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皖南到處留有他的足跡——訪安徽省政協原副主席朱農
皖南到處留有他的足跡——訪安徽省政協原副主席朱農
作者:趙東云 責任編輯:李贊庭 來源:《鐵軍》2013年第2期 日期:2013-09-16 瀏覽次數:8523
安徽省政協原副主席朱農同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曾長期在皖南地區堅持工作和戰斗,主要領導地方政府和游擊隊工作,與戰斗在皖南、皖江地區的新四軍關系密切。2011年,筆者曾采訪過95歲高齡的朱老,他對當年那段歷史如數家珍。
本文作者趙東云與朱農(右)
安徽省政協原副主席朱農同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曾長期在皖南地區堅持工作和戰斗,主要領導地方政府和游擊隊工作,與戰斗在皖南、皖江地區的新四軍關系密切。2011年,筆者曾采訪過95歲高齡的朱老,他對當年那段歷史如數家珍。
新四軍引領他走上革命道路
1917年10月,朱農出生于安徽省銅陵縣棲鳳鄉朱家嘴。少年時代,朱農在縣城讀過幾年書,后來又讀了兩年私塾。1938年8月,新四軍派張偉烈等到銅陵地區開展工作,建立抗日服務團,聯絡抗日志士,建立新四軍兵站等。此后不久,新四軍三支隊在副司令員譚震林率領下進駐銅陵、繁昌等地,組織、動員群眾抗擊日寇。
1938年12月,朱農前往沙洲投奔沙洲游擊大隊,大隊長章嘯衡建議朱農去參加新四軍三支隊在繁昌舉辦的抗日救亡訓練班學習。于是,朱農和好友王循理結伴來到繁昌??谷站韧鲇柧毎鄬嶋H上是一所抗日救亡學校,張鏖同志擔任校長,教員有焦恭史、孫克驥等同志。訓練班的學習內容主要包括抗戰理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民運工作、學唱愛國歌曲等。朱農在訓練班里刻苦學習,懂得了很多革命道理,也更加堅定了抗日信念。三個月后的一天,經校長張鏖、同學王循理的介紹,朱農入了黨。
1939年4月底,朱農結束了短期的訓練班學習生活,和王循理一道回到銅陵鳳凰山,中共銅陵縣委書記張偉烈給他倆分配了工作:王循理擔任銅陵敵后中心區委書記,朱農擔任棲鳳鄉中心支部書記。其時,銅陵的抗日形勢又有了新發展:劉功臣的郎坑游擊隊發展到二三百人;章嘯衡的沙洲抗日游擊大隊已編為新四軍正規部隊;群眾的抗日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農抗會、婦抗會、青抗會及兒童團等紛紛建立起來;黨的基層組織和黨員人數也大為增加。
組建抗日游擊隊
是年8月,朱農接任銅陵敵后中心區委書記一職。中心區委的主要任務是鞏固、發展抗敵群眾組織,開辟游擊區,發展黨員和基層組織,開展統戰工作,阻止建立偽政權,組織游擊隊,動員青年參加新四軍等等。
為開辟新區,朱農首先來到銅官山一帶。銅官山距離銅陵縣城不遠,地理位置相當重要,開辟這些地區可以向銅陵、大通等地的敵軍據點開展工作。朱農在銅官山一帶工作一個多月,研究了如何加強銅陵敵后的抗敵協會工作;發展了一批黨員,建立了黨的基層組織。不久,朱農又前往忠信鄉齊潭孫村開展黨的工作。凌晨時分,睡夢中的朱農被一陣狗叫聲驚醒,發現敵人正從三面包圍村子,只有西湖那面沒有出現日軍。朱農便跑進西湖。寒冬的湖水冰冷刺骨,朱農沿著西湖的淺水,憑借野草蘆葦的掩護,在水中挪了四里多路,最后到了棲鳳鄉區委委員魯生家中,才算躲過一劫。
朱農接任中心區委書記后不久,決定組建游擊隊。沒有槍支,大家就搞來幾把大刀、幾顆手榴彈,又動員了幾個青年,就算把游擊隊組建起來了。不久,隊伍就發展到80多人。隊伍擴大了,對槍支的需要更為迫切。當地有個叫崔光漢的大士紳,抗戰初期,他借抗戰之名向群眾籌款購買了一批槍支,組織了30多人的所謂“抗日自衛隊”。可是,日本鬼子來了,他們嚇得根本不敢自衛,后來干脆解散了自衛隊,還把槍支埋藏起來。朱農經過調查,發現那批槍支埋在民和鄉北埂王心達家屋后的柴草堆下面。不過,那里距離日軍據點較近,不容易得手。
在一個月色朦朧的深夜,朱農帶領葉為祜、查光耀、王廷宇、孫太然等20多人,踏著野外泥土小徑上的薄冰,迅速奔至王心達家附近。然后,派一部分人在村口監視壩埂頭的日軍,另一部分人悄然來到王家屋后,快速搬開柴草堆,挖出埋藏的全部槍支,隨即安全撤離。
