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感懷新四軍 > 靈魂的沐浴
靈魂的沐浴
作者:章熙建 責任編輯:趙雨希 來源:《鐵軍》 日期:2016-06-06 瀏覽次數:8327
純潔,是一種生命境界,而一旦放置于信仰范疇,便成為一種精神自律。軍旅跋涉中,每每觸目這個內涵高潔的詞匯,我腦海中總油然浮現30年前的黨小組會,那縷靈魂深處的皎白月光令我刻骨銘心。
那是1984年春。周六下午,我所在的黃海前哨某守備團政治處宣傳股,例行黨小組會開得嚴肅而平靜。幾個黨員匯報思想后,寂靜的會議室突然傳出一聲輕咳,參加宣傳黨小組的團杭副政委說:“我來發個言!”
“前幾天在營院里看到一件事,喚起我對新四軍四師的一段記憶。” 出身書生門第的杭副政委,戰爭年代曾跟隨一代戰將彭雪楓,擔任新四軍四師政治部干事。緣于近乎諧音和抗戰經歷,我們背地里都尊稱他“老抗”,據說一向清癯而嚴謹的副政委聞知后含蓄一笑,那自然是引以為榮。此刻,頗具儒將風范的“老抗”,用沉浸詩意的口吻述說起一樁往事——
那是1943年的一個春日午后,胳膊掛彩的彭雪楓師長顧不得歇息,拖著傷軀在宿營地主持作戰匯報會。警衛員沏了一輪茶水后剛出屋,一只斑鳩撲棱翅膀飛落在四合院里,眼疾手快的警衛員一伸手就穩穩捉住。這當口屋里休會吃午飯,幾個出門的團長趨前一看斑鳩竟是受了槍傷。騎兵團長周純麟扯著大嗓門朗聲說:“天公眷顧,趕緊讓炊事班煨湯給師長補補身子!”
可彭師長聽到這話,伸手接過斑鳩,輕輕撫摸著,睿智而仁厚的目光投向敵占區蒼茫天空,語調沉重地說:“戰亂紛沓,生靈涂炭,奈何再作萁豆相煎?”
言罷,師長叮囑讓衛生員給斑鳩受傷的翅膀上藥,借房東的篾筐罩著,每天精心喂養。幾天后,斑鳩“咕咕”的呼喚召來了伴侶。師長欣喜異常,把槍傷痊愈的斑鳩抱在懷里撫摸許久,終于撒手放飛。
說完這事,“老抗”話鋒一轉:“要知道,彭師長曾給四師定下過鐵規矩,師旅團領導機關一律禁開小灶。”他用低沉而飽含真情的語氣說,當時正面臨日寇瘋狂的春季掃蕩,而師長戰傷失血嚴重,亟需補充營養恢復體質。但即便如此,他也絕不允許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破壞規矩。
“鐵骨錚錚,刀不卷刃,這就是一代戰將獨具的性情和風骨啊!”說著,“老抗”目光投向窗外湛藍的天空,似在追尋遠逝歲月的那抹純凈高潔。
“可是!”“老抗”嚴厲的目光突然向我射來,“我們有的同志罔顧軍人身份,居然扛著氣槍在營院里掏雀打鳥。今天,我端出彭師長這面鏡子,就是讓大家照照自己操守有沒有失范的地方?”
刀剜一般犀利冰冷的眼光令人不寒而栗。我腦子霎時“嗡”地一聲響,一口涼氣噎在喉嚨眼:醉翁之意不在酒,原來今天的活靶子竟然是我!
海防團素有“黃海前哨花園營”的美稱,是斑鳩、布谷鳥棲息的王國。天賜良機,團俱樂部的一桿氣槍,讓我嘗到了狩獵的滋味。那個冬日清晨,營院排房后的棗樹枝頭掛滿雪花,樹杈上兩只斑鳩正引頸顧盼。我抬手一槍,中彈撲棱的鳥兒就死在椏杈上也沒肯跌落下來。悲慟的伴侶驚恐中騰空飛起,繞著棗樹“咕嘟、咕嘟”地哀鳴翱翔,明知身處險境,卻似乎要喚醒伴侶而久久不愿離去。那一刻,排房的一扇后窗突然“咣當”一聲推開,“老抗”瘦削的臉龐毫無表情,眼神卻如刀剜一般犀利。
孰知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老抗”早把我給瞄上了!那一刻,內心不禁壅塞伸手行竊被捉的愧疚與懊惱。我誠惶誠恐作了深刻檢查,雖然黨小組會上“老抗”很爽快地舉手表示同意我的檢查,還夸獎說“聞過則改是好同志”。然而,那只瘦削的手又怎能熨貼我心中的皺褶?
準確地說,正是這次黨小組會,使我對新四軍的歷史和傳統產生了深入了解的濃厚興趣,也使我頭一次對組織生活制度產生畏懼心理,最終成為我稚嫩生命成長的一次重要拔節。在踐行信仰追求的進程中,只要觸及這個話題,我都不禁心生一種對“老抗”教給我的新四軍傳統的敬仰和如履薄冰、捫心反省的自覺。由此,無論擔任基層主宮,還是身處師團領導崗位,黨小組會批評與監督的武器,都無疑成了一柄剔除雜念、拷問行為的靈魂手術刀。
2008年春,我任職淮北軍分區。當年除夕下午,政治部召開組織生活會,不設框框,不作記錄,其實就是一次純粹的靈魂沐浴。思想互動濃烈嗆人,有個黨員干部能吃苦但擺位上有缺點,戰友們不留情面直言點撥:俯視事業,敬畏;正視自己,恭謙;仰視戰友,感恩。這番逆耳忠言令當事人熱汗淋漓,囁嚅說“犯暈當口吃了帖醒酒藥,這道‘冷飲’真叫醒腦驚心!”
時光荏苒,這些從軍路上的雨點雪粒漸漸遠去,但滴落靈魂的滋潤卻植入血液,凝成一種歷久彌堅的生命堅韌。那天,軍分區司令部召開黨小組會,司令員吳小明對在軍區作戰部擔任黨小組長的感慨至深。當時小組里有戰功卓著的老紅軍,有平素威嚴的軍區領導,但一旦踏入黨小組會議室,將軍們都把身姿回歸成普通一兵,發言字斟句酌,記錄一絲不茍。吳小明由此感悟,黨小組會是最神圣莊嚴的思想洗禮,而行政職務與黨員身份的準確切換,更能體現黨員干部最基本的政治自覺。這話于我有著振聾發聵的震撼,回想長久以來對黨小組會敬畏與渴望并存的情結,其實緣于對我們黨和軍隊光榮傳統、對黨內組織生活制度的信仰堅守。
與自然人的生長有著同樣規律,軍旅跋涉一樣會遭遇跌跌撞撞。關鍵是我們在歷史的傳承中能否把自己的缺憾與成功一起接受下來,保持一種理性正視勇于矯正的坦然。這是共產黨人的胸襟所系,也是軍旅人血性與智慧的秉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