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永遠是人民的子弟兵——濟南軍區71897部隊(俗稱沙家浜部隊)巡禮
永遠是人民的子弟兵——濟南軍區71897部隊(俗稱沙家浜部隊)巡禮
作者:魏冉 責任編輯:黨亞惠 來源:《鐵軍》 日期:2016-08-26 瀏覽次數:8344
這是一支在新四軍36名傷病員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部隊。
這是一支屢建奇勛的部隊:他們參與了大魚山島戰斗、朱家崗伏擊戰、孟良崮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抗美援朝……
這是一支英雄輩出的部隊:他們之中有抗美援朝時期的一級戰斗英雄毛杏表、毛張苗,解放一江山戰斗中的呂有庫,新時期“全國抗震救災英雄集體”……
70多年里,部隊聽黨指揮,忠于革命,用實踐傳承著沙家浜精神和一江山精神,他們是濟南軍區71897部隊。
這是一支在新四軍36名傷病員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部隊。
這是一支屢建奇勛的部隊:他們參與了大魚山島戰斗、朱家崗伏擊戰、孟良崮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抗美援朝……
這是一支英雄輩出的部隊:他們之中有抗美援朝時期的一級戰斗英雄毛杏表、毛張苗,解放一江山戰斗中的呂有庫,新時期“全國抗震救災英雄集體”……
70多年里,部隊聽黨指揮,忠于革命,用實踐傳承著沙家浜精神和一江山精神,他們是濟南軍區71897部隊。
浙東子弟騁疆場 打擊日偽建功勛
71897部隊的前身,可上溯到1938年8月成立的抗日武裝——南匯縣保衛團第四中隊,誕生于浙東。1943年12月22日,新四軍軍部電令浙東抗日武裝正式整編為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1945年1月13日又改編為新四軍蘇浙軍區第二縱隊,何克希任司令員,譚啟龍任政治委員。
“蘆蕩火種” 1939年,正當葉飛率領新四軍第六團沿用“江抗”名義東進,直逼上海,初步打開了東路地區抗日新局面時,卻遭到國民黨“忠義救國軍”的大舉進攻。“江抗”奉命西撤,在陽澄湖畔留下了劉飛等36名傷病員。面臨日軍的瘋狂掃蕩,傷病員們得到了陽澄湖人民的精心掩護與照顧。膾炙人口的京劇《沙家浜》講述的正是這段不尋常的紅色經典故事。在與上級組織失去聯系的情況下,他們組建“江南抗日義勇軍東路指揮部特務連”,依靠當地群眾開展機動靈活的游擊戰:首戰梅李,惡戰洋溝溇,血戰張家浜,火燒桐岐廟,大鬧偽軍頭目包漢生壽辰,夜擾軍樂鳴婚宴,圍剿胡肇漢等數十次戰斗,勝利保存了“蘆蕩火種”。后來,這支隊伍逐漸發展成為擁有3600人的抗日武裝。
“海島狼牙山之戰” 發生于1944年8月21日的大魚山島戰斗,開創了新四軍海島作戰的先例。海防大隊一中隊76名指戰員,面對有飛機、軍艦掩護,輪番進攻的500余瘋狂日偽軍進攻,在不足9平方千米的東海小島上苦戰竟日。裝備落后的戰士們在子彈打光后,與敵人進行肉搏,有的戰士抱住日軍跳崖,英雄的血肉染紅了山崗,終因彈盡糧絕,40余人壯烈殉國。這場被譽為“海島狼牙山之戰”的慘烈戰斗結束后,受傷被俘的19名戰士面對日軍刺刀,堅貞不屈,無一投降,遭集體屠殺,僅一人跳海幸存,抒寫了抗戰史上悲壯的一頁。
朱家店伏擊戰 1944年8月,浦東支隊在支隊長朱亞民的指揮下,在朱家店伏擊殲滅日軍34名,漢奸1名,繳獲良多,新四軍僅亡1人,戰斗不到1小時結束。該戰斗是日軍占領南匯后遭遇的第一次失敗,也是支隊在上海郊區殲滅日軍最多的戰斗。新中國成立后,朱家店伏擊戰作為步兵連第一個優秀“進攻戰例”,被總參軍訓部、軍事科學院戰史部寫入教材。
救護美國飛行員托勒特 1945年1月13日,美國駐華空軍中尉飛行員托勒特駕駛轟炸機時被日軍高射炮擊中,跳傘降落于黃浦江邊龍華嘴附近。當地人民救起托勒特后,經一天輾轉,連夜跑了60余華里找到淞滬支隊報告情況。在物資條件極為困難的情況下,淞滬支隊派專人護理,待之如上賓,令托勒特深受感動。托勒特傷愈后不久,新四軍將其護送至國民黨新昌縣政府,協助其辦理交接歸隊手續。臨別時,托勒特說:“我們過去因傲慢而輕視中國人的事,請你們原諒。這實在是錯誤的觀念。我將設法告訴我們美國人,使他們有個正確的態度。”
