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追記刀劈日軍的英雄王德誠
追記刀劈日軍的英雄王德誠
作者:徐振理 蔣永龍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 日期:2016-07-07 瀏覽次數:8330
在王橋戰斗勝利72周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我們撰寫此文,希望能找到王德誠烈士親人,希望烈士家鄉和犧牲地能為之豎立紀念碑。我們紀念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烈士們,愿鹽阜鄉親永遠不忘為民族獨立而獻身的王德誠烈士!
今年是王橋戰斗勝利72周年。在這場反“掃蕩”斗爭中,有一位刀劈日軍的新四軍英雄王德誠。江蘇省濱海縣王橋戰斗烈士陵園里,墓碑記載陣亡48人,內有老紅軍王光漢、薛炳乾、封義順等,令人遺憾的是,沒有王德誠的英名。據陵園工作人員了解,戰斗中犧牲烈士應該是50多位,因當年戰后資料整理不完善,遺漏了一些烈士英名。王德誠烈士的家鄉河北省南宮縣也沒有他的史料記載,更沒有墳墓和紀念設施。1943年9月,新四軍三師政治部出版的《新四軍鹽阜區抗日陣亡烈士塔落成典禮大會紀念冊》中有王德誠烈士的名字,還收錄了歐克撰寫《悼王德誠同志》。在三十九集團軍一一五師三四五團(原新四軍三師八旅二十四團)的烈士英名錄以及《阜寧縣烈士名錄》客籍烈士名錄中都能查到王德誠的名字,但在《濱海縣志》和《濱海縣烈士名錄》客籍烈士名錄中則查不到。
本文作者歷時一年,分別從江蘇省濱海縣和揚州市專程到南京、北京采訪了王德誠的三位戰友。我們在江蘇省檔案局征集處章瑾等三位同志陪同下,拜訪了江蘇省電工局紀委原書記、離休干部、91歲的王博夫老人。后來,我們又采訪了空軍離休干部、97周歲的朱鴻首長和總后勤部離休干部、92周歲的周東葵首長。
王德誠同志已經犧牲72年了,但是他的戰友們和蘇北老根據地的人民始終不曾忘記他。幾十年來,他的音容笑貌以及勇敢機智、才華過人的形象一直在朱鴻、周東葵、王博夫、丁克明(沈陽軍區空軍原副政委,已故)等許多新四軍老戰友的腦海中顯現。
王博夫曾任新四軍三師八旅二十四團宣傳隊分隊長。2003年6月,江蘇省新四軍研究會三師暨蘇北根據地研究分會回訪團到蘇北回訪,專程到阜寧縣蘆蒲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祭掃。在如林碑群上的二十四團烈士名單中,王博夫一眼看見了“王德誠”三個大字,不由一陣心酸,如刺在胸,撫碑痛哭。
1940年10月,八路軍第五縱隊開進鹽阜區,消滅了江蘇常備八旅,解放了阜寧縣城,取得反頑斗爭勝利。10月底,以五縱隊教導營為主擴軍1000多人,在阜寧縣二區天賜場(今濱海縣天場鎮)組建阜寧大隊,謝振華任大隊長,王德誠任大隊宣傳隊副隊長。
11月,經早自己兩個月入伍的本鄉同學仲德芳的引薦,王博夫參加了阜寧大隊政治處宣傳隊。當時天氣很冷,報名的第一天,軍衣未發,王博夫只穿了兩條破單褲。王德誠看到后,把自己的一條單褲給了王博夫,令他感動不已。
過陽歷年時,王德誠親自編導、演出的《小放牛》《補大缸》幾出小戲,給軍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教歌、排戲非常認真,大家感到他有組織能力、有業務水平,非常敬佩他。他的歌喉高昂、音域寬廣,又善于指揮,凡他教唱的歌曲,都迅速在這支新組建的部隊普及開來,不但活躍了部隊文化生活,也有力地振奮了軍民抗日情緒。王博夫回憶說:“如今70多年過去了,每逢聽到《大刀進行曲》時,我總能想起王德誠教大伙學唱這首歌的情景。他還常和宣傳員一起寫抗日標語,非常積極能干。他身材魁梧,軍裝向來穿得整齊,腰間挎著支小手槍,為人豪爽豁達、待人熱情,又黑又胖的臉上常帶微笑。”
1941年8月,阜寧大隊與新四軍三師八旅二十四團部分合編為新二十四團。1942年部隊實行精兵簡政,王德誠從團政治處到二營。這時,他不知從哪里弄來一把大鬼頭刀,背在身上:刀上用兩片紅綠布纏著,特別耀人眼目。戰友們問:“王干事,你身上背的那把大刀,是真大刀還是演戲用的假大刀?”他自信地說:“這可是一把鋼質特好的真刀。如哪天遇到機會,我準叫它顯顯威風給你們看看。”六連黨支部書記王道文和七連指導員王玉又問他:“你會不會用呀?!”“不會用,我背它干啥?不信我耍給你們看看!”說完,他就耍起來,只聽見颼颼的風聲卻看不清刀影,戰友們都看呆了,由衷地佩服說:“你真有功夫,說不定哪個小鬼子要做你的刀下鬼呢!”
