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銘記風范
銘記風范
作者:黃朱清 責任編輯:束華靜 來源:《鐵軍》2016年第6期 日期:2017-02-16 瀏覽次數:8325
金萍
1946 年時任新四軍蘇浙軍區三縱隊九支隊衛生隊隊長的金萍(左)與七連連長簡進仁合影
城市:上海
時間:2014年9月25日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金萍
金萍,是軍隊離休干部。
采訪到金萍,要感謝一個人:程關生。約訪軍界新四軍老兵,時常要先征得干休所領導的同意。赴上海警備區干休所采訪,警備區政治部主任程關生聞之,十分支持,委派老干辦同志又聯絡、又陪同。在警備區干休所,有的老干部對我們說,“要采訪采訪金萍,他在新四軍里的時間長。”
金萍的居所,在上海天山路1890弄20棟。走進金萍的家,已是下午三四點鐘,今天,金萍是我們采訪的第三位對象。記者竇娟在攝像機旁已連續工作幾個小時,疲憊至極,依然堅守著崗位。金萍從臥室出來,一只手總是顫抖,原來他得了“帕金森”,這是老年易患病之一。
盧溝橋事變的那年深秋,金萍參加閩西游擊隊。幾乎在此同時,國共兩黨達成協議,統一整編南方各地區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開赴華中敵后抗戰。于是,金萍所在部隊編入新四軍,他是新四軍組建時期就來到新四軍的老兵。
鏡頭前,一個九旬老人,記憶深處烙印著三個人。
第一個人:張鼎丞。張鼎丞是福建永定人,金萍是閩西連城人,這兩個地方同屬龍巖地區。張鼎丞是閩西革命根據地主要創建人之一。中央主力紅軍被迫長征前,毛澤東曾對張鼎丞說:“你還是回到閩西去,那里你熟悉,可以堅持,可以發展。”張鼎丞貫徹這一戰略方針,在閩西地區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既保存了革命有生力量,又支援了紅軍長征北上。金萍來到閩西游擊隊的時候才15歲,在司令部當勤務員,張鼎丞把金萍當“紅小鬼”。
1938年3月2日,是金萍難忘的日子。這一天,他所在部隊已改編為新四軍二支隊,從福建的龍巖出發,踏上綿綿征程,向安徽皖南集結。上路沒幾天,金萍就開始咳嗽,繼而走路氣喘吁吁,體質變得很虛弱。有的老兵看了心疼,背著金萍趕路。已被任命為新四軍政治部副主任兼民運部長的鄧子恢,在行軍隊伍里看到年幼的金萍,關切地說:“還是回龍巖辦事處,再去念書吧。”金萍說:“我不回去,要和部隊在一起。”支隊司令員張鼎丞知道后,就把部隊配給他的馬讓給金萍。隨著病情好轉,金萍咬緊牙關,長途跋涉,一直跟著部隊行軍。5月,到達新四軍整編地皖南的巖寺。
第二個人:陳毅。金萍來到皖南,分在二支隊軍醫處學醫。
后來,他隨支隊開赴茅山地區,參與開辟江南根據地。有一次,時任支隊教導隊衛生員的金萍接到任務:隨隊護送陳毅同志過封鎖線。原來,陳毅要去見管文蔚,途中必須穿越日偽軍的封鎖區。這次護送由支隊教導隊隊長杜屏帶隊,杜屏是老紅軍,出任過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統戰部干事兼戰俘管訓隊隊長,又曾是紅軍前敵總指揮部特務團的連長、副營長,有作戰經驗。陳毅帶領一、二支隊離開皖南,來到江南不僅是站穩腳跟,更要團結地方武裝,發展隊伍。陳毅從溧陽水西村出發,秘密向武進地區行動。
護送陳毅,金萍的任務是醫療保障。在陳毅身邊,他開始有些緊張。陳毅問金萍多大、家在哪里,還問他怎么這么小就當小醫生,又問小醫生會看哪些病。金萍看到陳毅司令員如此平易近人,心里放松很多。陳毅對金萍說:“如果頭痛,吃什么藥?”金萍立馬回答:“阿司匹林。”陳毅笑著鼓勵說,“好好學習,小醫生就變成大醫生了。”金萍記得,一次途中過陡坡,金萍跟在陳毅身后走,陳毅轉身扶過金萍一把。
第三個人:劉少奇。1940年底,已在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當醫務員的金萍,被安排到抗大五分校學習。
