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島嶼戰爭論》序言
《島嶼戰爭論》序言
作者:遲浩田 責任編輯:趙雨希 來源:《鐵軍》 日期:2016-04-19 瀏覽次數:8384
《島嶼戰爭論》融古通今,資料翔實,思想深刻,氣勢恢宏,不僅填補了我軍軍事理論的一個空白,而且對世界島嶼戰爭研究也是一個積極推動,值得廣大讀者特別是有志于在軍隊建功立業的年輕官兵們深入研讀。
習近平同志指出,建設海洋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部署。要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推動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也是一個海島大國,擁有廣泛的海洋戰略利益。翻開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發展史不難發現,國家的興衰存亡與海洋開發、島嶼安全密切相關。“財富取之于海,危險也來自海上。”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為保衛國家海防安全、維護國家海洋權益付出了艱苦努力,實現了國家長治久安,促進了世界和平發展。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走向海洋是世界強國的共同戰略選擇。海洋、島嶼在國家經濟發展格局和對外開放中作用更加重要,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中地位更加突出,在國際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競爭中戰略地位明顯上升,圍繞海洋、島嶼的斗爭日趨嚴峻激烈。如何實現國家海洋領土完整,維護國家海洋權益,進一步拓展國家安全發展戰略空間,是我們面臨的重大理論和現實課題。朱文泉上將的力作《島嶼戰爭論》,從多視角、多側面作了有益探索,令人耳目一新。在該書即將付梓之際,文泉同志請我為之作序,我欣然應允。
我與文泉同志相識于1991年4月,至今已有20余載。當時海灣戰爭剛剛結束,我到坦克某師參加全軍裝甲兵正規化訓練現場會,強調全軍要樹立現代戰爭特別是高技術戰爭意識,強化機械化戰爭觀念,切實把戰備訓練放在重要戰略地位。文泉同志時任師長,他匯報了部隊全面建設情況,組織演練了從單車(班)到師等23個訓練課題,部隊訓練有素,指揮井井有條,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文泉同志先后在團、師、集團軍、大軍區各級軍事工作崗位擔任過主官,積累了豐富的治軍帶兵經驗,有很高的指揮領導才能和深厚的軍事理論功底。2007年9月,文泉同志從南京軍區司令員崗位退下來,他對我說,司令員不當了,還要當研究員,準備寫一本關于島嶼戰爭的書,梳理總結從軍多年軍事工作心得體會,跟蹤研究戰爭領域發展變革,探索軍隊建設重大問題。我很支持他的想法,期盼著他的大作早日問世。在隨后6年時間里,文泉同志潛心研究,精益求精,數易其稿,終有所成。我也一直關注著《島嶼戰爭論》的進展,多次聽取文泉同志介紹有關情況,與他一起分享理論創新的艱辛與快樂,并認真閱讀了初稿。文泉同志這部飽蘸心汁寫就的學術著作,集中反映了島嶼戰爭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分量很重,讀后頗有感觸。第一,《島嶼戰爭論》問世出版恰逢其時。當今世界,海洋已經成為人類生存發展的第二空間、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支點、科學技術創新的重要舞臺,島嶼則是走向海洋的支撐、開發海洋的依托、維護海洋權益的關鍵。雖然和平開發、和平發展是走向海洋的主旋律,但是不和諧的聲音卻不時出現。據統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全球爆發海上局部戰爭與武裝沖突就達200余次,大多涉及島嶼,幾乎所有的瀕海國家都被卷入其中。1994年生效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為世界各國更好地開發利用海洋提供了基本遵循,但也使得部分國家圍繞海洋權益與島嶼歸屬,引發了一些新的矛盾爭端,激活了部分歷史遺留問題,島嶼爭端日益成為新的沖突焦點。據書中介紹,目前全球有85個國家存在410余處島嶼(半島、島礁)爭端,有的已經造成局部地區的緊張對立,有的甚至引發了流血沖突。海洋與島嶼爭端依然是我們面臨的重要戰爭威脅。《島嶼戰爭論》就如何看待和處理這些矛盾沖突、如何遏制島嶼戰爭爆發、如何打贏島嶼戰爭等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闡明態度看法,提出思路辦法,時機合適,意義重大。
