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大力弘揚鐵軍精神 奮力推進孝昌第三次創業 ——記湖北省孝昌縣縣委書記吳瓊
大力弘揚鐵軍精神 奮力推進孝昌第三次創業 ——記湖北省孝昌縣縣委書記吳瓊
作者:黨亞惠 責任編輯: 來源:《鐵軍》2016年第5期 日期:2017-01-12 瀏覽次數:8328
孝昌,這片古老而又充滿生機的土地,不僅擁有旖旎的自然風光,同時也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抗戰時期,李先念率領新四軍第五師在這里浴血奮戰,開辟了大小悟山抗日根據地。中原突圍打響了全國解放戰爭的第一槍,孝昌王家店、衛家店是重要的突破口。1949年5月,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和湖北軍區在花園鎮成立。在爭取中華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偉大斗爭中,李先念、徐向前、徐海東、王樹聲、劉震、許金彪等革命前輩都曾經在這里留下戰斗的足跡。在孝昌這片紅色的土地上,誕生了劉震、楊煥明、石忠議、石南焦、劉振國、鄭友生、胡定千等7位孝昌籍開國將領。
在歷屆縣委、縣政府的帶領下,在“艱苦創業、敢闖敢拼、團結奉獻、務實求新”的孝昌精神感召下,孝昌人民懷揣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砥礪奮進、頑強拼搏,完成了“開荒拓土、創業奠基”的第一次創業目標,實現了“推進工業、調整農業、擴張城鎮、改善基礎設施”的第二次創業任務,目前正在奮力開啟“建設山區經濟強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三次創業新征程。
現任孝昌縣縣委書記吳瓊出生于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和“將軍縣”大悟縣,自幼深受鐵軍精神的感染和熏陶,1994年8月大學畢業后來到同樣是革命老區的孝昌工作多年,2014年3月任孝昌縣委書記,一直在鐵軍精神鼓舞下干事創業、成長進步。特別是擔任縣委書記以來,他更加注重傳承和弘揚鐵軍精神,促進“孝昌精神”與“鐵軍精神”高度融合,使鐵軍精神以其超越時空的強大生命力在孝昌這片紅色熱土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成為凝聚全縣人民推進老區建設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因此,在2015年11月26日召開的中國新四軍研究會第五屆常務理事會第五次會議上,吳瓊被評為“弘揚鐵軍精神縣委好書記”。
發揮紅色資源優勢 弘揚紅色文化
吳瓊曾在孝昌多個崗位工作,對孝昌懷有深厚的感情,對孝昌紅色資源的研究工作高度重視,全力支持縣檔案局(史志辦)通過多種方式開展紅色資源搜集、整理與研究工作。
為收集中原局、華中局、鄂豫邊區黨委、新四軍五師等有關孝昌的文獻資料,吳瓊積極與上級有關部門聯系,委派縣檔案局同志多次到省檔案局(館)查閱摘抄文件資料180余份,委派縣史志辦同志多次到孝南區查閱、整理、摘抄、復印新四軍在孝昌活動的有關資料以及孝昌籍的黨史資料等200余頁,共計20萬余字,填補了孝昌黨史資料的一些空白。為摸清孝昌縣革命遺址基本情況,孝昌縣史志辦在全縣范圍開展了革命遺址普查,吳瓊對普查工作做出批示,要求在人力、物力上予以充分保障,確保遺址普查順利開展。
吳瓊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積極組織廣大黨員干部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活動。他提出建設“書香孝昌”的目標,為傳承抗大第十分校在小悟辦學精神,創設了“澴川大講壇”,外請專家教授,內邀單位負責人,圍繞發展抓學習,不斷提高全縣學習型黨組織、學習型干部、“書香孝昌”創建水平,在全縣上下營造了學習上進、以學促干、競進提質、跨越發展的良好氛圍。
吳瓊非常重視對孝昌縣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對于編纂出版紅色書籍等工作親自部署,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將編纂所需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相繼編寫出版了《孝昌革命精英(第三輯)》《孝昌人民革命史》《紅色小悟山》《孝昌老區革命故事選集》等紅色讀本。同時,以這些編纂成果為載體,開展系列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單位的“六進”活動,宣傳弘揚鐵軍精神。在鐵軍精神感召下,孝昌縣“群星現象”省市矚目,先后涌現出托舉哥周沖、最美村醫何志英、水利清官蔣志剛等全國全省先進典型,得到中央和省委巡回督查組的充分肯定。
光榮的革命歲月給孝昌這片紅色熱土留下了一大批珍貴的革命遺址。吳瓊積極爭取上級有關政策支持,投入專門人力、物力、財力加強革命遺址保護,相繼對原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省軍區成立舊址,新四軍五師被服廠、兵工廠,抗大第十分校等革命遺址進行了修繕保護。由于新四軍五師被服廠、兵工廠,抗大十分校等革命遺址內還居住了一些農戶,為解決遺址保護與農戶居住需求的矛盾,吳瓊親自組織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解決難題,最終決定沿會亭河河道選址新建住宅小區,將居住在革命遺址中的農戶遷出,為遺址保護打下了堅實基礎。
