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人民恩重如山
人民恩重如山
作者:黃朱清 責任編輯:趙雨希 來源:《鐵軍》 日期:2016-09-14 瀏覽次數:8478
城市:北京
時間:2014年10月29日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張文
張文,上將洪學智的夫人,是紅軍老戰士,又是新四軍老戰士。
鹽城新四軍紀念館的孫國棟,幾年前拜見過張文。通過孫國棟,我們在北京相約采訪張文。女兒洪陽接待我們,她執意說,“媽媽年紀大了,形象不像以前,聊聊可以,不拍影像”。無奈,無法架起攝像機,我們只能用普通相機錄下幾段視頻。
張文的居所,在北京的采石路上。家政保姆扶著張文,到客廳與我們見面。老人氣色還好,臉上透出紅潤。95歲的老人,說話思路是清晰的。
張文,1919年7月出生,四川省通江人。
1933年,張文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分在紅四軍被服廠,以手工縫制軍服。1935年,張文跟隨部隊參加長征,攀越鐵索橋,翻過夾金山。她和洪學智就是在過草地的時候結成良緣。媒人是紅四軍軍長王宏坤和愛人馮明英。當時,洪學智是軍政治部主任。
1939年夏天,洪學智和張文在抗大工作。蟠龍,是延安東北山溝的一個集鎮,張文的女兒在這個鎮出生了,取名醒華。此時,抗大總校奉命開赴晉察冀抗日前線。張文抱著女兒,隨洪學智領導的四團向晉東南進發,到太行山辦學。
隊伍在陜北的荒山禿嶺上爬上爬下,走了很多日子,才到黃河岸邊,這時已經是汛期,黃河水奔騰咆哮。好不容易渡過黃河,到了同蒲鐵路線的邊上。同蒲鐵路,是貫穿山西省中部的南北鐵路干線,自大同經太原、侯馬至蒲州鎮以南的風陵渡,日軍嚴密封鎖鐵路,沿線修了不少碉堡。一天夜晚,部隊決定突破日軍封鎖,穿越鐵路,校長羅瑞卿要求所有帶孩子的女軍人,要絕對保證孩子不哭、不暴露目標。洪學智對張文說,“把孩子留下吧”。張文雙手哆嗦,把女兒交給他。洪學智接過孩子和張文一起往山下跑,找到不遠處的一間草房,輕輕推門給老鄉打招呼,“我們要過鐵路,帶孩子會影響部隊行動,把孩子留給你們”。張文說,“你們收下吧,如果我們犧牲了,你們就把她當做親生孩子”。老鄉看著洪學智和張文,“那就留下吧”。孩子左胳膊上有塊痣,張文記住了。天蒙蒙亮,部隊順利通過鐵路線,幾天后,到達晉察冀根據地的陳莊恢復上課,這里是晉察冀軍區抗大二分校所在地。
新四軍軍部重建,洪學智受命率抗大華中干部大隊開赴鹽城。
1942年,洪學智在新四軍三師任參謀長。張文已懷孕第三個孩子六個月,她帶著幼子洪虎,住在三師政治部副主任楊光池的妹妹家里。這原本是個五口之家,一下變成七八個人。為增加張文的營養,這家的主人三天兩頭晚上去捉青蛙。一天夜里,張文覺得肚子痛,老鄉找來接生婆,張文在凌晨生下第二個兒子洪豹。三師反掃蕩打得正激烈,包括劉老莊戰斗,82名干部戰士壯烈犧牲。張文帶孩子轉移到海邊的蘆葦蕩里。之后,當地一個農民用獨輪車把張文母子三人往阜寧送,白天趕路,晚上找地方歇腳,整整走了四天,才到了新四軍三師駐地。張文付錢給這位農民時,農民知道張文是新四軍,說什么也不收。一來一回,需八天時間,農民兄弟分文不取。