第二,《島嶼戰爭論》豐富發展了島嶼戰爭基本內涵。傳統觀點認為,島嶼戰爭是指島嶼進攻與島嶼防御作戰,有的同志甚至將島嶼戰爭視為登陸與抗登陸作戰。《島嶼戰爭論》沒有孤立地研究島嶼攻防作戰,而是站在戰爭指導和戰略全局高度,緊密聯系4000多年島嶼戰爭歷史發展軌跡,全面貫徹聯合作戰、體系作戰思想精髓,科學把握島嶼對現代戰爭重要戰略牽引作用、局部戰場與戰爭全局互補關系,深入研究島嶼作戰基本規律和發展變化,總結汲取歷史經驗教訓,探索思考島嶼戰爭的制勝之道。作者富有創見地將島嶼戰爭定義為圍繞島嶼(半島、瀕海地區)攻防作戰所展開的一系列戰爭行為的總稱,主要作戰行動包括登島(陸)作戰、島(陸)上進攻作戰、島(陸)上防御作戰,也包括島嶼封鎖作戰、信息火力作戰,以及在戰略指導下因此而展開的海戰、空戰、天戰、陸戰,等等。作出這樣的理論概括,充分表明作者對戰爭戰略問題有著較為準確的宏觀把握,對島嶼作戰戰役戰術有著較為深入的微觀研究,展現出豐厚的理論素養、深邃的謀略思考和寬廣的戰略視野。
第三,《島嶼戰爭論》具有很強的系統性、理論性和前瞻性。首先,縱論島嶼戰爭的歷史演變大勢,勾畫當今世界島嶼爭端的嚴峻態勢,分析古往今來島嶼戰爭的深層原因;其次,立足大棋局探討島嶼戰爭的主要戰略問題,研究島嶼作戰的制勝藝術,以及對高級指揮員的基本要求;再次,從武器裝備、戰場環境、后勤保障、心理作戰、國際法運用、戰爭準備六個層面對島嶼戰爭進行專題研究;最后,展望島嶼戰爭的發展前景,指明打贏島嶼戰爭可能面臨新的重大問題。
《島嶼戰爭論》內容豐富,視角獨特,新意紛呈,可圈可點。①提出軍隊要打贏準備的戰爭和真實的戰爭兩種戰爭,準備本身就是戰爭。②提出站在生存與發展空間角度,戰爭可劃分為陸戰爭、海戰爭、天戰爭,當前正處于海戰爭后期、天戰爭早期,太空、網電、深海、極地可能成為當前和未來四大熱點戰場。③提出由于經濟全球化強化了國家間相互依存關系、國際法的作用不斷彰顯與深入人心、戰爭的巨大代價與嚴重后果拖累國家經濟發展,以及國際社會愛好和平力量增長、價值理念變化等原因,非武力斗爭將上升為相對獨立的重要階段,未來戰爭演進過程將從“政治—戰爭”兩段論演繹為“政治—非武力斗爭—戰爭”三段論。④提出未來戰爭的基本形態是無人戰、無形戰、無聲戰、無邊疆作戰,即始于無人、戰于無形、斗于無聲、處于無疆的“四無”形態。⑤提出從珍惜生命、愛護地球的角度出發,未來要打綠色戰爭,以少傷亡、少破壞、低耗、環保為主要標志。⑥結合多年的作戰研究和訓練實踐,提出島嶼進攻作戰的十大原則,即全程奪取并保持制控權;制敵必須知敵;選擇有利的登(著)陸場,直指要害或關聯要害;組織強有力工程保障,集三軍之力打開上島通道;登(著)陸場是名副其實的“死亡地帶”,指揮員要敢于拼決心、拼實力、拼速度;堅決統籌島上與島外兩個戰場;充分依托信息化指揮平臺,實施扁平式集中指揮;出其不意地發起進攻行動,確保戰役戰斗的突然性;持續實施突然猛烈的火力突擊與支援;不斷變換創新進攻作戰方法。⑦提出島嶼作戰要特別重視天象、海象、氣象與島(陸)象等“四象”。⑧提出實現后勤保障必須搭建A8S平臺,做到時間、地點、數量、質量和信息、指揮、配送、管理8個方面的精確(Accuracy),同時必須留有余地(Spare)。⑨提出軍種結合部是嚴重隱患的理念,認為聯合作戰,既有各軍種獨立擔當的戰場,也有諸軍兵種協同作戰的戰場,前者各軍種戰場之間的銜接,后者同一戰場、同一地域軍種之間行動的銜接,可稱為軍種結合部。戰爭準備中,由于各軍種的主要精力關注于自己的主要戰場、主要作戰任務、主要作戰行動能力建設,而往往忽視軍種結合部的能力建設,可能導致軍種結合部薄弱的嚴重隱患。⑩提出將領在島嶼戰爭中作用重大,為將者要有三才(統御才能、指揮才能、政治才能)、三德(忠、勇、愛)、三戒(戒勝縱、戒懈惰、戒私欲)九大要義。這些觀點鮮明深刻,來之不易,反映出文泉同志對戰爭發展變化不斷思考、研究與探索的成果,也是他50多年不斷學習和工作實踐經驗的總結,更是他6年來殫精竭慮刻苦鉆研的心血結晶。
第四,《島嶼戰爭論》既是一部探討戰爭藝術的軍事理論巨制,也是一部遏制戰爭、維護穩定、促進發展的和平倡議書。作者在不同篇章多次強調,要通過做好戰爭準備遏制戰爭,呼吁通過和平協商解決矛盾爭端,倡議完善和遵守國際法,建立有效的國際社會制止戰爭機制,提出各國共同努力構建人類大同世界的設想。從中可以深切感受到,文泉同志作為軍隊高級領導干部,對國家安全發展戰略的深入思考,對國防和軍隊建設使命擔當的深透理解,對軍事斗爭準備特點規律的深刻把握,以及善抓主要矛盾、敢于解決棘手問題的領導才華。這些優秀品質體現在字里行間,顯現于點滴之中,發人深思,給人啟迪。
《島嶼戰爭論》融古通今,資料翔實,思想深刻,氣勢恢宏,不僅填補了我軍軍事理論的一個空白,而且對世界島嶼戰爭研究也是一個積極推動,值得廣大讀者特別是有志于在軍隊建功立業的年輕官兵們深入研讀。
建設海洋強國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走向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國防和軍隊建設也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前進的征程任重而道遠。我堅信,在黨中央、中央軍委、習近平主席的堅強領導下,英雄的人民軍隊一定能夠牢記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緊緊圍繞能打仗、打勝仗的要求,不斷提高信息化條件下威懾和實戰能力,時刻做好應對各種復雜局面的充分準備,堅決維護我國海洋權益,圓滿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光榮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