在皖南事變前后
新四軍在皖南的快速發展令國民黨頑固派如坐針氈。1940年深秋,國民黨拋出“皓電”,單方面強令新四軍、八路軍一個月內撤到黃河以北。中共中央駁斥了國民黨的荒謬電令,但為了維護抗戰大局,同意將皖南新四軍調往江北。
11月至12月,中共皖南特委副書記李步新來到銅陵,先后主持召開了兩次會議,布置和檢查新四軍北撤工作。會議決定,皖南特委隨軍北撤,新組建皖南秘密特委,領導皖南斗爭;銅陵、繁昌兩個縣委留在本地區堅持斗爭,以逐步恢復新四軍原來戰斗的地域。
朱農時任銅陵縣委書記(12月改任銅陵敵后縣委書記),他認為北線是距離皖中最短的路線,新四軍很可能會經銅陵渡江前往皖中。于是,他和銅陵敵后縣委迅速行動起來,很快建立起了交通站,進行組織和物資準備,迎接新四軍大軍過江。
但由于情況發生變化,日軍加強了長江江面巡邏,北線渡江難度陡然大增,新四軍最終選擇向南繞道茂林、三溪、旌德、郎溪到溧陽待機過江。隨即,茂林響起槍聲,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爆發了。
1月20日,上級交給銅陵敵后縣委一項重要任務:幫助突圍出來的新四軍指戰員前往江北新組建新四軍第七師。銅陵敵后縣委立即行動起來,他們充分依靠群眾,想方設法通過交通站,避開敵人的搜捕,幫助突圍同志換便裝,發路費,掩護他們到達江北。當時經銅陵敵后縣委幫助、協助過江的新四軍將士主要有:巫希權、張玉輝率領300余名指戰員從銅陵渡江到達無為地區;練良成等100多人也是經銅陵過江;李志高、謝忠良、陳仁洪、馬長炎等率領60多人經銅陵、繁昌渡江北去;李步新傷愈后也是銅陵敵后縣委派人趁著夜色掩護用木船送他過江到達無為。
據不完全統計,皖南事變后幾個月中,大約有600多人經過銅陵過江,這些同志后來成為新組建的新四軍七師的骨干力量。
與李步新的幾次會面
抗戰時期,李步新多年擔任皖南特委和新四軍七師領導職務,而朱農長期堅持皖南敵后斗爭,由于革命需要和工作上的關系,朱農曾數次與李步新會面,而每次見面幾乎都伴隨著驚心動魄的斗爭。
1940年底,新四軍軍部準備向江北轉移前夕,李步新由云嶺趕到銅陵三條沖。當天下午,李步新找來朱農談話,要朱農擔任銅陵縣委書記,并撥給一支游擊隊,堅持敵后斗爭。關于縣委組成、斗爭方式與策略等問題,準備次日再詳細研究。不料,就在李步新和朱農談話的當天晚上,日軍開始掃蕩。李步新得知消息后,對工作做了緊急安排,然后火速趕回參加反掃蕩戰斗。
朱農與其家人
1941年1月20日前后,皖南事變的硝煙未散,李步新和夫人馬惠芳及楊明、王保實等人突出重圍來到銅陵葉山,首先找到章嘯衡,章嘯衡又輾轉通知了朱農。銅陵地方黨組織決定先護送楊明等去江北無為,李步新暫時留在銅陵敵后養傷。
李步新養傷的秘密地點在鐘倉一家油坊里,那里距離日偽軍據點只有一公里。朱農到那里見到了李步新,向李步新匯報了銅陵敵后工作、敵人動向,以及銅陵敵后縣委的工作部署等情況。李步新對朱農及銅陵敵后縣委的工作表示肯定,并就堅持黨的領導、組織群眾、統戰工作、擴大武裝、懲辦漢奸等問題作了指示。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李步新傷愈,朱農又派人護送他前往江北無為新四軍七師駐地。
同年9月底,李步新從江北來到銅陵敵前地區,將銅陵大隊的大部分力量調往江北,準備反擊桂系對七師的清剿,只留楊明、巫希權等率30多人堅持在銅陵敵前地區斗爭。接著,李步新前往銅陵敵后地區的東湖邊花園王村指導工作。不料就在此時,日軍獲知李步新過江的消息,立即從銅陵縣城和多個據點調集1000多日偽軍,從棲鳳、石佛兩側包圍東湖。朱農當時正在花園王村接待李步新。當他獲知日偽軍即將前來掃蕩的報告后,深夜1點鐘組織部隊吃飯,爾后全部上船隱蔽在蘆葦深處。敵人似乎有備而來,竟然從湖泊周圍村莊里搜尋出一些木船,然后闖進湖中四處亂竄亂撞,這是日軍占領銅陵以來第一次闖進東湖掃蕩。李步新、朱農等與日軍捉迷藏,使得敵人“無果”而返。次日,李步新安然離去回到江北。
這幾次危難險境中的會面,使朱農終生難忘,也加深了朱農與李步新的戰斗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