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紀實》 > 卷首語 > 承載歷史的擔當
承載歷史的擔當
作者:劉順發 責任編輯: 來源:《鐵軍·紀實》2012年第2期 日期:2013-09-02 瀏覽次數:8324
使命感催促著我們這些新四軍歷史的研究與宣傳者,運用紀實方法展開宣傳,《鐵軍·紀實》理應承載歷史的擔當。
歷史的擔當是一種使命,敢于擔當歷史使命的人,一定是時代的勇敢者。使命因時代不同而內容各異,有時艱難,有時困苦,有時險惡,有時沉重。具備使命感的勇敢者,從來勇往直前,義無返顧。
八年抗戰中,新四軍承擔起堅持在華中敵后抗戰的重任。他們活躍在大江南北,上演了一出出驚心動魄的御敵活劇 ,展現出一幕幕悲壯激烈的殺敵畫卷,彰顯了永恒傳統的民族忠魂。新四軍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毛澤東譽為“華中人民的長城”。
1978年6月15日,共和國大將粟裕同志發出了“要宣傳新四軍”的號召。1979年12月,華中地區的南京大學、安徽大學、復旦大學等院校,有志于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史研究的專家、學者在一起,商討成立新四軍研究機構。這一設想得到了南京大學黨委、江蘇省委、南京軍區黨委的首肯,南京大學黨委書記章德、江蘇省人民政府省長惠浴宇、南京軍區政治部主任孫克驥等幾位新四軍老戰士的熱情支持,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批準, 于1980年4月14日在南京正式成立中國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承擔起新四軍研究與宣傳的歷史任務。研究會先后編寫出版了《新四軍發展史》《華中抗日根據地史》《新四軍的組建與發展》等多部研究力作,并編輯出版了一批資料叢書和研究文集。
文學作品與史學專著相比,具有更強烈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因為有《水滸傳》,人們記住了武松、李逵、宋江,然而,今天的人們,不僅90后,就是80后、70后,對于中國現代史中的新四軍,知道的也不多,記得住的就更少。即便60后、50后,能敘述新四軍人物、故事的,也為數不多。
使命感催促著我們這些新四軍歷史的研究與宣傳者,運用紀實方法展開宣傳,《鐵軍·紀實》理應承載歷史的擔當。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文學歷來受到人們的欣賞與青睞,運用文學手段來闡釋新四軍的光輝歷程、輝煌戰績、民族精神和英烈忠魂,諸如讓人們像記住“桃園結義劉關張”一樣,記住“陳粟麾下葉王陶”,成為我們的良好愿望。
電影《從奴隸到將軍》,讓人們記住了將軍的原型——新四軍二師師長羅炳輝;京劇《沙家浜》,讓人們知道了新四軍有一支部隊叫“江抗”,郭建光的原型就是劉飛和夏光;電影《渡江偵察記》,李連長雨夜久敲江南老大爺的屋門而不開,一句“我們就是當年的新四軍啊”,讓屋里屋外親如一家,這個場景讓人久久難忘。
文學與史學相比,具有特殊的魅力。新四軍中不僅有優秀的指揮員、戰斗英雄,還有情報、偵察、譯電、軍械戰線的尖兵,還有文化、藝術、教育、醫療戰線的精英,根據地內更有軍政模范、女中豪杰、民兵英雄、愛國耆宿,說不完的故事,寫不盡的傳奇。這是《鐵軍·紀實》特有的豐富厚實的源泉。承載擔當,義不容辭,運用紀實,遠播傳揚。
《鐵軍·紀實》在北京、南京、武漢、上海、浙江、安徽、蘇南、蘇北、福建、江西、河南、湖北、云貴、重慶、四川、東北,擁有一批擅長于新四軍人物與事件寫作的作家,他們是貼心的朋友和靠山,《鐵軍·紀實》歡迎各位的佳作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