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吹響東征集結號 ——南京市高淳區新四軍研究會史料搶救工作側記
吹響東征集結號 ——南京市高淳區新四軍研究會史料搶救工作側記
作者:金鋒 徐君華 責任編輯:王月紅 來源:《鐵軍》 日期:2016-07-14 瀏覽次數:8325
一個成立只有一年半的區級新四軍研究會,面對起步較晚、經驗缺乏、時間緊迫的重重困難,把新四軍史料搶救工作做得風生水起;一個只有三四名駐會人員的“小微民間社團”,在不長的時間里完成了常人難以想象的任務:全區17名健在新四軍老戰士史料收集基本完成,編撰了數十萬字的各類文稿,編輯出版了《東征之初》《新四軍在高淳》等書籍,還在報刊、電臺、電視臺和網絡媒體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宣傳。今年4月16日,《中國國防報》對他們的事跡進行了重點宣傳。5月26日,南京市新研會邀請中新會前往高淳區實地考察,大家不約而同地交口稱贊:成績斐然,難能可貴,后來居上,值得慶賀!
時不我待 激情滿腔搶救“活化石”
2013年底高淳區新研會剛成立,他們就接到了中新會請求全國各新研會展開搶救健在新四軍老戰士史料工作的信息。高淳是新四軍曾經的家,我們作為家里人,這項工作必須走在前列!
決心一下,會長戴新和立即向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匯報,得到了“你們放手干,黨委政府全力支持”的表態。黨政領導一諾千金,書記、區長抓住全區干部集會的有利時機親自動員:1938年6月初,陳毅司令員遵照黨中央、毛主席的指示,率領新四軍一支隊由皖南挺進蘇南,建立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東進第一站就是高淳。從那時起到1945年10月初北撤,新四軍一支隊、二支隊、三支隊、六縱、十六旅先后在高淳境內開辟游擊區,發展武裝力量,消滅日偽軍,度過了艱苦卓絕的7年零5個月??箲饡r期,只有20多萬人口的高淳,就有2000多名青少年參加了新四軍,其中有267人在抗日前線為國捐軀。如今,絕大部分新四軍老戰士相繼謝世,健在的已為數不多,且年事已高,成為了解當年抗日真實史料的“活化石”。作為后來人,我們要以當年的東征精神,帶著一腔激情搶救“活化石”,為弘揚鐵軍精神作貢獻。
很快,一個由研究會和區委黨史辦共同牽頭、上下左右聯動的工作機制迅速形成,一場有計劃、抓重點、分系列的挖掘、搶救新四軍活史料的“東征戰役”,在全區范圍內全面打響。
為了給各級干部樹立好樣子,元旦一過,研究會就提前約請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對家住農村的6位新四軍老戰士一對一重點慰問,送去黨和政府的溫馨關懷,配合省軍區慰問了全區城鄉新四軍老戰士。整個慰問活動,電視臺和報社記者全程跟蹤采訪,予以重點報道,在全區引起了強烈反響。經過仔細工作,全區健在的17名新四軍老戰士被迅速找到并進行了分類:一是居住在家鄉的高淳籍新四軍老戰士9人;二是外籍在高淳工作、定居的新四軍老戰士5人;三是高淳籍在外地定居的新四軍老戰士,健在的還有3人。接著,他們又馬不停蹄地深入所有老戰士家中逐個進行采訪,對其從軍經歷、部隊番號、戰斗故事、立功受獎、傷殘情況等第一手資料進行詳細核實,而后分別建立了文字、圖片和音像史料檔案。
一著不讓 讓工作經得起歷史檢驗
他們把深度挖掘鮮活史料作為重中之重,多管齊下進行收集研究,不斷提升史料的含金量、可信度。
首先,理清脈絡,明確思路。通過查閱《高淳人民革命史》和《高淳文史資料》系列叢書,梳理編寫了《高淳抗日大事記》和《19次重大戰斗梗概》,理清了新四軍在高淳所有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為細化搶救工作找到了路徑。
其次,抓住主線,突出重點。以陳毅同志在高淳活動為主線,深入鄉村,尋訪知情人和高齡老人,挖掘到許多鮮為人知的真實史料,撰寫了《陳毅九到高淳》《陳毅住我家》《我村來了新四軍》等文章。
