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干革命57年 寫日記49載 留日記65本——從清華大學走出的新四軍戰士林亮
干革命57年 寫日記49載 留日記65本——從清華大學走出的新四軍戰士林亮
作者:黨亞惠 責任編輯: 來源:《鐵軍》2016年第2期 日期:2016-11-24 瀏覽次數:8324
去年年底,云南省新四軍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林飛到南京參加會議,記者有幸見到了他。交流中得知他的父親林亮是位老新四軍,清華大學畢業生,曾是拉薩市委第一任書記。遺憾的是,林亮已于1994年在昆明逝世。擇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記者饒有興致地傾聽林飛講述父親林亮的革命經歷。
投奔新四軍
林亮,1914年出生,原名林英亮,安徽金寨人。林亮出生在一個教育世家,父親是小學校長,他從小很會讀書,學習成績很好。林亮的哥哥當時在國民政府林業部當技術員,經濟收入不錯。在哥哥的支持下,林亮順利考入了北師大附中——全國最好的一所中學。林亮高二時因為鬧學潮,被學校開除,高中沒畢業就直接報考大學。他共報考了三所大學:南京中央大學、燕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結果他同時被這三所大學錄取,最后他選擇了清華大學,在他看來,數清華名氣最大。
林亮在大學里就是進步學生運動的積極分子,參加了“一二·九”運動和抗日救亡運動。1937年7月他從清華大學畢業,到開封北倉女中任教,10月他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抗戰初期,他組織開封一帶的進步學生和青年成立光明話劇團并任團長,帶領全團赴豫東、豫中開展抗日救亡宣傳工作。而后,黨組織派他給汝南國民黨專員張振江當秘書,讓他打入國民黨內部了解情況。張振江一開始極力反對共產黨,不允許任何人談共產黨的主張,后來在林亮的影響下,張振江不再反對共產黨了。
自1938年冬到1939年冬,在豫東地區有一支地方武裝即西華抗日自衛軍,司令胡曉初、副司令侯香山,這兩個人抗日積極性很高。共產黨和國民黨都很想把這支部隊拉過來。國民黨方面將西華抗日自衛軍改編為第一戰區第七路軍,由第七專署(周口地區專署)專員劉莊甫兼第七路軍司令,原西華自衛軍司令胡曉初、副司令侯香山為副司令,以控制西華部隊。共產黨方面也采取措施,河南省委決定派林亮打入這支部隊,爭取把它拉過來。為什么派林亮去呢?一是林亮曾給汝南縣國民黨專員當過秘書,有統戰經驗;二是林亮抗日宣傳跑過很多地方,和胡曉初、侯香山都認識,而且關系很好;三是專員劉莊甫之子劉道平和林亮是大學同學。劉莊甫見林亮一表人才,又是兒子同學,所以特別器重林亮,讓他給自己當秘書,還想招他做女婿。周圍的人見專員這么器重林亮,對他很巴結,什么機密事都不瞞他,使得林亮搜集到不少國民黨的情報。
有一次,林亮看到國民黨發給一戰區的密電,說是將西華部隊西調整訓,途中殲滅之。林亮得知后立即和胡曉初、侯香山商議,決定借調防之機將西華部隊拉走。西調途中,三人找到劉莊甫,對他明確表示:拒絕西調,要東進抗日,并當場揭穿一戰區假借調訓為名,妄圖消滅西華部隊的陰謀。劉莊甫卻說:“根本沒有這回事,你們東進抗日是沒有根基的,若脫離戰區則孤軍無以立足。”林亮隨即向他攤牌:“我們東進抗日不是孤軍,我是共產黨員,我們會加入新四軍。”劉莊甫聽后大驚失色,這才知道事態發展已經無可挽回。
就這樣,林亮三人帶著西華部隊到達新四軍六支隊彭雪楓處,六支隊開了萬人大會歡迎他們。彭雪楓得知林亮是清華大學生后,要留他做秘書。可林亮卻要拿槍桿子帶部隊上前線。經過說服工作,林亮還是留在了師政治部做秘書,后又任師直屬隊總支書記。
豫皖蘇反圍剿
1946年12月,林亮到了豫皖蘇軍區獨立旅三十五團當政委,軍區司令員是張國華。豫皖蘇軍區是離南京較近的部隊,國共第二次談判失敗之后,這支部隊就像是一根刺扎在蔣介石的咽喉,令蔣介石不得安寧,蔣介石下令一定要將其消滅掉。豫皖蘇軍區有三個團,其中兩個主力團。蔣介石派11個旅來圍剿,其中用9個旅將其圍住,兩個旅追著打,圈子是越圍越小,眼看部隊就要被消滅了。危急之下,司令員張國華只好決定犧牲兩個主力團,帶一個較弱的團突出重圍,保住司令部。林亮所在的三十五團是主力團之一,當天張國華就讓林亮帶領戰士認真修筑工事。林亮心里明白,我方兵力遠不如敵人,這次是全體犧牲,沒有退路,而且最多能頂到第二天下午。林亮換上唯一一套新軍裝、新布鞋,戰士們也都把新衣服穿好,該吃的吃了,該喝的喝了,等待清早開戰。孰料,等了一天,敵人沒來,又等了一天,敵人還是沒來。這怪了嘛!他們覺得很反常。后來聽廣播才知道劉鄧大軍南下,國民黨一下慌了神,蔣介石忙調集這11個旅去圍堵劉鄧大軍了。“哎喲,就差一天啊。”林飛感慨道,“這下好了,沒有正規部隊圍剿我們了,只剩下些民團。對于打民團,我們又是強者,一天一個縣,一天一個鎮,天天打呀,有的聽說我們來了,打都沒打,就把縣城讓給我們了。”
