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不能讓抗戰遺址毀在我們手中 ——俞九舍抗日公墓見聞錄
不能讓抗戰遺址毀在我們手中 ——俞九舍抗日公墓見聞錄
作者:錢俊 責任編輯:王月紅 來源:《鐵軍》 日期:2016-05-09 瀏覽次數:8331
“文革”中紅衛兵曾提出將俞九舍公墓鏟平,后遭到當地干群的竭力反對
俞九舍抗日公墓是泰州市姜堰區境內最為著名的抗日遺址,是國共兩黨聯手抗日的歷史見證。據史料記載,俞九舍抗日公墓始建于1944年,由民國政府主持修建,以紀念在1943年俞九舍抗日戰斗中犧牲的467名抗日英雄。主體墓園已修筑完畢,但由于內戰爆發,碑坊等附屬工程只修了一半。
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后,當到公墓時,我驚呆了——俞九舍抗日公墓處在浩劫之中!
公墓已被人從四周挖掘了近五分之四,成了一個面積不到六七畝的孤島,島上長著東倒西歪的雜樹,中間夾雜著四五排水泥磚瓦房,四周都是魚塘,正南方向留有一條寬約3米的泥路可以進島,公墓的右前方有一座布廠,原先也是公墓用地。我從泥路走近墓園,聽到一陣陣此起彼伏的雞鴨鳴叫。我想再走近點,和屋子的主人說說話,卻突然被一聲低沉的吼聲嚇住了,我定睛一看,一條沒有拴繩的狼狗蜷伏在地上……
在墓園河對岸的西北角,一對母子和我攀談。
兒子說,土都被干部挖去賣錢了,挖土的時候曾經挖到過棺材,承包人在里面蠻干也沒人管。
母親今年83歲,曾目睹過俞九舍戰斗和俞九舍抗日公墓的修建。她說:那仗打得很慘哦,死的人將路和田都塞滿了,日本人在船上用炮轟,炸得人缺胳膊少腿的,日本鬼子也死了很多,當場火化尸體,用壇子裝骨灰……修墓的時候,有船運來好多好多的棺材,船上還有女人的哭聲。棺材給長官用,埋在南邊,士兵被蘆葦席包裹著,上面撒上石灰一層一層疊起來,埋在北邊。墓有幾十米高,站在墓頂上能看到姜堰城。當時還運來了很多的石頭、磚瓦,很多的工匠在里面施工,說是修碑坊、建公園。后來內戰又打起來了,公墓修到一半就停了下來,大塊的石頭都被人搬家里去了……
太陽越升越高,我的心卻越來越沉重。聽著母子倆的陳述,看著對面被挖得七零八落的公墓,我喃喃說道:“這樣做何以面對后人?”
回到家中,我再次翻開《泰縣鄉土教材》(泰縣即姜堰——筆者注)第28頁關于俞九舍戰斗的記錄:“為抗戰而犧牲之將士,有李其實、吳國強等,李其實字春華,廣西桂林人,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時任蘇北游擊指揮部第二縱隊司令。三十二年(1943年)元旦,日軍由姜堰曲塘一帶,大舉向沙港青墩進犯,李司令率部迎戰,遭遇于俞九舍(今張尤莊鄉),激戰終日,卒以彈盡援絕被俘,后乘隙投河死,其夫人張化,亦自沉于河以殉。今張尤莊鄉有抗戰殉難將士墓,祀李烈士等將士。”
當年日軍的侵華足跡遍及整個中華大地,在抗戰中為國捐軀的英烈萬萬千千,像俞九舍抗日公墓那樣的遺址在全國各地更是數不勝數。實物與文字相佐證更能留給后人一份沉重的精神遺產。如今,日本右翼死灰復燃,我們的傷痛猶在,保護抗日遺址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