澉浦突圍 該戰斗發生于1945年10月4日。第一旅第五支隊、上虞自衛大隊及部分地方黨政干部北渡杭州灣在澉浦登陸時,遭到國民黨四十九軍7個團的阻擊和圍攻。面對10倍于己并占領有利地形的強敵,何克希司令員臨危不懼,率部隊與敵血戰16個小時。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媽媽把躲藏在地窯里的兩個兒子叫出來,給新四軍擔任向導,帶領部隊在深夜突出了重圍。澉浦突圍徹底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妄圖制造第二個皖南事變的陰謀,有力保障了整個縱隊的順利北撤。
華東中原作前鋒 解放戰爭奏凱歌
1945年11月,蘇浙軍區第二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一縱隊第三旅。1947年1月,改編為華中野戰軍第一縱隊第三師。1949年2月,部隊番號改為第三野戰軍九兵團二十軍第六十師。解放戰爭期間,該部隊奮戰于華東、中原兩大戰場,先后參加主要戰斗70余次。
參加魯南戰役 1947年1月4日晨,猖獗一時之美械精銳主力整編第二十六師及第一快速縱隊,僅經44小時戰斗即告覆滅,魯南戰役第一階段結束。一縱三旅于8日晚奉令西開,于9日到達嶧縣城以南古邵鎮、金陵寺一帶,擔任阻敵第三十三軍北援之任務。戰役中大雪紛飛,籌糧艱難,部隊克服困難,連續作戰18天。此役,參戰部隊殲滅了國民黨兩個整編師及第一快速縱隊等部,首創華東戰場一次殲敵5萬余人的光輝戰例。
參加孟良崮戰役 孟良崮戰役自1947年5月13日發起至16日勝利結束。此役中三師完成了分割鉗制敵人之任務,有力地保證了戰役全殲敵第七十四師。16日總攻孟良崮當天,增援七十四師的二十五師傾巢出犯,華野一縱三師第九團與之激戰,阻其東援。當七十四師被全殲時,二十五師始占界牌陣地,而天馬山依然被三師牢牢固守住。第七、八團扼守坦埠、蒙陰公路,不僅粉碎了敵第二十五師沿汶河北岸增援之企圖,又積極鉗制了敵第六十五師,阻其未能過蒙陰,向南靠攏。
其時作戰地區早已實行堅壁清野。部隊所到之處,群眾撤離,水井填沒,糧草匿跡。三師全體指戰員克服重重困難,嚴格遵守群眾紀律。八團一連一個班進駐小山村一家民房,見門口有一籃倒翻了的紅棗。雖然主人不在,全班未吃午飯,但直到晚上部隊離去,無一人動過一顆紅棗。之后,《一籃紅棗》的故事由新華社編發全國。
參加淮海戰役 戰役第一階段,三師參加了窯灣全殲敵第六十三軍之戰斗,并有效地吸引了對方部分兵力、火力,便于友鄰部隊的突入,粉碎了對方奪路南逃之企圖。狼山、鼓山戰斗中,部隊以攻勢行動阻止了邱清泉兵團東援,保障了主力全殲黃伯韜兵團4個軍于碾莊圩地區。戰役第二階段,三師由陣地防御轉入追擊,協同兄弟部隊將杜聿明集團圍困在陳官莊地區。第三階段中,部隊大膽割裂敵陣,進行近迫作業及炮火抵近射擊,迅速奪取了朱小莊,并繼續向縱深發展,迫使“王牌軍”第四十五師投降。是役,三師共殲敵12000余名。
參加渡江戰役 宿縣休整,統一整編后,部隊南下行軍700里,并進行渡江前的戰備訓練與偵察工作。在經歷三江營、老新洲、永安洲戰斗后,二十軍六十師攻占江北橋頭堡,掃清了渡江障礙。揚中之戰,六十師自突破江防后殲敵一部,生俘千余人。一七八團在登陸后,主動和五十九師取得聯系,迅即投入戰斗,追殲敵近千人。1949年4月23日拂曉,部隊迅速奪取輪船沙,繳獲了16只船,且使江北船只安全到達夾江內,對全軍過江起了重大作用。渡江作戰中,除后勤副處長所乘之船(共5人)在江中遇敵艦沖擊犧牲外,其他無一人員傷亡或沉船翻船事故。
參加解放上海戰斗 1949年5月20日,六十師第一八〇團歸軍直接指揮,進行管制城市突擊教育。22日,第一七八團隨軍及第五十九師至浦東作戰,第一七九團也相繼東渡黃浦江,奉命攻殲周家渡守敵并順利占領周家渡。24日,六十師渡過黃浦江,由龍華進入市區作戰。師(欠第一八〇團)率一七七團歸第二十七軍指揮,參加肅清蘇州河以北殘敵的戰斗。26日,第一七八團以猛烈火力襲擊,迫敵交警總隊百余人投降。該團另俘敵青年軍第二〇師一個營。當日黃昏,第一七八團二營迫第三十七軍殘部一個營投降。至此,市區戰斗勝利結束,師共俘敵2000余人。27日,全上海宣告解放。
