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征人何處覓 ——安徽宿州籍新四軍老戰士尋訪記
征人何處覓 ——安徽宿州籍新四軍老戰士尋訪記
作者:許桂林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2016年第8期 日期:2017-03-16 瀏覽次數:8333
新四軍是我心中一座巍峨的高山。這不僅因為他和八路軍一樣是中華民族抗日的中流砥柱,更因為他曾經活躍在宿州大地上,為家鄉抗戰的勝利作出了可歌可泣的輝煌業績。為了豐富抗日戰爭的鮮活史料,佐證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罪行,深化新四軍歷史研究,我們在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會長邵子敬的帶領下,在炎炎的夏日里,奔赴八閩大地,踏上了尋訪三名宿州籍新四軍老戰士之路。
母親教兒打東洋
在福建省軍區第二干休所,我們首先拜訪了新四軍老戰士余華。余華腰板筆挺,聲音洪亮,舉手投足處處顯示出軍人的氣質,除有些聽力障礙外,根本看不出已快90歲高齡了。見了我們,他大笑著念叨家鄉的符離集燒雞,接著一下子就想起了曾在朱仙莊鎮任鎮長的邵子敬20多年前接待他的情景,令邵子敬感嘆不已。
余華1927年出生于安徽宿州市埇橋區大澤鄉鎮的書香之家。祖父余長生為清末秀才余坦齋之次子,是宿縣名儒、書法家。1938年5月,日軍攻陷宿縣,祖父支持獨子余筱仙組織抗日武裝。在他的支持下,全家10口人有5人參加了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斗爭。新中國成立后余坦齋曾為彭雪楓烈士紀念碑兩側恭書對聯。父親余筱仙,1938年6月參加組建宿東抗日游擊隊,是宿州的抗日先驅之一。母親饒寬烈士,宿縣東關人,1937年抗戰開始就隨丈夫余筱仙在當地組建抗日武裝并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先后把11歲的余華以及3個未成年的子女送進革命隊伍。余華說,抗戰歌曲里有兩句歌詞:“母親教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就是當時他的真實寫照。1947年,饒寬在濉溪西北任土樓被國民黨土頑逮捕,慘遭殺害,年僅41歲。多少年來,母親的音容笑貌始終縈繞在余華的心中。1994年余華專門回了一次故鄉,在宿州市大澤鄉大余莊捐資建立了一所思仙學校,以此來表達對父親余筱仙和對母親饒寬的思念。
余華對他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的經歷如數家珍。1938年夏,11歲的他在母親的支持下,隨父親參加了宿東抗日游擊隊宣傳隊和宿東第一區工作隊。1945年入黨后任中共靈璧縣委秘書,參加過解放和守衛靈城等戰斗。解放戰爭中參加了宛西、豫東、濟南、淮海、渡江等戰役和進軍福建。歷任縱隊供給部指導員、軍后勤部宣教股長,師政治部宣傳科長。軍區政治部群工部副部長、軍分區副政委等職。1987年離休。
談到盡興處,余華從屋里捧出了一本他剛剛出版的詩詞選集《老兵心聲》。這本詩集收錄了他從當兵到現在所寫的80多首詩詞。他在前言中寫道:“文化水淺余自知,緣事有感學謅詩。平常來往幾句話,聊表戰士心與志。”在這本詩集里,他念念不忘的是中華民族的崛起,念念不忘的是警告日本軍國主義分子:“華夏今朝已非前。休再想,東亞稱霸強,犯中華!”