除了對既有的革命遺址予以保護外,吳瓊還積極采納政協委員提案建議,加大孝昌歷史紀念設施建設力度,在觀音湖建設了劉震將軍紀念館。2015年劉震將軍誕辰100周年之際,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劉震將軍紀念館已成為全市黨史教育基地。同時,積極推進烈士紀念設施建設,就地修繕散葬烈士墓117座、維修烈士紀念碑2座;投資2000多萬元,在花園鎮火星村新建孝昌縣革命烈士陵園。在陵園建設過程中,吳瓊親自參與選址,多次過問建設進度和質量,要求將烈士陵園建設成為亮點工程,使其成為緬懷革命先烈,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
吳瓊在擔任孝昌縣旅游局長期間,就著力挖掘紅色旅游資源,精心規劃紅色旅游項目。在縣委書記任上,他一如既往地重視紅色旅游開發工作,積極融入大別山紅色旅游帶和武漢城市旅游圈,全力爭創全省旅游強縣和全國生態旅游示范區,加快旅游通道建設,將小河明清古街、觀音湖太平古寨、抗大十分校、劉震將軍故居、原湖北省黨政軍誕生地舊址等景點串聯起來,打造孝昌紅色文化旅游線路,吸引大批游客到孝昌觀光旅游。
在綜合開發紅色旅游的同時,吳瓊還注重紅色旅游環境保護,嚴格要求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組織規劃實施,嚴把項目審核關,切實做到“三不準”,即沒有規劃的不準開發、規劃未經審批的不準開發、開發條件不成熟的不準開發,把孝昌紅色旅游建成一項無污染、可持續的扶貧富民工程。
奮力推進孝昌第三次創業
吳瓊擔任縣委書記后,將“鐵軍精神”與“孝昌精神”緊密結合起來,在全縣上下掀起了一場“發揚鐵軍精神、重溫孝昌精神、推進孝昌第三次創業”的熱潮,堅持三情結合尋找科學有效路徑,結合實際提出了“六個孝昌”戰略舉措,即:書香孝昌、健康孝昌、美麗孝昌、文明孝昌、開放孝昌、創業孝昌,開啟了孝昌建設的新征程,形成了加快建設全省山區經濟強縣的強大氣場。
以“凝心聚力”的鐵軍精神推進產業發展。吳瓊在實地調研中指出,產業項目是加快發展的第一支撐,各地、各部門要圍繞“機械電子、苗木花卉、生態旅游、現代物流”四大產業和“兩型產業園”平臺建設,加強項目的調研、謀劃,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引進、爭取一批投資大、效益好、拉動力強的產業項目,加強項目建設的檢查督辦,加快推進項目的落地、建設、投產、達效,提升全縣經濟發展整體實力。目前孝昌機械電子產業加快擴張,規模效應不斷放大,機電產業產值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40%;生物醫藥產業成為新亮點;現代農業提質增效,建成一大批特色種養殖基地,年生產1000萬只肉鴨的鴻翔肉鴨成功走出國門,是湖北省首家熟食出口企業。著力發展壯大苗木花卉產業,共建成苗木花卉基地12萬畝,推進轉型發展、綠色發展、生態發展,力促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雙贏。
以“服務民眾”的鐵軍精神強化民生保障。全力推進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現代教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住房保障五個全覆蓋,創業促進就業政策認真落實;投資5600多萬元建成縣第一醫院外科樓,改造了全縣所有鄉鎮衛生院和一大批村級衛生室;推進科技體系創新,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著力完善城鄉文化體育實施,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蓬勃開展,“舞動孝昌”覆蓋城鄉;孝昌縣獲評中國民間藝術書法之鄉和全省“十佳”書香縣市、全民閱讀先進縣、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
以“百折不撓”的鐵軍精神推進精準扶貧。孝昌既是紅色革命老區,又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縣委、縣政府按照軍事作戰原則和“湖北戰區、孝昌戰場”的工作要求,立下軍令狀,實行掛圖作戰,明確提出到2017年全縣108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2018年12.44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銷號”、貧困縣“摘帽”的目標任務。精準扶貧不論是貧困戶脫貧還是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都要有產業來支撐。在與駐村工作組全體人員座談時,吳瓊強調,駐村工作隊要做到“專下來、沉下去、動起來、全覆蓋”,在完善檔案資料、完成精準識別任務后,精準扶貧工作要迅速轉入精準施策階段,讓更多的項目、資金使用上突出“精準”,推進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貧困戶脫貧和產業發展,變“大水漫灌”為“小水滴灌”。要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因人施策、因戶施策。產業扶貧要和扶志結合起來,不斷帶動、引導貧困戶和基地、合作社精準連接,使貧困戶如期脫貧。
孝昌作為國家級貧困縣、山區縣,加快發展是第一要務,吳瓊深感責任重大,任務艱巨。但他堅信,只有把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鐵軍精神”和“孝昌精神”作為精神動力,凝心聚力,合力干事,共同開創孝昌第三次創業的新征程,才能把孝昌建設的更好、更快,不辜負孝昌人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