五分校是以蘇北抗日軍政學校和八路軍第五縱隊教導隊合并組建的。在分校學習時,金萍聽過劉少奇同志的報告。劉少奇時任新四軍政委和華中局書記,他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演講,金萍就是在抗大課堂上聽到的。共產黨員修養,涉及“在改造社會的革命實踐中自覺改造自己”、“要做馬克思、列寧的好學生”、“要有偉大理想,又要做好最切實的工作”、“個人利益服從黨的利益,克己奉公”、“把維護黨的團結作為最高責任”等等課題,以前從沒有聽過,金萍第一次受到共產黨人黨性的熏陶和洗禮。劉少奇領導過安源工人大罷工,在金萍家鄉當過中共福建省委書記,參加了長征,他是在革命斗爭中經受過考驗的黨員領導干部,講共產黨員的修養,劉少奇自己就是這樣做的。在抗大學習的這一年,金萍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在張鼎丞、陳毅、劉少奇身上,金萍沐浴到新四軍部隊大家庭的溫暖。再大的官,愛兵如子,和藹可親。這種凝聚在共同抗日基石上的融洽關系,猶如春風化雨,滋潤金萍熱愛新四軍,激勵他進步成長。他相繼在新四軍軍部特務團、“聯抗”部隊教導團、新四軍蘇浙軍區第三縱隊九支隊任軍醫、醫保干事、衛生隊長。在蘇南反掃蕩、車橋戰役、天目山戰役、高郵戰役的硝煙里,金萍把個人的光和熱,匯入抗日洪流,義無反顧,一路前行。
1964年金萍任解放軍85 醫院院長時和妻子潘偉合影
1996年金萍夫婦金婚全家合影
張鼎丞讓馬,陳毅相扶過陡坡,劉少奇語重心長談黨性修養,也讓金萍懂得了關懷的力量,使他終身受益。金萍的妻子叫潘偉,是新四軍女兵,兩人在抗戰中相識、相戀,1946年結婚。兩人從戰爭年代闖過來,攜手走過了68個春秋。潘偉患有膝關節骨刺,導致膝關節持續性隱痛,金萍與潘偉互為關照,金萍常說,“人的本事有大小,可做人一定要學會善待和尊重人。”金萍曾在解放軍85醫院出任過院長,對醫生、護士、包括醫護實習生,堅持用制度管理,從不訓斥人。十年動亂的黑色日子,金萍遭批斗,他沒有記仇,沒有傷害過他人。離了休,無論是干休所炊事員、司機,還是家里的保姆,金萍都平等相待,視為家人。在家庭教育上,金萍常說,“一個人不要好高騖遠,不要盛氣凌人,大事小事都要踏踏實實做好,對待家里人、外面人一視同仁,尊重人、關心人,是做人的基本素養。”女兒金小寧,排行老三,在上海科學會堂當過科長,現已退休。談到父親,她說,“這一輩子,爸爸給我最深的印象,是要我們并要求我們教子女,一是學會自食其力,二是學會平等待人。”
金萍與本刊記者竇娟合影
記者感言 落筆撰寫金萍的故事,就自然聯想到古人的話。中國南北朝時南朝有個史學家、文學家叫范曄,他著有《后漢書》,此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并稱“前四史”,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史學、文學地位。范曄在《后漢書·第五倫傳》中有句話:“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訟,即爭辯是非。這兩句話的大意:以自己的模范行動教導百姓,百姓就接受你的教化;若只流于言論,說一套做一套,百姓就不接受你的教化,反而會生出是非。這也就是成語“言傳身教”的出處。我總在想,一個老兵走進革命隊伍近80年,坎坷風雨人生路,經歷世間多少事,為何對接觸張鼎丞、陳毅、劉少奇的細小往事如此的刻骨銘心?僅僅因為他們官大嗎?不是。新四軍的領導干部們,在敵后抗戰的艱難環境里,他們對部隊的思想教育,不光把道理說得通俗易通,更重要的是他們用自己的行動教會部屬怎么做。戰爭年代的緣故,領導的文化普遍不高,然而,他們做得比說得更好,他們的樣子就能讓部隊明白新四軍投身革命該如何抗日救國的諸多道理。他們把士兵當作兄弟或自己的孩子一樣,官兵肝膽相照,同甘共苦,他們用行動履行“官兵一致”的原則,這才是真正令金萍今生難忘的根本原因。
昔日的抗戰,已經遠離了我們,置身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部分領導干部的作風、人品,讓人憂心忡忡。有的說一套另做一套,臺上冠冕堂皇,臺后丑惡不堪;有的官大,架子更大,高高在上,對群眾、對部下的冷暖漠不關心,背地里熱衷于搞團團伙伙,耍小聰明,劃小圈子,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有的靠行賄、溜須拍馬當上大官,位子顯赫,卻沒有真本事,目光短淺,更無戰略思維,盲目發展,城市病日益加重,生態環境每況愈下。每當正視官場的類似現象,我們內心深處愈加推崇戰爭年代領導干部的形象,愈加贊賞新四軍領導同志的人格魅力,他們是黨員領導干部的模范,是人民軍隊的楷模,是我們信賴的人,敬仰的人,永遠值得懷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