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zhàn)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jù)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尋訪新四軍老戰(zhàn)士 > 戰(zhàn)斗的青春 文化的尖兵——訪新四軍老戰(zhàn)士陰署吾
戰(zhàn)斗的青春 文化的尖兵——訪新四軍老戰(zhàn)士陰署吾
作者:房慧 責任編輯:王月紅 來源:《鐵軍》 日期:2016-09-05 瀏覽次數(shù):8392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前夕,我和同學們一起拜訪了新四軍老戰(zhàn)士、鹽城新四軍紀念館籌建人之一的陰署吾老人。在鹽城市老年大學,陰老熱情地接待了大家,他的辦公室里掛著一張張獎狀,那是他豐富人生的生動寫照。他離休以后,堅持在鹽城市老年大學任教,年逾90的他,看上去健康樂觀,充滿活力。陰老平時作息非常有規(guī)律,除了熱心參加各種紀念宣傳新軍四軍的活動外,堅持臨池習書,他的回憶、思維、談吐,清晰流暢,還笑稱自己也是“90后”呢!
新四軍中的文藝小兵
陰署吾1924年生于鹽城濱海。1940年,16歲的陰署吾和同村幾個少年抱著“打鬼子,鬧革命”的理想,一起參加了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四旅六八七團的領導看陰署吾年紀小,性格活潑,便將他分配到了話劇團(即后來的文工團)工作。農村少年初進部隊,一切都是那么新鮮,出操、訓練、上課、排練,紀律嚴明,要求嚴格,部隊的生活節(jié)奏既忙碌又緊張,與當兵之前的生活迥然不同。他憑著參加抗戰(zhàn),保家衛(wèi)國的信念,在革命的熔爐里努力學習文化知識,思想觀念發(fā)生了變化,逐漸懂得了八路軍、新四軍是為人民服務的革命道理,也懂得為了抗戰(zhàn)的勝利,不僅需要在戰(zhàn)場上殺敵,還需要宣傳發(fā)動人民、鼓舞士氣,文藝戰(zhàn)士的責任同樣重大。革命的目標明確了,人生的天地豁然開闊起來,渾身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氣。在話劇團老同志的幫助下,他很快學會了跳舞和唱歌。至今,他還清晰地記得當年參加了《快樂舞》《烏克蘭舞》《農作舞》的排練與演出。舞臺是戰(zhàn)士和鄉(xiāng)親們一起搭,伴奏以簡單的民族樂器為主,西洋樂器很少,更沒有擴音設備和話筒。想到最初上臺表演時的幼稚、笨拙與羞澀,陰老不禁笑出了聲。他說,雖然演出條件差,但是臺上、臺下都熱情澎湃,每一次演出,都像是參加戰(zhàn)斗那樣神圣,當然也給在艱苦環(huán)境中的干部戰(zhàn)士和鄉(xiāng)親們帶來了莫大的歡樂。
1941年皖南事變之后,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陳毅為代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的新四軍部隊,經過重新整編,力量空前壯大。陰署吾被編在新四軍第三師。那時,他在話劇團除了本職工作外,還擔負著兩個任務:一是組織發(fā)動群眾投身抗日洪流;二是戰(zhàn)斗打響后參加后勤工作。因為他是鹽城本地人,熟悉環(huán)境,所以經常被上級領導分派到行軍所至的沿線村莊,宣傳、發(fā)動群眾,書寫張貼標語,每次完成任務回來,心中都充滿了成長的喜悅。戰(zhàn)時的后勤工作,處處險象環(huán)生。陰署吾回憶在鄭潭口與日偽軍的戰(zhàn)斗中,他與幾個戰(zhàn)友在夜色中轉運傷員,子彈呼嘯著在身旁飛過,他和戰(zhàn)友一路彎著腰小跑,終于將傷員轉移到了根據(jù)地,出色地完成了任務。這些工作鍛煉了他的組織才能,提高了他的思想素質,更讓他體會到革命軍隊和老百姓的魚水關系。
從話劇演員轉到電影導演
