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古鎮壯歌 ——追記新四軍東進余東首次抗戰
古鎮壯歌 ——追記新四軍東進余東首次抗戰
作者:戴云江 責任編輯:王月紅 來源:《鐵軍》 日期:2016-06-22 瀏覽次數:8330
余東,雅稱鳳城,位于江海平原中央。古來戰略地位十分險要。1940年底,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三縱隊七團與日偽軍和頑固派軍隊在此浴血奮戰,這場被后人稱之為余東阻擊戰的戰斗是新四軍東進通東首戰。隨著硝煙遠去,記憶這段珍貴歷史的人幾乎難找。為了深切緬懷革命先烈,讓后人永遠銘記這段悲壯的歷史,本人整理了該鎮老黨員高學仁同志的口述,這是我作為一名農村普通黨員的愿望,也是當年背著父母參加地方人民武裝的我父親的夙愿。
在抗戰最艱苦的1940年11月初,遼闊的蘇北平原上,烏云翻滾,寒氣逼人。當時,南通地區稱為蘇四區,季方任游擊縱隊總指揮,如皋縣縣長薛承宗和國民黨游擊第六縱隊司令員徐承德任副總指揮。新四軍戰地記者陳同生緊隨季方,奉陳毅司令員的命令,匆匆到了蘇北的掘港,調和國共兩軍合作的抗戰大事。季、陳剛來不久,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密受蔣介石指令“先安內后攘外”,也急忙趕來如地。韓德勤到后,表面上贊同抗日,愿同新四軍合作,暗中卻加緊勾結頑固派徐承德,常對新四軍及抗日武裝力量制造磨擦,甚至暗中勾結日偽軍,向他們傳遞新四軍情報,故新四軍駐地常遭敵機轟炸。季方及時地將情況向陳毅、粟裕司令員作了匯報。陳、粟當即派挺進三縱隊司令員陶勇到季方處一同抗戰。徐承德見狀,一方面下令部隊加緊備戰,一方面閉門謝客。司令部請徐開會,他也裝病不參加。季方為了抗日救國大局,先后數次到徐承德處做工作,徐還是口是心非。
回擊 1940年12月26日夜,盤踞在蘇四區的國民黨游擊第六縱隊司令徐承德,出動了5000兵力,夜襲如東掘港新四軍駐地,企圖一口吞下如地的新四軍及抗日武裝,然后向蔣介石領功請賞。當時掘港新四軍指揮部里只剩毛珵和韓念龍兩同志及警備旅一個營、陶勇部的兩個連。面臨徐承德的大隊人馬突然襲擊,毛、韓沉著指揮,一面組織將士們奮力抵抗,一面速派專人奔往海安報告。正在海安開會的季方、陶勇等驚悉事變后,陶司令親率主力部隊,十萬火急地回援掘港,同徐部展開激戰。新四軍戰士不怕犧牲,忍饑挨餓,并與毛、韓所率的將士們里應外合,英勇拼殺,終于打垮了徐承德。徐見大勢已去,隊伍潰不成軍,就分兵數路突圍。其中有一路殘兵敗將400多人,在12月30日竄至古鎮鳳城,為首的正是徐承德。
打了敗仗的徐承德一進余東鎮,氣勢洶洶,到處拉夫,加挖戰壕,加修工事,搶門板,索棉被,布崗哨,搞得全鎮上下人心惶惶,雞犬不寧,諸多商家被搶劫一空。
追擊 工作在余東的中共地下黨負責人、鎮長張鎮,親眼目睹了徐承德一伙給余東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他迅速摸清了敵軍兵力、裝備及布防情況,連夜趕往新四軍駐地北興橋,通過南通縣長梁靈光找到了新四軍三縱隊司令員陶勇,向其匯報了余東新近發生的敵情變化。陶司令當機立斷,趁敵立足未穩,親率三縱七團,馬不停蹄地向余東追來。
1940年12月30日下午3時,徐承德為阻擊新四軍,派出了兩個排60多人到余東的五里墩小鎮要道口設卡布防,其中一個排的兵力守在小鎮東市梢的梁隆興香燭店,另一個排的兵力守在小鎮北壩頭的錢家米行,頑軍在房頂上架起了機槍。至晚上九時,新四軍先頭部隊剛趕到,立即吹響了沖鋒號,向五里墩的頑軍發起了沖鋒。徐部的兩個排一看新四軍主力部隊追來,頓時慌了手腳,不戰而退,拖著槍逃命。有個頑軍想抵抗,被擊斃在公路南邊。
五里墩小鎮恢復了寧靜。新四軍見敵人逃走,也未追趕,就在五里墩安營扎寨。老百姓則家家戶戶把門打開,讓新四軍入屋休息。大家看到軍衣袖上都戴著一個“挺”字符號,知道這就是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忙燒飯倒茶慰勞,軍民歡聚一堂,親如一家。