從垓下古戰場走出來的“拼命三郎”
我們的到來,很快就驚動了另外一名新四軍老戰士卓鳳鳴。他的夫人毛梅英很快就聯系了我們,第二天就派了車把我們接到了他們在省軍區第二干休所的家。
94歲高齡的卓鳳鳴,是安徽宿州靈璧縣漁溝鎮卓莊村人,是靈璧垓下古戰場走出來的一名戰將。福州的報紙曾經描述過他的三次戰斗經歷。一次是1946年他在華中野戰軍十縱八十二團任指導員時,與敵人拼刺刀受重傷差點截肢。一次是1946年4月在連云港云臺山板橋鎮,他帶領一個加強排阻擊敵人,激戰一天,犧牲30多人,最后率11名勇士突圍。從此被戰友們譽為不怕死的“拼命三郎”。還有一次是1949年解放上海時,他當時擔任一營營長,被敵人的轟炸機投擲的炸彈震壞了耳膜,以致年老了不得不戴上助聽器。
卓鳳鳴始終惦記著家鄉的父老鄉親。他告訴我們,他是1939年10月參加八路軍蘇魯豫支隊第一大隊的。1941年1月入黨,隨后調到團政治處任宣傳員。同年2月,部隊改編為新四軍三師七旅十九團后,他于秋天參加了鹽阜區第一次反掃蕩。10月,他參加了程道口戰役。1943年5月調鹽阜軍分區漣東總隊四連任連長。之后,歷任團作戰參謀、副營長、營長、師偵察科長、作戰科長、團參謀長、副師長、師長、副軍職研究員等職。
卓鳳鳴學習勤奮,善于思考,每天晨5時起床寫作,幾十年不變,著作有《親歷與思考》《偉大的轉折》等。他還參加了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的編輯工作,參加過兩次核試驗。
卓鳳鳴關心家鄉的一草一木,關心家鄉的變化和建設。他離休后,多次給安徽省委寫信提建議、提設想,受到安徽省委歷屆領導的高度重視。他的四個兒子都學有所成。夫人毛梅英老家在丹陽,1951年畢業于南京大學中文系,跟著哥哥隨軍南下后,在福州和卓鳳鳴成了家。卓鳳鳴身體很健康,唯一遺憾的是和人交談必須戴上助聽器。他說,現在是政通人和,他的晚年很幸福。
但使龍城飛將在
住在福建省軍區第六干休所的張斗杰是宿州蕭縣人。第一眼見到他,給人的感覺就是他有一股大將風度。蕭縣也稱“龍城”,所以會使人想起王昌齡的出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征戰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盡管詩中的龍城不是今天的蕭縣,胡馬也不是日本侵略者,但張斗杰卻實實在在的是一名打日軍保家鄉的抗日將士。資料上這樣記載:
“1945年9月,新四軍獨立團攻打靈璧。一連兩次都攻不上去,最后被身為一連連長的張斗杰率突擊隊奮勇將城墻攻破。他參加過‘四一’戰斗、三鋪戰斗、大李集戰斗、宿北戰役、泗東戰役,兩次負傷,為堅持和發展華中抗日根據地及抗戰勝利做出了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張斗杰所在的部隊編入華東野戰軍。他參加過淮海、渡江戰役,渡江戰役勝利后移防南京。1949年12月開往福建前線,于當月中旬進入閩北南平。”從此,張斗杰就在福建的大地上扎下了根。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8.23”炮擊金門。張斗杰那時候任守備八師某團團長,親自指揮炮擊金門。炮戰長達90天,后來改為單日打,雙日停。張斗杰說,那時候我方陣地平均每10平方米就會落下35發炮彈。
張斗杰1921年12月生,1939年8月入黨,同年9月參加新四軍。歷任青年干事、區隊政治指導員、區隊長、副營長、營長、團作訓股長、團參謀長、師副參謀長。離休前為福建省莆田軍分區副司令員。
1994年9月,張斗杰參加了在半城舉行的紀念彭雪楓犧牲50周年活動。業余時間他還寫了不少的回憶文章,如《憶淮河獨立團的兩次戰斗》《大練兵迎反攻》《抗戰在淮北》《濱海雄鷹二五三團回憶錄》《九縱隊新八一團戰斗歷程》《淮北支隊炳千秋》等等。
張斗杰的生活很是儉樸。他不缺錢,可家中竟然沒有空調。我們去了,他的兒子好不容易為我們張羅了一臺落地電扇。這在炎熱的福州簡直不可想象。但張斗杰一直樂呵呵的。他的耳朵聽不見了,我們只能用粉筆在小黑板上和他交談。他每看完一個問題,必先哈哈大笑幾聲,然后再認真地為我們解答,我們從他的神態里看見了抗日老戰士的赤子之心。
我們在八閩大地上聽三位耄耋之年的宿州籍新四軍老戰士述說,在他們的記憶里,我們聽見了對家鄉的燒雞、家鄉的葡萄、家鄉泗州戲的眷戀;在他們的回憶里,我們感受了抗日戰爭那血淋淋的歷史和民族的傷痛。
今天,健在的新四軍老戰士已經不多了,他們是中華民族的抗戰之寶。和他們對話,我們的愿望就是,愿戰爭永不再來,愿抗日的英魂得以安息,愿前輩的鮮血永遠成歷史,愿英烈的精神和日月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