抗日戰(zhàn)爭勝利了,中國人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從戰(zhàn)爭的陰云中走出來,迫切希望和平民主,重建家園。陰署吾當兵以后,在工作中時時感到文化水平低,讀書太少,特別羨慕領導和戰(zhàn)友能讀大部頭的書,會做報告,能寫文章。抗戰(zhàn)勝利后他才21歲,夢想著自己能夠繼續(xù)讀書,但這一美好的愿望很快就因為蔣介石發(fā)動的內戰(zhàn)而擱淺了。1945年10月,黃克誠奉命率新四軍三師北上,蘇北文工團一分為三,團長黃其明率一批文藝骨干隨三師開辟東北新區(qū),一部分支持新四軍軍部文工團,一部分劃歸五分區(qū),仍稱蘇北文工團。組織上鑒于陰署吾在文工團的優(yōu)秀表現(xiàn),任命他擔任了蘇北文工團第三分隊的隊長。此后,他領導著文藝戰(zhàn)士,追尋著解放戰(zhàn)爭的進程,轉戰(zhàn)于淮海區(qū)、鹽阜區(qū),為參加淮海戰(zhàn)役、渡江戰(zhàn)役的部隊宣傳各個戰(zhàn)場勝利的捷報,為快速行軍的隊伍鼓勁加油;部隊扎營時,為戰(zhàn)士們演出反映后方土改的《照減不誤》《白毛女》等節(jié)目;在配合參軍支前時則上演《送子參軍》《張大媽戴上大紅花》等節(jié)目。渡江戰(zhàn)役勝利之后,1949年4月建立了蘇南軍區(qū)和蘇南行政公署,陰署吾留在蘇州文工團工作,主要負責向人民群眾宣傳解讀中國共產黨進城以后的政策。
新中國成立后,陰老一直在文化部門工作。1958年,陰署吾和一批文藝人才在黨中央的號召下學習電影制作技術。他記得去揚州強化學習了三個月的電影編導,隨后就分派到江蘇電影制片廠繼續(xù)學習工作。為了描繪新中國成立后江蘇近十年的巨大建設成就,使三十歲以上的人溫故知新,更加熱愛新社會,教育新中國的年輕人明辨美丑和善惡,電影廠拍攝了江蘇省第一部電影《江蘇處處春》,陰老導演了片中農業(yè)部分的拍攝。影片上映后,蘇南、蘇北多彩的田野,縱橫的阡陌,綺麗的湖光山色,浩瀚的黃海、長江,在銀幕上一一展現(xiàn),美不勝收,影片的拍攝、放映都獲得了成功,該影片因而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贊譽。
籌建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館
鹽城的紅色資源相當豐富,改革開放以后,江蘇省委、南京軍區(qū)黨委負責組織、鹽城市委承辦,著手建立“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館”(今稱鹽城新四軍紀念館)。陰署吾受命擔任主要的籌辦人。1981年,陰老帶領團隊先后到南京、鎮(zhèn)江、蘇州、無錫、南通、淮陰等地拜訪新四軍將士,調查研究,征詢意見,收集了大量文字資料和實物,還專程前往北京拜訪新四軍老領導和老戰(zhàn)友,征集材料,聽取意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的工作得到了前國防部長張愛萍上將的贊賞和支持,獲贈新四軍珍貴照片300多張、張愛萍手書的陳毅詩作:“十年征戰(zhàn)幾人回,又見同儕并馬歸。江淮河漢今誰屬,紅旗十月滿天飛。”原件今天仍然保存在紀念館中。陰老說,老領導和老戰(zhàn)友的支持、激勵,是他完成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館建館工作的強大動力。
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館于1986年正式開館,這是全國一座大型的專題新四軍紀念館,也是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經親臨視察,給鹽阜這塊具有光榮傳統(tǒng)的革命老區(qū)和這座人杰地靈的沿海城市,注入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鹽城師院大學生新四軍研究會長期以來把鹽城新四軍紀念館作為主要活動基地,參與展陳和講解,每年都組織新生進行參觀學習,向青年一代展示老一輩革命家們的戰(zhàn)斗史、成長史,讓鐵軍精神在當代青年中得到傳承。
采訪最后,陰署吾感慨地說,他的青春歲月是在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度過的,時局動蕩,戎馬倥傯,但是與國家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的,回憶往事,心胸坦蕩,了無遺憾!他的經歷使我們這一代人認識到,人的一生要與祖國的命運休戚與共,才有意義與光彩。那種不顧國家民族安危,一心想著自己榮華富貴的人生觀,是當年的革命戰(zhàn)士所不齒的,也是當代大學生所不屑的。
(作者系鹽城師范學院大學生新四軍研究會會員,王驊書教授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