12月31日清晨,在五里墩東廟場上,新四軍和當地群眾近千人,召開了攻打余東鎮的戰前動員大會。會場上擺放著各式輕重武器,有小鋼炮、重機槍。戰士們全副武裝,整裝待發。
上午8時,又從包場方向開來了100多名新四軍戰士,部隊共計400多人。然后,陶司令員將隊伍兵分兩路,命令第一路負責攻打余東南門,第二路直取東門。激戰開始,戰士們有的掩護,有的攻城。此時,炮聲、槍聲、手榴彈的爆炸聲和戰士們的沖殺聲連成一片,從遠處聽,猶如萬馬奔騰。激戰一直相持到中午,東、南城防方才攻破。徐承德一看不是新四軍的對手,便兵分兩路逃跑。徐一路向余東西南方向逃竄,直奔青龍港長江邊。另一路從余東北城門外往西奔逃,企圖投四甲敵營。奔逃時,他們從老街商店內搶了火油、柴草、木料等,堆在北高橋上,放起了熊熊大火,妄圖阻止新四軍追擊。戰士們冒著大火、頂著頑軍的槍林彈雨,奮不顧身地跟蹤追擊。約有100多頑軍退至倉頭渡口時,正巧被埋伏的新四軍碰上。一陣痛擊,一批頑軍應聲倒下,其余83人見勢不妙,繳械投降當了俘虜。
阻擊 12月31日中午1時,在鳳城的關帝廟前廣場上,四鄉八里來的老百姓人山人海,軍民揚眉吐氣,共同慶祝追擊戰的勝利。審判大會上,一名惡貫滿盈、民憤極大的頑軍頭子被當場槍決。就在這時,會場內突然發生了一陣騷亂,原來駐在四甲、三廠兩鎮的日偽軍已經趕來。身經百戰的陶司令員臨危不懼,為保存新四軍七團的主力、減少人員傷亡,他當機立斷:留下一個加強排,阻擊吸引敵人。大部隊押著戰俘,迅速向東南根據地轉移。
加強排38位官兵受任務后,不顧連日來的饑餓和疲勞,立即進入陣地。誰知狡猾的日偽軍兵分三路拉網式包圍古鎮余東,三廠之敵直攻余東南門,四甲之敵一路進攻老西門,另一路插到余東東門外二里處的曹家壩,他們拉了數只漁船,偽裝成漁民,偷襲余東的東門。加強排腹背受敵,而且兵力懸殊。戰士們在排長武懷念的帶領下固守陣地,奮勇阻擊,一連打退了敵人多次圍攻。
后來,戰士們子彈打光了,手榴彈也投光了,就用槍托、刺刀同日偽軍展開白刃格斗。刺刀拼彎了,槍托打斷了,戰士們就赤手空拳同敵人肉搏,一直堅持到太陽落山前,全排將士全部壯烈犧牲。
日偽軍在鳳城不敢久留,拖著同伴的尸體縮回了三廠、四甲據點。
英烈墓 1941年的元旦,是個極其悲痛的節日,也是個值得永遠銘記的日子。新四軍便衣隊會同地方黨組織,組織當地群眾,沉痛地為陣亡的英烈們舉行葬禮。參加收葬的有余東南門的王茂茂、王元凱、洪寶珍,街西門的朱富富、彭長元,余南村的張召其、張召林、張召潢等20多人。
烈士遺體下葬前,有一個家屬趕來,認去了一位可能是啟東籍的烈士遺體,用小車裝著,從老通呂公路上往東推回,故埋在余東的有37具新四軍英烈。開挖的土坑是東西向長方形的,葬在城東門陳家染布店往東40米的河塘南邊。
在每一位烈士的墳頭,都插有一根竹片,竹片上寫著姓名、住址。有姓費的,姓祁的,姓楊的……家住濱海的,沭陽的,白米鎮的……時間一久,墳頭上的竹片被頑童拔了,烈士的部隊番號、姓名等信息及遺物由時任寶山鄉長的王寶林保存。
1946年春,東南行署富余區民主政府將烈士墓遷至余東東門的公路北邊,在掘坑時還挖出半支鋼筆、一把生了銹的手電筒和一枚牛角篆體大圖章,章上有“武懷念章”四個字,全都交給了時任余東鄉民政股長的從茂德。
幾天后,區政府從老街城隍廟里找來一塊大青石板,請鎮里老秀才張蘭軒先生題了“民族英烈墓”五個大字,由石匠鐫刻在青石碑上,落款是區長邰曼伯,政委許云程。
1984年清明前,地方政府將英烈墓東移至老運鹽河南岸,老通呂公路北側烈士陵園內。
1986年3月,鎮黨委、政府重修烈士陵園,在陵園西側,還建造了一排革命烈士事跡陳列室。時任中顧委委員、外交部原副部長韓念龍為建造的新碑題寫了“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
-
用戶: 青山樹林 2022-10-23 21:14:26 同胞內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