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英烈光輝照千秋 ——紀念謝文錦誕辰一百二十周年
英烈光輝照千秋 ——紀念謝文錦誕辰一百二十周年
作者:張宗欽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 日期:2016-03-18 瀏覽次數:8392
謝文錦,中共中央早期領導人之一,著名革命烈士,浙江省永嘉縣潘坑村人。潘坑村位于楠溪江上游,是該縣西北部一個較大的村落。文錦祖父邦善是皇清太學生,父親國廣在鄉間懸壺濟世,多有善舉。文錦兄弟四人,他排行第三,前有二兄文遠、文儒,后有四弟文侯。文錦犧牲后,文侯亦留學蘇聯,回國后同五尺鄉的胡公冕一起組建紅十三軍,任紅十三軍紅一團第三支隊長。后來,其家族中為革命捐軀的還有謝方樞、謝文成、謝春早等。
我與謝文錦同鄉不同村,從小就知道謝文錦的名字。我父親比文錦小13歲,他們生前是否相識不得而知。父親曾參加紅十三軍,跟隨胡公冕打處州(麗水)、戰平陽,跟隨陳文杰打縉云。打甌渠時陳文杰負傷,父親將他從戰場上背出來。打烏巖失利后,紅軍部隊遣散,父親回鄉隱蔽,從事地下革命活動。
從我懂事起,父親常給我講紅軍戰斗的故事,講潘坑出謝文錦、五尺出胡公冕,都是了不起的人。父親說謝文錦是個書生,很聰明,愛讀書,講公道,他曾到俄羅斯讀書,回國后在南京被蔣介石殺害。當時環境險惡,人們不敢公開提謝文錦。父親囑咐我不要向外人說這些事情,說了是要殺頭的。
新中國成立后,我從文獻資料中得知了謝文錦更多的情況。他出身書香家庭(土改時被錯劃為地主),幼時聰穎、喜讀書、講文明,年齡稍大,走出山門,到楠溪江腹地巖頭讀書,后考入省立第十中學(今溫州中學)讀書,因思想進步,反對學校專制而被開除,繼而到杭州考入省立第一師范學校(今杭州一中)讀書,學成后,回楠溪創辦巖頭高級小學。五四運動期間,謝文錦到上海俄文專修學校學習,結識了瞿秋白、蕭勁光等革命知識分子,參與創辦早期革命刊物《新青年》雜志;1920年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受組織派遣赴莫斯科東方勞動大學讀書,次年在莫斯科轉為中共黨員;1923年任共產國際代表,回國后任蘇聯顧問鮑羅廷翻譯、中共中央秘書;1924年受中共中央派遣回溫州,創建溫州獨立支部和共青團支部,直屬中共中央領導。次年回上海后,與劉少奇、汪壽華等同志領導工人運動,并就任中共南京地委書記。
謝文錦與毛澤東是同時代的人,他出生于1894年正月廿六,留學蘇聯時,見到過列寧,接受過馬列主義真傳,注重將馬列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他與毛澤東一樣,敏銳地看到中國革命的主體是農民問題,他的《列寧與農民》被毛澤東選作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的教材,對指導當時的中國革命起過很大作用。
1927年4月10日夜,謝文錦和侯紹裘在南京大紗帽巷10號開地委擴大會議時被特務包圍,他臨危不懼,緊急遣散轉移與會人員,處理好機密資料后,從容被捕。在敵人嚴刑拷打中,他大義凜然,表現出了共產黨人應有的氣節,當夜被敵人裝進石灰袋,用刺刀刺死,沉尸秦淮河。謝文錦正值風華正茂,犧牲之慘烈,令人心痛。他是浙南地區早期級別最高的革命烈士,他的壯烈犧牲是中國革命的重大損失,留給后人幾多悲痛,幾多懷念,幾多精神財富!
謝文錦同志離我們而去已經80多年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早已被推翻,人民群眾已經當家作主,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已經改變,現在國家強盛、人民富裕,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升。謝文錦烈士的鮮血沒有白流,他為之奮斗的革命理想已經實現。
我們今天紀念謝文錦同志,今后也要永遠紀念下去。我作了詩紀念這位偉大的革命先驅:
革命硝煙漸遠去,為人師表眾人知。
杜鵑鮮艷英雄血,松竹鞠躬頌贊詩。
先烈回眸應笑慰,瘡痍痊愈展風姿。
朋儕父老常思念,但惜同鄉不同時。
留住光輝照千古,擎旗已有后人來。敬愛的謝文錦同志,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