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歷史如鏡
作者:徐志耕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 日期:2016-04-19 瀏覽次數:8329
暮春四月,我去北京參加線裝書局關于圖文版《南京大屠殺》等作品的研討會并參加發行式。作為作者,我欣然前往。這是這部長篇報告文學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初版后的第18個修訂本,也是國家公祭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的紀念本。自從1987年作為紀念“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50周年的奠祭,經過27年的歲月洗禮,這部作品不僅風行大陸,同時出版了港、臺版,并出版英、法、日文版發行海外,引起廣泛影響。
正因如此,中央電視臺今年拍攝《1937·南京記憶》大型紀錄片,邀請我到京接受釆訪。我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朱成山館長巧遇了,他同時出席了線裝書局舉辦的作品研討會及發行儀式。研討會上,他激情洋溢地回顧了因為這部書而使我們相識和相知的過程,并對《南京大屠殺》作了精彩評論和熱情推介。
朱館長邀請我在2014年的12月13日到南京參加第一次國家公祭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的儀式,并希望我將《南京大屠殺》各種版本和釆訪記錄及作品手稿捐贈給紀念館作為館藏。這是一個很好的建議,我當即表示同意。朱館長建議我將28年前對近百位幸存者的采訪記錄整理后付梓出版,他認為,這是難得的珍貴史料。
回到家里,我在塵封多年的書柜中找出了1986年的三個采訪本。像老友重逢,我一頁一頁翻看著,一行一行的文字化作了一幅幅圖景,一個個熟悉而親切的形象向我走來:李秀英、劉永興、陳德貴、潘開明、夏淑琴、伍長德、崔金貴、唐廣普……他們的哭訴和激憤,他們的辛酸和血淚,他們的苦難和希望,一齊展現在我的眼前!
很遺憾,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我的采訪記錄,是他們留給歷史的證言,也是留給后人的遺言。我懷念他們,我感謝他們。是他們,放下手頭的要事接受我的采訪,放下沉重的心理負擔重提苦難,放下面子傾訴自己的屈辱和隱痛。把巳經結了痂的傷疤再撕裂開來,這是何等痛苦的事情!
然而,他們,這些七八十歲的老人,卻敞開心扉、毫無保留地向我講述九死一生和家破人亡的悲慘經歷,他們希望我將這段苦難的歷史記錄下來,留給后人,留給歷史;希望這樣的悲劇不再重現,希望他們的后代在和平的陽光下歡笑!
前人的經歷是后人的經驗,特別是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體驗,更是寶貴的歷史財富。
記錄了近百位幸存者血淚證言的三個采訪本,是我創作《南京大屠殺》的基本素材。毫不夸張地說,這部20多萬字的作品,每一章節,字字句句,大都是幸存者們訴說的故事和經歷。其中一些篇章,還引用了他們的口述原話。文中的謀篇布局、敘述描寫以及議論,也源于幸存者提供的史實和歷史檔案的資料。
在安倍晉三等日本右翼大肆否認侵略歷史的當今,我把28年前的采訪記錄以《幸存者說》為題發表,是有特殊意義的。我要告訴世人:這就是南京大屠殺的歷史!面對受害者的控訴和責問,不知安倍這類人會作何感想?可能他會熟視無睹,可能他會置之不理,但他的內心,總不能無動于衷吧!我去日本訪問時,面對右翼分子的挑釁和干擾,我講我的釆訪經過,我講幸存者的證言,講得他們無言以對。因為,事實勝于雄辯,更勝于謊言。
《幸存者說》對于“南京大屠殺”歷史的研究者及對此有興趣的讀者,提供了一份原始的記錄。否則,它只能冷藏在檔案室中束之高閣,或成為極少數人的研究史料。它理應面向大眾。它比《南京大屠殺》內容更豐富,也更全面。作為一部完整的文學作品,《南京大屠殺》必須按照整體結構對掌握的材料進行合理剪裁,凡與主題關系不大的資料,只能忍痛割愛。因而,許多故事人物,是第一次公開發表?!缎掖嬲哒f》保持了口述體的原貌,記錄了幸存者的原話。只是為了語句通順和避免重復,對有些字句作了少量的調整和刪節。有些口述人語速較快,記錄時只能跳躍式筆錄,所以在整理時作了連貫性的復原。為了使讀者對我的采訪過程有一個完整和真切地了解,本文按照采訪的時間次序進行編排,并將我采訪時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作為附述記錄其中。
本書區別于現有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調查口述的顯著特征是它的具體形象。這是文學工作者和史學工作者因思維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結果。史學家注重事件整體的邏輯規律,而文學家強調事件中的人物故事和情節及細節,注重內心世界和形象刻劃。正因為此,《幸存者說》不僅記述了幸存者們危難中的生死經歷,還有當時的天氣、環境、心情等的實錄,人物形象及性格的描述。這些資料,必須深入挖掘才能得到。細節令人信服,細節令人感動。記述了大量情節細節的《幸存者說》,比一般的調查口述更有說服力,也更具有史學價值。這是文學的力量。
雖然,從1986年8月開始的采訪是緊張和辛勞的,三個多月的時間,我騎著一輛自行車,穿街過巷,四郊奔波。我很慶幸,也很自豪。因為,我搶救了重要的歷史資料!我是個人自發地大范圍調查南京大屠殺歷史的笫一人,也是把南京大屠殺歷史用中、英、法、日文字傳播世界的笫一人。這是歷史給我的機遇,也是歷史給我的責任。
感謝接受我采訪的南京大屠殺的幸存者們。感謝支持和幫助我完成釆訪的人們。
時光似水,歷史如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