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煙雨迷離游達溪
煙雨迷離游達溪
作者:呂云祥 責任編輯:黨亞惠 來源:《鐵軍》 日期:2016-05-13 瀏覽次數:8325
這是何處奇境,煙霧彌漫,云氣裊裊,令人飄飄欲仙;又是哪里福地,山清水秀,人和景明,使我流連忘返。
哦,這不是秋冬之交的上虞陳溪嘛!一個煙雨迷茫、微風拂面的周日,我們科普創作學會同仁,在上虞達溪流域鄉土旅游文化研究會秘書長王冠群先生的陪同下,進行科普采風,一腳踏進陳溪,情即迷了,心即醉了。耳畔響著清脆鳥聲,呼吸著清香四溢的新鮮空氣,眼前呈現的幕幕景色……使人覺得,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尋訪的桃花源也不過如此吧!
陳溪,位于達溪流域。達溪自余姚隱地源源南來,其間又有數條小溪匯入,到下管與管溪合為一契,成為管溪之源頭。各溪兩旁,山重水復,柳暗花明。境內更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照理,這太古似的世外桃源之地,小年似的悠悠歲月,是遠離烽火的,但它卻與戰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春秋時期越國名將靈姑浮為實現越王勾踐復國大計,奉命潛隱于此,實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戰略,他所募集而來的數萬越國壯男強丁胸懷復國之志,在此“臥薪嘗膽”,苦心砥礪,經過18年的漫長修煉,終于乘吳王夫差北侵中原、吳地兵力虛空之機,揮師而出,星夜兼程,殺向吳國,一舉攻破吳國都城。吳國從此滅亡,越國從此稱雄,歷時數百載,創造了不朽的越文明。在這場報仇洗恥的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的靈姑浮將軍具有不可磨滅的功績,后人為紀念他,在風光秀麗的陳溪、珍溪交匯之處建起一座大廟,陳溪百姓稱其為“通澤大廟”。
此次,我們沒有去通澤大廟,而去了另一個更有意義的“廟”,這廟也與戰火有關,即“浙東新四軍后勤基地紀念館”。
浙東新四軍后勤基地紀念館坐落于陳溪通澤廣場,緊鄰鐘靈毓秀的“雙石筍”山下,背靠底蘊深厚的通澤大廟,建筑風格既清雅古樸,又簡潔大方。據介紹,整個紀念館占地1260平方米,建筑面積520平方米,2012年規劃建造,2013年6月正式開館。館內分“建立支部、點燃火種,開辟基地、支援抗日,堅持斗爭、迎接解放,為國捐軀、永垂不朽,繼承傳統、再創輝煌”五大篇章,通過圖片、文字、實物、場景模擬等方式,形象地展示了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在陳溪珍坑建立虞南地區第一個黨支部、開辟“九廠兩院”后勤基地以及陳溪人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支援戰斗的熱血場景,同時也展示了陳溪人民在黨的指引下建設新社會的成果。
所謂“九廠兩院”,即武器制造修理廠、翻砂廠、印鈔廠、彈花廠、織布廠、印染廠、制革廠、被服廠、制鞋廠,后方醫院和魯迅學院。
站在印鈔廠的展示臺前,我的思緒回到了十多年前的一次“紅色之旅”——實地尋訪了那家“紅色”印鈔廠。初時,有朋友告訴我,在連綿起伏的四明山山麓,風景幽靜的陳溪鄉境內,有一個“革命之村”,那就是距上虞城區40余公里,海拔600米高的小陳岙高蘇自然村。山村樹茂林深,溪水清清。當年浙東游擊縱隊和中共浙東區委為創辦紅色金融事業,在此開辦了浙東銀行抗幣印刷廠,使它成為浙東抗日的見證者、紅色金融事業的奠基地之一。