真沒想到,在八灘王橋戰斗中,他這把大刀果然大顯身手了。
1943年3月29日,日軍山本中隊178人及偽軍朱寶元部100多人、徐繼泰部200多人,第三次侵占八灘鎮。山本親率日軍占據離八灘不足一華里的王橋口王家油坊三個高大堅固的院落。這里四周是開闊地,易守難攻。
新四軍三師師長黃克誠當機立斷,令師參謀長洪學智、八旅二十四團團長謝振華為指揮,集中二十四團一個團和師部特務營兩個連的優勢兵力,由地方武裝和民兵配合。當晚9時30分,部隊發起攻擊。
時任新四軍三師宣教科副科長朱鴻回憶說:“八灘戰斗中,身為干部文化教員的王德誠堅決要求參加部隊組織的‘勇敢隊’(突擊隊)。黃昏時他經過我們駐地時,帶著幾顆手榴彈和一把系著紅布的大刀,豪氣滿懷地向我們揮手告別。戰斗中,他揮舞大刀,與戰士們并肩對敵廝殺。二營五連幾經肉搏拼殺,秦連長犧牲了。營特派員封義順上去繼任連長,也在血戰中犧牲了。在這危急的關頭,王德誠猛地大喊一聲:‘我是連長,跟我來!’他帶領戰士前赴后繼,頑強拼殺。經過激戰,新四軍終于收復了八灘。但我們的好戰友王德誠同志卻再也沒有回來。”
時任新四軍三師八旅二十四團團部文化教員的周東葵回憶說:“那天夜里特別黑,除借敵人的照明彈和燒敵據守房屋的火光稍能看清我們左臂扎著白毛巾、敵人穿的黃呢軍大衣外,其余都看不清。隨著王德誠的一聲大喊,拼殺聲、爆炸聲響成一團,直殺得日軍又死傷一大片。就在快把殘寇全殲的時候,大刀王德誠卻和戰友們一同倒在了血泊中。因為天黑又有煙幕,王德誠同志究竟用他那把大刀砍死多少日軍,誰也說不準。在打掃戰場時,大家看到王德誠那把大刀上沾滿了污血。”周東葵說:“王德誠同志壯烈殉國后,團首長命令我接任王德誠生前職務,擔任二營干部文化教員。”
這次戰斗共擊斃山本中隊長以下日軍100多人,殲滅偽軍一個大隊,生俘日偽軍200多人,繳獲迫擊炮2門,輕機槍3挺,步槍250余支。八灘重新獲得解放。在戰后總結大會上,三師表彰和悼念了抗日英雄王德誠烈士,他的英勇事跡登在《戰斗報》上。從此,大刀王德誠的名字廣傳鹽阜地區、蘇北平原。
2014年10月15日,新四軍老戰士夫婦97歲的朱鴻和94周歲的鮑虹委派兒子朱宏佑,到江蘇省濱海縣王橋戰斗烈士陵園尋找王德誠烈士墓地,結果無功而返。第二天,徐振理又把他帶到阜寧縣蘆蒲鎮鹽阜區抗日陣亡烈士紀念塔,在刻有1700多位烈士英名的碑座上,他們找到了王德誠烈士的名字。朱宏佑獻上鮮花、淚如泉涌,他對著碑座說:“王德誠伯伯,我受父親朱鴻、母親鮑虹的委托,專程從北京來看您了,我們永遠銘記著您!”
在王橋戰斗勝利72周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我們撰寫此文,希望能找到王德誠烈士親人,希望烈士家鄉和犧牲地能為之豎立紀念碑。我們紀念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烈士們,愿鹽阜鄉親永遠不忘為民族獨立而獻身的王德誠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