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鹽阜殘損抗戰照片夢圓“央視”的曲折歷程
鹽阜殘損抗戰照片夢圓“央視”的曲折歷程
作者:徐振理 責任編輯: 來源:《鐵軍》2016年第2期 日期:2016-11-25 瀏覽次數:8336
王博夫接受倪萍訪談
2014年12月16日,中央電視臺一套《等著我》欄目播出由我挖掘的《戰友朱子龍送的神奇照片》節目后,曾經在天賜場、在濱海、在鹽阜抗戰的新四軍將士及其后人、烈士后人及家鄉父老鄉親感到意猶未盡,紛紛向我詢問個中多個奧秘,有的不遠萬里從海外來到天場,要我為他們或前輩尋找抗戰足跡,為了滿足大家要求,在該節目播出一周年之際,特撰此文。
殘損抗戰照片的來源
2014年3月14日,我和揚州海事局黨委書記蔣永龍(新四軍三師八旅二十四團駐天場鎮陶河團部房東次子),到南京采訪原江蘇省電工局紀委書記、二十四團老戰士王博夫。
采訪結束時,王老向我贈送了一張1941年在天賜場附近拍攝的18人殘損照片,照片背面說明:1941年秋,王博夫(前排右手叉腰者)與八旅旅部、二十四團、二十三團宣傳隊合影(殘片)。
回鄉后,我仔細端詳18人殘損照片,這其中還有沒有王老認識的戰友?于是,我給王老打電話,請他回憶照片來源及人物信息。王老說:“大概在1944年前后,老戰友朱子龍給了我一張18人合影的殘缺照片,因為照片中有我,所以朱子龍就給我帶回來了。我印象是在天賜場附近、東坎鎮西北十來里的一個村莊,八旅旅部、二十三團、二十四團三個宣傳隊舉行文藝會演后拍攝的,照片中的18個人,我只認得二十四團宣傳隊指導員王中一,宣傳隊員鄭繼橋、王鈞三個同志。我得到這張照片雖然是殘損的,但卻是我抗戰時期的唯一一張照片。73年來,我視為寶貝,一直珍藏在身邊,殘損照片以外究竟有多少人參加拍照,對我來說一直是個謎。”
根據王老提供的信息,我研讀了大量新四軍三師八旅老照片,經過精心比對,確認這張18人殘損照片,與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吳信泉畫傳》第45頁那張85人合影中左側18人特征完全一致,是新四軍三師八旅三支宣傳隊和吳信泉、陳志方等旅團首長1941年在阜寧縣二區辛蕩村的合影。
有了這個結果,我又立即請開國中將、八旅首任政治部主任李雪三夫人柏曼卿,開國中將、八旅首任政委吳信泉的三兒子吳皖平確認了85人照片中的吳信泉將軍,二十三團政治處主任陳志方,陳志方夫人、團宣傳隊指導員王靜,陳志方警衛員韓兆軒,韓兆軒懷中抱著的陳志方大女兒陳小征等5人。85人中,如今健在的除王博夫外,還有現在旅居加拿大的陳志方大女兒陳小征。
這樣,這張18人殘損抗戰照片在73年后找到了“娘家”,在濱海喜得夢圓。
2015年5月23日,新四軍3師8旅政委吳信泉長子吳皖湘大校在天場向徐振理頒發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幣
舊地重游尋找抗戰足跡
王博夫老人得到我的考證信息后,立即將73年前18人殘損照片是85人大合影的一部分這一消息告訴兄弟姐妹和海內外子女。2014年6月7日,王老兄弟姐妹、子孫四代17人,從新加坡、南京、揚州、鹽城等地,一起來到濱海縣尋找戰斗足跡。
他們首先在1941年新四軍將士85人拍攝老照片的辛蕩村,拍攝了一張17人的家庭大合影。然后他們來到天場鎮,瞻仰了當年老團部舊址。緊接著他們來到天場鎮天場村,王老一下汽車連聲說:“就是這里!就是這里!阜寧大隊政治處、二十四團政治處主任程世清和我們宣傳隊住在小橋東邊;阜寧大隊大隊長、二十四團團長謝振華住在我們東邊。”
沿著天場古街老巷,王老向大家講述了自己投奔八路軍阜寧大隊參加抗日的情況:“1940年冬的一天,我來到天賜場參加八路軍阜寧大隊宣傳隊。宣傳隊平時是宣傳隊,打起仗時則是戰斗隊。行軍途中,開戰前夕,宣傳隊再苦再累,總是振作精神進行宣傳鼓動,戰斗打響后,宣傳隊開展戰場喊話,分化瓦解敵人,同時組織擔架隊搶救傷員。”
王老帶著全家來到八路軍五縱隊二支隊隊部、新四軍三師八旅天場旅部,瞻仰抗日將士們使用過的古井,聽我介紹八路軍五縱隊二支隊在這里改編為新四軍三師八旅、阜寧大隊改編為八旅新二十四團的光輝歷程。
臨別時,王老激動地對我說:“天賜場是我和大哥王祚蔭走上抗日戰場的地方,也是我的第二故鄉,大哥為了新中國的成立,英勇獻身了。今天,他的兒子王遠明,和我們一起共同尋找他爸爸和我的抗戰足跡。我的小女兒薇薇專程從新加坡回鄉參加天賜場尋根之旅。以后,我家在海外的子孫們回國探親時,我將推薦他們也到天賜場、到濱海、到鹽阜,感受我們的崢嶸歲月,我到100歲時還要再來天賜場!”