于是擇一個天氣晴朗的日子,我們懷著對先人的崇敬之情,尋訪了“紅色金融”的足跡。車到陳溪后,我們沿著蜿蜒的溪流,繞著曲折的小道,緩緩步行。陪同我們進入山村的鄉里同志一路向我們介紹。
1941年4月24日,日軍入侵,上虞淪陷,白色恐怖籠罩上虞整個縣城。然而,新四軍浙東游擊隊對日斗爭始終沒有停止過。經過數年浴血奮戰,1944年冬,浙東區委和新四軍浙東縱隊司令部終于進駐上虞縣城。翌年春,在陳溪高蘇村建立了印鈔廠,專門為剛成立的浙東銀行印刷“抗幣”。那時,浙東各地市場偽中儲券、法幣充斥,嚴重影響和阻礙我根據地經濟建設。抗幣的印刷和發行,有效地抵制了偽幣流通,使敵偽不能利用偽幣來搜括我解放區物資,使人民免受因偽幣貶值、跌價而吃虧,可以說是對敵斗爭的一種經濟表現形式。
我們邊走邊聽,忽然有人用手向前一指:“到了,這就是當年的浙東銀行抗幣印刷廠。”我抬頭望去,但見一座三間木結構樓房屹立在前,門口綠樹掩映,鳥鳴雞歡。一位老太太正從屋里出來。經介紹,這位老太太叫夏桂花,夏老太見來了客人,忙招呼我們進屋坐。她雖然年事已高,但口齒還十分清楚:“當年為了抗日的需要,我們讓出這三間樓房做印鈔廠,我們全家住在草棚里。”夏老太閃動著昏花的眼睛,回憶著往昔舊事。
高蘇村遠離縣城,山重水復,環境僻靜。當時中共浙東區委剛創辦了浙東銀行,要找一個合適而秘密的抗幣印刷點,于是就選中了這個村,把印鈔廠辦在這三間樓房里。印刷的抗幣分為壹圓、伍圓、拾圓三種。高蘇村雖然僻靜閉塞,但也不是世外桃源,印刷廠和廠里的十來位工作人員時刻受到敵偽的威脅。夏老太家為保護他們,花費了大量心血,送飯、引路、運鈔……風里、雨里、雪里,起早摸黑,不分晝夜……
聽了老太太的回憶,我們都為她一家的高尚品格所感動。夏老太卻說:“那時老百姓恨死了偽幣對農民的的盤剝,所以都非常支持抗幣的印刷發行。我家看到抗幣對人民帶來的好處,再苦也不怕了。”
“是的”,在場的一位對文史有研究的人說,“當時《新浙東報》經常報道抗幣給人民帶來的好處,有一篇新聞寫道:某紳士想把大批谷子拿來換取抗幣,他說在游擊區貯藏谷子困難,賣了又怕偽幣貶值、米價飛漲,調換抗幣,就不用愁米價上漲、偽幣跌價了。可見當時抗幣深受人們的歡迎。”
正當我沉浸在那次的“紅色之旅”的悠遠意境中,突然有人說雨下大了。我回過神來,哦,今天我們是雨中采風,考察達溪文化,并非尋訪紅色足跡。走出紀念館,徜徉溪畔,望著煙雨迷離中的清澈達溪,隨著潺潺溪流,思緒不但追溯到達溪的自然源頭,還遙想其歷史源頭。
但是,達溪的形成,其歷史無從考證。有專家說,大概從有地質形貌起,就有達溪了;而達溪之水常年不涸,水勢噬土啃壤,日積月累,歲歲拓展,終于形成了如今的達溪形狀;溪邊林深葉茂,土質肥沃,很早有人棲息在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歷經千百年風雨歲月,薪火相傳至今,由此演繹出許多與達溪有關的人文故事,形成了獨特的達溪文化。
然而,我覺得達溪文化是博大精深的,離開了上述“紅色文化”,達溪文化將大大遜色。所幸,“達溪文化”研究會已有研究及宣傳方向,以“留住鄉土文化血脈,傳承先賢創業精神”為團體宗旨。如是,弘揚抗幣的“紅色文化”,一定能進一步發揚光大先賢的創業精神和源遠流長的達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