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紅色景點 > 浙南紅色旅游考察記
浙南紅色旅游考察記
作者:薛魯光 責任編輯: 來源:《鐵軍》2016年第6期 日期:2017-01-19 瀏覽次數:8327
2015年11月6日,上海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浙東浙南分會一行36人,在會長王幼云、副會長黃曉寧、吳江凱帶領下,沿途探尋永康、縉云、麗水、平陽、溫州、永嘉等革命者奮斗之地,體驗父輩們在艱苦卓絕的環境里為人民解放、民族生存所建立的不朽功勛。
2015年11月6日,上海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浙東浙南分會一行36人,在會長王幼云、副會長黃曉寧、吳江凱帶領下,沿途探尋永康、縉云、麗水、平陽、溫州、永嘉等革命者奮斗之地,體驗父輩們在艱苦卓絕的環境里為人民解放、民族生存所建立的不朽功勛。
麗水多情
50歲出頭的麗水新四軍紀念館館長江永強算是半個上海老鄉。他曾在上海橫沙島服過役,轉業后一直從事文化工作,他聽說上海新四軍研究會的同志來了,親自為我們講解。一件件浸染硝煙的軍裝、一桿桿銹跡斑斑的炮筒、步槍、梭鏢,新四軍就是靠著這些簡陋的裝備,在浙南堅持了數年敵后游擊戰爭。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十年一劍,光耀神州。
接著,我們來到劉英烈士紀念館參觀。劉英1929年4月參加紅軍,任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政治委員,與粟裕等率部在浙江南部開辟游擊根據地。1942年2月,由于叛徒出賣,劉英與特委書記張貴卿在溫州被捕,不久兩人即被敵人槍殺。毛澤東同志在烈士犧牲后曾深情地說:“劉英為人民而犧牲,人民就會永遠紀念他。”瞻仰結束后,我們情不自禁地向先輩遺像深深鞠躬,以表達我們的敬意。
浙南延安
平陽,一塊流淌烈士鮮血的紅色土地,作為浙南最早的革命根據地之一,素有“浙南延安”之美譽。從縣城到鳳臥社區冠尖山,有近一個小時的車程,其中有一段盤山公路蜿蜒而上,輾轉至浙江省第一次黨代會會址參觀,接待我們的是平陽縣新四軍研究會會長伍兆澄。這幢依山而建的木樓,外觀雖已年久褪色,但依然生動而真實地記錄著會議召開時的情景。就是在這里,召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浙江黨組織唯一一次全省黨代表大會。
1939年7月21日,來自全省各地的26名正式代表和9位列席代表在此開會。會上,省委書記劉英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概括了抗戰以來浙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所取得的成果,分析面臨的各種問題,提出解決的辦法和對策,部署新時期黨的任務。會議選舉以劉英同志為書記的新的省委領導機構和出席中共七大的浙江代表。在一樓左側的廚房,白色石灰灶已有些許脫落。“當時,這里交通不便,很少有人過來,相對比較隱蔽,所以會議選在這里召開。”伍兆澄解釋道,“可不要小看這個廚房,它可為會議立了大功。會議期間,廚房除了解決代表的吃飯問題外,還經歷了一個驚險的插曲。一天中午,房東鄭永暖正在廚房為代表們煮粥。此時,國民黨軍隊正巧巡邏過來,千鈞一發之時,鄭永暖急中生智,立即把灶旁籮筐里的豬食,舀了好幾勺蓋在粥上,從而巧妙地躲過巡查。”
看望學子
8日,我們應邀來看望水頭鎮鳳臥鄉紅軍小學的師生。這所建于15年前的鎮辦小學,以“發揚革命傳統、塑造四有新人”為辦學特色,每個中隊分別以烈士的名字命名。如:粟裕中隊、劉英中隊等。綠樹叢中的花崗石石碑上分別刻著烈士的生平。小朋友聽說上海的大朋友要來,可高興了,學校舉行了歡迎儀式,施校長告訴我們紅軍小學的辦校理念即“用革命理想熏陶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成人成才。”望著可愛的孩子們,老家即水頭鎮的黃曉寧激動之情溢于言表,他父親、叔叔就是在水頭鎮踏上革命之路的,他勉勵同學們勤勉學習,報效祖國。
溫州懇談
10日下午,溫州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會長喬吉林同志原是溫州軍分區司令員,這位戎馬一生的老同志給我們召開了兩地懇談會。浙南的革命斗爭時間長、范圍廣、影響深、貢獻大,留下了大量反映革命斗爭的珍貴史料和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早在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就挺進浙南,建立了閩浙邊革命根據地,范圍遍及溫州、麗水地區。抗戰時期,溫州新四軍游擊隊是浙江新四軍的一支重要力量,發動民眾開拓了溫州的抗戰形勢,建立了浙南抗日游擊根據地。接著,王幼云會長也介紹了上海新四軍浙東浙南分會的情況,表示要向溫州人民學習,向溫州新四軍研究會的同志們學習,為傳承、發揚新四軍的光榮傳統不遺余力。最后,進行互贈書籍活動。
拜訪舊址
訪永嘉縣,我們首先來到五尺鄉五尺村,拜訪紅十三軍軍部舊址——胡氏四房宗祠。宗祠系五間兩進、左右廊、懸山頂、合院式木構建筑,始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舊址主要由軍部舊址、紀念碑、紀念館三部分組成。1930年5月,紅十三軍是當時中共中央軍委統一領導的全國十四支紅軍之一,軍長胡公冕,政委金貫真,政治部主任陳文杰。軍部設于此,以附近山區為根據地。紅十三軍下轄三個團,共有6000人左右,經歷大小戰斗100余次。紅十三軍所到之處,宣傳十大政綱,開展土地革命,建立紅色政權,教育和發動人民群眾,有力地配合了全國的土地革命戰爭,并為后來紅軍挺進師的活動和浙南游擊根據地的建立以及黨組織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六天的考察旅游即近尾聲。站在楠溪江畔,我們回首旅程,深深感到,沿途所見所聞,就是一種傳承,一種體驗。這一次走進楠溪江,走近紅色文化旅游,她留給我們的,已經沒有消遣的成分,而是歷史和現實的對話,烈士骨氣與恢弘詩篇的再次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