部隊進入市區后,嚴格執行入城紀律,露宿街頭,秋毫無犯,受到上海人民的熱烈歡迎。
由陸仁生拍攝的蜚聲海內外的著名歷史照片《勝利之師睡馬路》正是二十軍官兵進城后露宿街頭的真實寫照。
入城后,六十師擔負警戒上海的任務:看管保護各種公共財產、倉庫物資;收繳非法武裝和匪特武裝;肅清敵散兵游勇等,保障了社會秩序的穩定。
抗美援朝保家國 國門之外留忠魂
1950年11月,六十師入朝參戰。抗美援朝期間,部隊先后參加了第二次戰役,第五次戰役和華川、金夸地區的防御作戰,爾后又在元山地區執行了海防備戰任務。全師共計2994人立功,被志愿軍總部授予英雄模范稱號者16名,特等功排一個,一等功連一個;被二十軍軍部授予一等功臣稱號者18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全師共傷亡指戰員一萬余名。
參加第二次戰役 1950年11月,六十師參加第二次戰役,對陣美陸戰第一師和第七師。30日,一七九團出擊殲滅乾磁介之敵,并生俘200余人,繳獲坦克、裝甲車、汽車近百輛。戰斗中,一七九團二營副營長、出席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的一級戰斗英雄毛杏表犧牲。12月的黃草嶺阻擊戰中,第一八〇團團長趙洪濟犧牲。一營二連指戰員在零下40多度的冰雪露天戰壕里,穿著單薄棉衣,不能生火取暖,無一點熱食進口,人人俯臥在工事旁,手握步槍、手榴彈,無一人退縮,全部保持戰斗姿勢壯烈凍死在陣地上。二次戰役中,六十師傷亡3203人。
參加第五次戰役 戰役第一階段,六十師一七八團反坦克連在江洞口戰斗中,三個小時內擊毀敵坦克、裝甲車20輛。第二階段,一七八團正面突破昭陽江,向富坪里實施突擊,奇襲五馬峙要點。二營五連在12小時內,經大小戰斗13次,前進50千米,斃傷俘敵500余名,繳獲汽車70余輛。奇襲五馬峙戰斗成為戰史上穿插戰斗的經典范例。戰后,五連被志愿軍總部授予“尖刀五連”榮譽稱號,連長毛張苗榮立一等功,獲一級戰斗英雄稱號。八連在突破昭陽江戰斗中,首先越過開闊地,僅用9分鐘涉過寬200米的昭陽江,率先到達對岸的7名戰士猛撲敵前沿陣地,為大部隊渡江打開通路,被志愿軍總部授予“突破昭陽江連”榮譽稱號。一七八團獲中國人民志愿軍、朝鮮人民軍聯合司令部司令員彭德懷、副司令員鄧華、朝鮮人民軍代表樸一禹署名的嘉獎令。
承襲傳統擔重任 繼往開來啟征程
1952年10月,六十師從朝鮮回國,恢復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十師番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部隊執行了援越抗美、豫中南抗洪搶險等一系列任務。1985年,第二十軍由武漢軍區轉隸濟南軍區建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部隊官兵執行了抗洪、抗震、演習閱兵、支持奧運、蘇丹維和等重要任務,為建設祖國、維護世界和平寫下了新的輝煌戰績。1998年9月,六十師縮編為摩托化步兵旅,駐地為河南省信陽市明港鎮。2012年1月1日,部隊編制體制調整,改編為機械化步兵旅。
參加解放一江山島戰役 六十師作為中共陸軍史上唯一參加三軍聯合作戰的部隊,與華東軍區海、空軍共同參加一江山島戰役。1955年1月18日,六十師3700名官兵,乘138艘登陸艇,在51架戰機和炮火的掩護下,成功登陸,一舉解放一江山島。
呂有庫是一八〇團二營重機槍班長。在渡海登陸中,重機槍班所乘的登陸艇沖在最前面,以火力掩護全排登陸。戰斗中,呂有庫右肩、腹部中彈,他用棉衣緊緊塞住傷口,忍住劇痛繼續向敵射擊。當登陸艇順利靠上登陸點時,呂有庫已經犧牲,此時,他的右手仍然緊扣著扳機,槍口還在冒煙。戰后,軍黨委追記他為一等功臣,并授予二級戰斗英雄稱號。
