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農民沈根良自費辦起紅展館
農民沈根良自費辦起紅展館
作者:金阿根 責任編輯:趙雨希 來源:《鐵軍》 日期:2016-06-29 瀏覽次數:8324
一個土生土長、沒有多少文化的杭州市蕭山區河莊街道農民沈根良,原先有規模不大的一家制冰廠和一家制線廠,年產值2000萬元,年利潤200多萬元。前些年,他竟關停了制線廠,投資150多萬元人民幣,在原廠房基礎上建了一個紅色紀念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時啟動,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正式開館。四年來,這里成了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我慕名參觀紀念館后,便迫不及待問道:“根良,你怎么想到辦這個紀念館?”于是他便向我說出初衷: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昜,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不能忘記那段硝煙彌漫的烽火歲月,現在的年輕人在蜜罐里長大,他們以為是自己的福氣,而黨內、社會上的腐敗現象頻出,缺少革命傳統教育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對青少年的傳統教育刻不容緩。
那時候沈根良常跑北京,接觸了不少紅軍后代。他也多次上井岡山,耳聞目睹了紅軍的革命遺跡和許多戰斗故事,便有了辦館的念頭。和這些紅后代一說,他們都表示大力支持。
毛主席的女兒李敏曾經問他,你這么年輕,沒有在革命年代吃過苦,一個辦企業的,為何喜歡和我們這些紅軍后代打交道?為何熱衷自費辦紀念館?
沈根良說,我雖然沒有當過兵打過仗,但知道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了窮苦人民謀翻身鬧革命打江山的不昜,也知道你們跟隨父母東奔西走的艱苦生活。1965年12月我出生在杭州蕭山昭東鄉一個農民的家庭,兄弟姐妹5人加父母一家7口,家里窮得揭不開鍋,靠父親在釆石場當炮工的微薄收入維持生活。蕭山人勤勞,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就開始探索,搞一些鄉村企業。浙江的私營企業發展很快,我辦了兩家小廠,掘了第一桶金,現在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沒有前輩打下的江山,沒有黨的英明領導,哪有我們今天?中國要進一步發展,思想教育就得為經濟建設鳴鑼開道,革命傳統教育和艱苦奮斗教育就不能缺少。
紀念館籌建中,得到了紅軍后代的支持,他們提供三四百幅照片和許多珍貴史料及實物,其中不少是老紅軍的家藏。蔡長元將軍之子蔡小心把父親在抗戰中繳獲的日軍少佐戰刀捐贈給他。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把地雷戰中石雷、鐵雷,八路軍、新四軍軍裝也轉贈于他。賀龍元帥“兩把菜刀鬧革命”,其中一把在他這里。這些珍貴的展品80%是紅軍后代贈送的。
在建國60周年啟館儀式和建黨90周年開館儀式上,朱德元帥外孫劉康、黃克誠大將之子黃熙、楊得志上將之女楊秋華、任弼時之女任遠征、徐特立孫女徐禹強、謝覺哉兒子謝烈、郭沬若女兒郭庶英等17人先后分兩批專程趕來祝賀并剪彩。徐特立孫女徐禹強稱贊道:“一個普通農民,情系這片圍墾土地,建起了這個紀念館,這在中華大地上還是第一個。此舉難能可貴,我們感謝他支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