全國解放,張文的身邊已有五個孩子,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唯有當年送到山西老鄉家的大女兒沒有信息。抗美援朝時期,擔任志愿軍副司令員的洪學智,率部隊奔赴朝鮮作戰。張文被任命為志愿軍后方留守處幼兒園主任。看到身邊的孩子,她思念大女兒。隨即,她給洪學智發去電報,說出尋找女兒的想法。征得丈夫同意后,張文去了山西。在曲陽縣,時任縣長的郭守瑞,聽說張文來找十多年前留在山區老鄉家的女兒,特派一名偵查員陪同。經過多方尋找,在一個叫思西村的村里,找到了做木匠的王英,正是他家當年收養了洪醒華。見到已經長大的女兒,張文喜出望外,潸然淚下。她對王英夫婦說,你們養育她就是對我恩重如山,孩子是我的女兒,也是你們的女兒,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你們的恩情。
女兒從山西找回,身體瘦弱,常生病。洪學智、張文倍加關愛。后來洪醒華在長春就讀吉林醫科大學,畢了業被分到甘肅酒泉鐵路局衛生院工作,1971年,跟隨丈夫調往河南正陽縣熊寨公社衛生院,為“五七”干校的干部和農民防病治病。
洪醒華育有一男一女,每次生孩子,養母都從山西趕來照顧,直到孩子上幼兒園才回去。養父去世后,醒華怕養母孤單,把她接到北京的家里安度晚年,直至為她送終。
1995年,《光明日報》報道了首批高校收費生情況。其中,老區有的學生成績優異、卻生活特別困難。張文聞訊,產生了資助貧困大學生的想法。她在北京的子女有六個,一家負責一名,張文和洪學智再各資助一人,合起來資助北大八名大學生上學。北京大學的校刊以《老將軍一家熱心助學,八特困生解后顧之憂》為題,宣揚張文全家助學精神。以后,洪學智和張文又特意把這八名受助學生請到家里做客,鼓勵他們德智體全面發展,成為國家有用人才。
20世紀80年代,張文被聘為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理事。幾十年來,她動員社會力量,讓更多的貧困地區孩子得到政府和社會的關愛。2011年,張文被評為“中國兒童慈善30年感動人物”。頒獎詞這樣寫道:
改變了千千萬萬個孩子的命運,成就了千千萬萬個孩子的夢想,沐浴慈善,享受溫暖,令人感動;踐行慈善,體味快樂,使人高尚。
記者感言:我軍歷史上,洪學智是帶有傳奇色彩的:2次出任總后勤部部長,兩次授予上將軍銜,兩屆全國政協副主席。2006年11月20日,他走完94年的人生,把骨灰留在了安徽的金寨,與大別山區人民永世相伴。軍民如魚水,這是人民軍隊創建88年來締造的真理和天理。在艱難困苦的長征路上,17歲的張文與已經是紅軍軍職干部的洪學智結婚,開始了戰爭歲月的婚姻生活。這對紅軍、新四軍夫妻,有八個兒女,有的是在烽火硝煙里生下的。行軍、打仗,有了孩子又喜悅又堪憂,孩子就放在老百姓家里,或在老鄉家里臨時避險,總之,人民像親人一樣,節衣縮食、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呵護革命的后代,可謂“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當年,張文以革命利益為重,忍痛割愛,把出生不久的女兒送給了素不相識的老鄉家,母女分離10年以上,才把孩子尋找到。山西百姓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不求索取,不圖回報,不計困苦,把洪醒華撫養成少年,他們的恩德比海深,比天高。人民軍隊發展壯大的歷程,始終閃耀著人民與軍隊血肉相連的熠熠光芒。新四軍軍長陳毅曾慨嘆人民對革命戰爭的貢獻,“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張文感恩山西老鄉,心系鹽阜人民,晚年資助貧困大學生,20年如一日,樂于做兒童慈善事業,以樸實無華、卻光彩奪目的舉動,譜寫了一曲新四軍老兵報恩人民的生動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