新時期抗洪抗震 1998年夏,六十師在接到抗洪命令之前,即將縮編為旅,半數官兵面臨轉業。在剛剛舉行過軍旗告別儀式之后,部隊在第一時間參加抗洪搶險斗爭,用實踐履行了他們的諾言:“我不知道明天能干什么,但我知道今天一定要干什么。”作為濟南軍區第一支奉命參加抗洪搶險的部隊,六十師剛剛到達湖北荊江大堤時,就自發寫下決心書,立下“人在堤在,誓與大堤共存亡”的生死牌,為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任務結束后,中央軍委給六十師記集體二等功。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他們先后出動兵力26.5萬人次,累計挖掘出生還者32人,搶救遇險群眾680人,解救被困群眾18454人,醫治受災群眾23000多人次,涌現出“全國抗震救災英雄集體”步兵第一營二連、教導隊為代表的一大批抗震救災英模單位和集體,被軍區表彰為抗震救災先進旅團。6月13日,六十旅教導隊官兵在彭州市新興鎮搶修被地震損毀的壽榮索橋時突降大雨,還有約20米的橋段未修通,十幾名放學的小學生面對危橋不知所措,有的孩子甚至哭了出來。“孩子別哭,叔叔給你們搭‘人橋’!”情急之下,二中隊隊長郭建儒一聲令下,33名官兵以血肉之軀做橋板,橫臥在光禿禿的鎖鏈上,讓孩子們踩在他們的脊背上安全過橋。一張“搭人橋”的照片記錄下了這感人的一瞬。1949年,二十軍解放上海時,一張《勝利之師睡馬路》的照片讓全世界知道解放軍是愛民親民的仁義之師。59年后,二十軍六十旅又一次以行動踐行了這一優良傳統,感動了無數國人。
沙家浜連:譜寫愛民新篇章
“沙家浜連”的前身,是由新四軍老六團劉飛等36名傷病員組建而成的“江南抗日義勇軍東路指揮部特務連”。新中國成立后,反映這段歷史傳奇的京劇《沙家浜》成為婦孺皆知的紅色經典。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部隊秉持“一心向黨、英勇頑強、百折不撓、熱愛人民”的沙家浜精神,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
1998年8月1日深夜,“沙家浜連”在接到抗洪命令僅半小時后就登車出發。十多個小時的行軍途中,官兵水米未進,到武漢后第一時間趕往石首調關磯抗洪搶險。7日晚11時,八一大堤發生100多米長的滑坡。一旦崩堤,湖南、湖北200萬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將受到嚴重威脅。千鈞一發之際,連隊戰士們參加全團大決戰,冒著生命危險跳入三米多深的江水,打樁護坡,加固圩堤。經過三個多小時的苦戰,排除了險情,保住了大堤,有36名戰士中暑倒在了大堤上。1998年,連隊被中央軍委授予“抗洪搶險英雄連”光榮稱號。
2008年,部隊赴汶川抗震救災。5月15日早7點,連隊剛到重災區彭州市白鹿鎮,便得知有16名老人被困在海拔2800米高的龍門山深處,大家沒有休息吃飯,迅速組成46人的突擊隊,主動向上級請戰。連隊經歷8次余震、走過20多處泥石流路障、翻越了6座大山,找遍所有村莊的每一處角落,終將16名老人全部營救了出來。返回的過程更加艱難:陡峭的山路上,官兵們或4個人抬著一副擔架,或背著老人,相互攙扶著艱難爬行。在一段又窄又陡的泥濘山路上,一級士官程文學干脆躺在地上,把老人抱在懷里,然后讓兩名戰友用背包繩拉著他一點一點往下滑行。緊接著,15位官兵都學起了程文學,抱著老人通過危險路段。老人們安全了,戰士們背上卻留下了一道道血痕。到了白鹿河,水流湍急,獨木橋已經有些腐爛,在連長亓春的帶領下,戰士們個個奮不顧身,跳進水中,用血肉之軀頂住獨木橋,使老人們通過并到達安全地帶。由于體力嚴重透支,大家凍得渾身發抖、嘴唇發紫,卻沒有一人退卻。
抗震期間,很多官兵自己不吃不喝,多次將隨身攜帶的干糧第一時間送到被救群眾的手中。在清理廢墟時,連隊先后挖出4萬多元的現金、價值十幾萬元金銀首飾,均交還給失主。抗震后,沙家浜連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抗震救災模范英雄集體”榮譽稱號。
在革命戰爭時期血與火的考驗中,這個部隊涌現出“觀杰中隊”、“葉挺連隊”、“孟良崮戰役大功連”、“政紀模范連”、“尖刀五連”、“突破昭陽江連”、沙家浜連等榮譽單位。如今,這些模范連隊正在傳統精神的感染下,邁向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