進軍西藏
1949年2月,豫皖蘇軍區部隊及中原野戰軍第一縱隊第二十旅組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豫皖蘇軍區司令員張國華出任軍長,林亮任十八軍政治部組織處長。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解放南京。南京解放后需要一批干部去接管,可是一時抽不出那么多干部,于是劉伯承和鄧小平決定動員廣大知識分子參軍。林亮很有把握地說:“我去河南招人,那里的人我都熟得很。”林飛解釋道:“父親為什么很有把握呢?一是,他曾經在那里戰斗,有一定的影響力;二是,學生對政治特別敏感,他們知道,現在是共產黨的天下了,加入共產黨前途光明。他到那里一動員,大量學生踴躍報名,據說還有整班整校的學生。十八軍一下招了4500多人,劉鄧部隊其他幾個軍招的總數都不及這么多,所以有人就說,張軍長如此富有,真是個‘地主’!”
隨著西南各省的相繼解放,1949年12月西南軍政委員會成立,實際工作由鄧小平、劉伯承、賀龍三人負責。鄧小平考慮十八軍太辛苦,要好好犒勞一下,就將十八軍調到富庶的川南地區,十八軍軍長張國華任川南書記,隨后林亮被分配到瀘州任地委書記。
全國陸續解放后,毛澤東考慮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解放西藏。西藏很特殊,解放西藏涉及民族和宗教問題。西藏老說它是“獨立”的,叫做“雪山獅子國”,而且西藏“獨立”得到國際帝國主義的支持。毛澤東深知解放西藏宜早不宜遲。1949年7月,西北已經解放,毛澤東致電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令他從西北進軍西藏。彭德懷接到電報后,先派聯絡部長范明前去調查,后向毛澤東匯報:入藏困難很大,難以克服。如果從西北進藏,要先建兵站、屯糧、修路,至少要準備兩年時間。恰逢此時西南戰事已經基本塵埃落定,1950年1月,毛澤東致電西南局首長劉伯承和鄧小平,讓他們從西南進軍西藏。劉伯承和鄧小平同樣覺得事情很棘手,分析進軍西藏的最大難題不是軍事問題,主要是政治問題。他們慎重考慮之后,決定將任務交給十八軍。十八軍軍長張國華比較年輕,才30多歲,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政治干部,善于做政治思想工作。林亮就是其中之一,高學歷、懂英文、政治素質高。剛開始進入西藏,大部隊進不去,只能派一個先遣支隊,帶一個加強營進入,林亮任先遣支隊黨委副書記。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林亮被任命為拉薩市委第一任書記,從此和西藏結下了不解之緣。
六十五本工作日記
林飛特別提到,父親林亮文人出身,有一個習慣——寫日記。隨后,林飛將林亮的19本戰爭日記小心翼翼地擺放好說:“行軍打仗,什么累贅的都扔了,唯獨這些日記沒有扔,像他這樣將戰爭日記保留得這么好的人,真的比較少。”這些泛黃的日記,清晰地記錄著戰斗生活的點點滴滴,紙相當薄,字相當小,每頁紙都寫得滿滿的。林亮共寫了65本工作日記,日記按年代分編成冊,其中1945年到1958年記錄了林亮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西藏工作時期的事情,共有19本;剩下的45本是跟云南省有關,他曾任過云南省個舊市市委第一書記、紅河地委第一書記,輕工業廳廳長,云南大學黨委書記等職。
林飛告訴記者,他已經將跟云南有關的這45本日記全部捐給了云南省檔案館,檔案館還想收入之前的日記,林飛沒有答應,他說:“這19本日記跟云南無關,因為父親是安徽人,我想把它捐給安徽省有關新四軍紀念館,讓這些東西都回歸故里吧。”“文革”時期,林亮成了云南省有名的“走資派”,這些日記也恰恰成了“四人幫”重要的搜尋對象。造反派將這些日記包了封皮,還編了冊,直到“文革”結束,這些日記按規定發還給本人,終究保存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