會議上被表彰為“弘揚鐵軍精神縣委好書記”。
2013年5月2日,市委書記毛宏芳(前排居中)一行到梁弄鎮調研橫坎頭村美麗鄉村精品村建設
老區富民應是有質量的富裕
余姚城市經濟發達,居民收入富足,但四明山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四明山革命老區面積約占市域總面積的三分之一,戶籍人口十多萬人,如何帶領老區人民共同致富是擺在市委書記毛宏芳面前的頭等大事。他說,城鄉統籌像“一盤棋”,在城市經濟發達的余姚,這盤棋的“決勝子”就該落在革命老區的共同富裕上。惠民富民,他們不能缺席,這些為新中國建立功勛的欠發達地區農民,一個也不能少。
履職伊始,毛宏芳第一件事就是到老區進行走訪調研,在短短時間內,走遍了老區鄉鎮,全面掌握老區的第一手資料,第一個決定就是將紅色古鎮梁弄,作為自己的聯系鄉鎮,始終進行每年5~6次的實地指導。
梁弄鎮作為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心,素有“浙東小延安”之美譽。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處處銘刻著光榮的紅色足跡,承載著厚重的紅色歷史。
走進梁弄鎮,迎面映入眼簾的便是“要把梁弄建設成為全國革命老區全面實現小康樣板鎮”的標語。這是2003年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到梁弄考察時提出的要求。多年來,梁弄鎮始終遵照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以美麗鄉村建設為載體,以民風建設和環境整治為重點,扎實推進文明村鎮創建,爭做全國革命老區全面奔小康、創文明的排頭兵。
“要富民,先要保障充分就業。”毛宏芳指出促進農民就業創業,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關鍵所在,也事關全面小康建設的成效。
2012年6月,一項“樂業增收計劃”在余姚老區全速推進。其主要內容為著力抓好“十個一”:如建立一個城鄉居民就業創業情況數據庫;開發新增一批就業崗位;搭好一個信息平臺全方位整合資源實現信息共享;組織一批公共職業技能和創業培訓;探索建立一批勞務協作組織;推出一批創業扶持指導項目;開展一批就業推介招聘活動;健全一個就業創業服務體系。
“老區的富民,應該是一種有質量的富裕。”毛宏芳始終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要求全面取消四明山老區四個鄉鎮以工業發展作為經濟考核的重要指標,引導農民發展生態農業,走綠色發展之路。
如今,生態高效農業已經是老區發展的一塊“金字招牌”。月月有花看,季季有果吃,“前段時間梁弄鎮舉辦櫻桃節,先后有萬多名游客慕名而來。汽車把上山的路堵得水泄不通,飯店、農家樂生意火爆。”梁弄鎮黨委副書記馬偉軍這樣說道。
環境優美,宜居宜游是老區人民的美好愿望。毛宏芳圍繞美麗鄉村建設,努力做好老區人民宜居文章,加大對山區道路、公共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推進山區農村道路硬化、溪道凈化、村莊綠化,使山區農民清潔飲用水率、農村醫療服務社區覆蓋率、城鄉公交客運通達率等均達到100%。“環境優美了,來的人多了,人氣旺,才能聚財氣。”梁弄鎮黨委副書記馬偉軍如是說。
以梁弄鎮為例,為較好解決農村環境差、管理散等老大難問題,2013年開始,梁弄鎮從隊伍、職責、制度、經費等環節入手,通過市場化運作,引進品牌化保潔公司,建立農村衛生保潔服務外包制度,將原先由鎮城建辦分管的集鎮衛生、由鎮教文衛辦負責的行政村保潔、由鎮農辦監管的溪道保潔和市旅投公司管理的景區保潔等“四把掃帚”的職能合并歸一,形成了“一把掃帚掃全鎮”的保潔新模式,鎮域環境衛生狀況得到了極大提升。
毛宏芳說,“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執政之基、發展之需、和諧之本。”他每年都要下基層走訪群眾,體察民情,征集民眾的意見。梁弄鎮黨委副書記馬偉軍介紹說,“以前梁弄鎮沒有從余姚到鎮上的夜班車,這給群眾出行帶來了很大的不便,之后有群眾向毛書記反映希望能開通夜班車。毛書記聽后,第一時間抓落實,通知各交通部門,開通了余姚到鎮上的夜班車。”
四明山革命老區,正在努力補齊農民增收的短板。這是余姚向著“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到2018年,山區農民人均收入達到21500元,實現全面小康;到2020年,農民人均收入達到25000元,進入更高水平的小康”方針邁出的堅實一步。
“總書記講,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余姚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需補齊四明山區域生態發展、農民增收的短板。”毛宏芳說,城鄉統籌這盤“棋”我們必須下好。
余姚梁弄鎮美麗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