陸軍39集團軍203旅派員向徐振理征集新四軍抗戰史料后,向徐振理致以軍禮
殘損抗戰照片的傳奇引起“央視”青睞
2014年6月26日、7月6日,我在《濱海日報》《鹽城晚報》分別發表《73年抗戰殘損照片濱海夢圓記》。文章發表后,引起中央電視臺一套《等著我》欄目的高度關注,經編導對王博夫和我幾次電話采訪后,《等著我》欄目組向王博夫和我正式發出7月下旬進京錄制節目的邀請。接到邀請后不久,王博夫在晨練時扭傷了腳踝,臥床不起,進京錄制節目只能等他傷情好轉。
由于我在《73年抗戰殘損照片濱海夢圓》一文中,介紹了朱子龍送抗戰殘損照片給王博夫的經過,2014年8月25日傍晚,朱子龍長子朱金寶受全家委托帶著這張報紙一路找尋來到天場。面對朱金寶,我首先要確認這個朱子龍是不是王博夫的戰友朱子龍。
王博夫曾經告訴我,新中國成立后在上海朱子龍家中吃過一頓飯,后就失去聯系,找了幾十年也不見人影。
下面是我和朱金寶的對話:
“全國解放后,你父親到哪里去了?”
“復員后到上海閘北區。”
“你父親祖籍鹽城,復員后到上海干什么?”
“我爺爺在上海病故了,奶奶仍在上海閘北區生活,我父親是投靠奶奶的。”
“那你們后來怎么成為鹽城人?”
“我父親在上海娶不上媳婦,只好回到鹽城老家,和我母親結婚生養了一女兩兒。父親1992年75歲時病逝在鹽城。”
當晚,我把朱子龍兒子朱金寶到天場的情況以及我的考證結果報告了《等著我》欄目組編導高麗麗,高編導當即邀請朱金寶也進京錄制節目,還特別強調,為了保證節目效果,朱金寶的出現事先不能讓王博夫知道。
2014年9月24日,王博夫、王薇薇父女,朱金鳳、朱金寶姐弟和我在央視《等著我》欄目組參加節目的錄制工作。
91歲高齡的新四軍老戰士王博夫老人給主持人倪萍老師拿出18人殘損老照片,并說這是他的護身符。
73年后,這張18人殘損老照片被考證為85人大合影,王博夫動情地唱起了《黃河大合唱》。照片中另一位八旅宣傳隊員、家住河北省廊坊軍分區干休所的李巨人老人,因身體原因不便進京做節目,節目現場播放了李巨人演唱的《黃河大合唱》的視頻。當年贈送殘損照片的朱子龍長子朱金寶在《等著我》希望大門口健步走來,朱子龍的女兒朱金鳳應邀來到臺上,剎那間,王博夫父女和朱金寶姐弟喜泣相擁。
2014年12月16日,央視《等著我》欄目播出了這張殘損抗戰老照片的傳奇故事。
之后,曾經在天賜場、在濱海、在鹽阜抗戰的新四軍將士及其后人、烈士的親人們因為這張傳奇照片,向著這塊紅色熱土紛至沓來。
(柯自芳(新加坡) 趙建平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