再次,走訪當事人,發掘閃光點。1942年,漆橋鎮和平村的李箕秀年僅14歲就參加了新四軍,曾為新四軍十六旅政委江渭清當過3年勤務兵,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參加大小戰斗120多次,創下了身經百戰無負傷的奇跡。研究會人員幾次登門拜訪,挖出了《抗日戰地歌謠》《政委與勤務兵》等鮮活史料。93歲的新四軍老戰士石華明,1944年參加新四軍,淮海戰役中沖鋒陷陣炸碉堡,右腿被炸飛,為一級傷殘軍人。走訪中,研究會同志挖掘出了很多生動事例,為《血戰碾莊》等歷史文獻補充了重要細節。正是憑著這種滿腔熱情的工作精神,他們收集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史料,使《葉飛在垛上》《沙秘書養病》《巧生》《天目山送軍糧》《偵察員脫險記》等以往記載簡略的文章更加有血有肉。
第四,及時抓住時機,不斷深入挖掘。他們始終瞄準有社會影響、有歷史印記的重點人物,不斷掌握主動權。不久前,他們聽說15歲參加革命、現已88歲高齡的高淳籍新四軍女戰士芮堅,從昆明市回到故鄉探親,老人第一天到家,研究會的同志第二天就來了,一邊噓寒問暖,一邊聽她講戰斗人生。在與區人民醫院聯系,安排主任醫師上門為老人體檢的同時,又及時約請區委書記吳衛國看望慰問,親切交談,并合影留念。芮老探親期間,研究會工作人員連續五次上門挖掘史料,采寫了14000字的人物傳記《丹心志堅》,從九個方面展現了她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對印自衛反擊戰和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的傳奇人生。
追求完美 把中國故事演繹得更精彩
搶救健在新四軍老戰士史料工作,為的是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弘揚鐵軍精神。高淳區新研會始終注意在追求完美、注重實效上下功夫。
為把有關新四軍的故事演繹得更加精彩,他們把老兵的每一個細節看得比山還重。革命烈士蔣貽常1938年參加新四軍,曾任葉挺軍長的秘書,皖南事變后成功越獄,回鄉組織游擊隊,任昆山區區長兼區大隊長,是高淳抗戰中的一名重要干部。1947年12月,他擔任突擊營營長攻打河南新鄭時光榮犧牲。在以前的史料與縣志中,烈士遺像都是畫的。在深入走訪調查中,研究會的同志從一位新四軍老戰士家中找到一張蔣貽常出征時的照片,立即進行掃描存檔處理,同時贈送給烈士后代,既滿足了新四軍親屬的夙愿,又填補了文史資料上的空白。
為把有關新四軍的中國故事演繹得更加精彩,他們絕不輕易放過一個有價值的線索。新四軍女戰士應宜權,1938年參加革命,是安興抗日游擊區創始人,在高淳名氣很大。1945年抗日勝利時與高淳新四軍老戰士邢浩結婚。新中國成立后,夫妻倆一直在安徽工作,應宜權任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邢浩任省公安廳長,與家鄉中斷信息已經20多年。今年春節期間,研究會的同志經過多方打聽,得知邢浩雖已去世,但94歲的應宜權依然健在,離休后當過多年安徽省新研會副會長,現在還是研究會顧問。今年4月2日,研究會領導專程前往合肥采訪。那天,應老提供了不少鮮為人知的史料??恐鴪皂g不拔的意志,他們廣泛收集資料,編出了《東征之初》和《新四軍在高淳》兩本書。一本書以60個抗戰故事,再現了高淳全民抗戰的斗爭生活;另一本畫冊展現了同仇敵愾的壯麗畫卷。目前,兩本書的書稿已由出版社審查通過,已于7月正式出版發行。
為把有關新四軍的中國故事演繹得更加精彩,研究會的同志不辭勞苦到涇縣云嶺、蘇北鹽城和黃花塘等地,收集相關資料,學習史料采編與征集革命歷史文物的經驗。每次走訪調查,他們都邀請區電視臺、報社記者現場報道。一年多來,他們共制作了時長70分鐘的13檔電視專題節目,在當地電視臺“天天說新聞”欄目中播放,《今日高淳》不間斷刊登了13篇稿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與此同時,他們還把有關新四軍的歷史故事編成《東征》簡報,目前已出版10期,分發給區四套班子領導、各鎮、各部門和全體新研會會員,進一步增強了弘揚鐵軍精神的社會效果。
“波光蕩漾水紋平,河汊溝渠縱復橫。扁舟容與人和畫,抗戰軍中味太平……”5月26日中午,記者穿過游人如織的高淳老街,走向新四軍一支隊舊址時,遠遠傳來一陣童聲吟誦。走近一瞧,一群紅領巾正排列在陳毅《東征初抵高淳》的雕刻前齊聲朗讀,那純樸,那激情,讓人為之感動。同行的副會長、區委黨史辦主任徐曉晨感慨萬分:“孩子們的這一舉動,是高淳革命傳統教育的一個縮影,充分證明中國新四軍研究會關于史料搶救工作的決策非常正確,效果正在逐步凸顯?!?/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