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軍功章,激發強軍路上正能量 ——濱海縣開展“讓沉睡的軍功章重放光芒”活動紀實
軍功章,激發強軍路上正能量 ——濱海縣開展“讓沉睡的軍功章重放光芒”活動紀實
作者:施正祥 沈為民 陳曙光 責任編輯:趙雨希 來源:《鐵軍》 日期:2016-03-08 瀏覽次數:8396
軍功章閃爍著耀眼的光芒,照亮人們心中深藏的那份榮譽感,激勵著后人不斷沿著革命先輩的足跡前行。
每枚軍功章都有沉甸甸的榮譽,每枚軍功章都有說不盡的感動,每枚軍功章都有忘不掉的記憶。2010年5月份以來,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縣開展的“讓沉睡的軍功章重放光芒”活動不僅在濱海,而且在江蘇都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傳承紅色基因,追尋永恒價值。一場轟轟烈烈的以“挖掘紅色資源、留住紅色記憶”為主題的“讓沉睡的軍功章重放光芒”活動,為何在濱海縣長盛不衰。近日,筆者走進濱海,走進那段歷史。
濱海縣蔡橋鎮官尖村住著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附近的村民只依稀記得他是個“老革命”,名叫黃彪,今年87歲。
黃彪家的房子略顯破舊,走進去,黑黝黝的,墻壁還裂著縫。如果不是互聯網上那個賣軍功章的帖子,黃彪會像很多老英雄一樣,隱姓民間,平淡一生。
2010年3月14日,互聯網上出現一篇題為《江蘇老戰士因生計所迫拍賣軍功章》的帖子,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注意。然而調查發現,網帖反映的情況與事實不符,民政部門對黃彪的優撫落實是到位的,拍賣軍功章一事他并不知情。
“軍功章是流血犧牲換來的,多少錢我都不會賣。”當著筆者的面,黃彪用鑰匙打開櫥柜,捧出一個小木箱,再用鑰匙打開,取出一個紅布包裹,一層層掀開后,將一枚枚軍功章在桌子上擺弄:“一等功是在遼西大會戰時立的,我們一個排的戰士消滅了敵人的一個連;這是獨立自由勛章和解放勛章……”微顫的聲音,包含了老人對軍功章的深情,也把我們帶進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這件事引起濱海縣委、縣政府領導的重視,很快,一場軍地以“挖掘紅色資源、留住紅色記憶”為主題的“讓沉睡的軍功章重放光芒”活動,在全縣轟轟烈烈地拉開了序幕。
濱海是鹽阜革命老區,現有“三老”人員近4000人,其中領取榮譽金的老功臣249人,榮獲獨立自由勛章、解放勛章的有60多人。天場鎮武裝部部長于河許說:“這些老人如今大多高齡,趁有生之年挖掘軍功章背后的故事,留住紅色記憶,這本身就是一件帶有搶救性質的好事。”
實施過程中,濱海縣組織專人按照榮譽金發放花名冊,對轄區內健在的老功臣和他們的后人進行摸底,對珍藏的軍功章和立功受獎證書逐一核實,一一整理記錄下軍功章背后的故事。對自愿捐贈軍功章的,發放收藏證書和協議書,明確軍功章由鎮區保管和布展。
如今,濱海全縣119位老功臣自愿捐贈軍功章178枚,以軍功章背后故事制作的“濱海驕傲”圖板,在全縣16個鎮、區巡回展出。50多名老功臣被中小學校聘為國防教育校外輔導員,作報告數千余場,聽眾數百萬人次。
隨著活動的深入開展,一個個戰爭年代浴血奮戰的感人故事,在人們心中廣泛傳播。軍功章所釋放出的能量,就像一座不停歇的加油站,在這塊紅色土地上形成很強的感召力、感染力、凝聚力和沖擊力。如今,構建“紅色濱海”已成為百萬濱海人民的普遍共識和自覺行為。
一等傷殘軍人蔣德標,1943年參加新四軍,先后參加了楊莊戰斗、漣水保衛戰等大小戰斗50多次,身上多處負傷,兩次榮立三等功,被評為一等傷殘軍人。聽著父親故事長大的兒子蔣光耀,大學畢業后投筆從戎,榮立過二等功。父子倆經常同臺作報告,先后在全縣80多所中小學校作巡回演講,聽眾和觀眾達30多萬人次。
軍功章的吸引力和粘合力,已深深融入更多濱海人的血脈,散發出永恒的魅力。
“作為一種生生不息的紅色基因,要發揮出代代相傳的輻射效應,首先要有人來搶救這些寶貴的歷史,我愿做這個‘挖寶人’。”說這話的人叫徐振理,天場鎮民政辦公室工作人員。他尋找到許多先烈實物,被國內多家檔案、文博單位收藏。
烈士張步高,1947年犧牲在鹽南戰役中。徐振理了解到張步高葬在鹽城五條嶺后,專程到響水縣運河鄉告知其女兒張桂花。張桂花哭訴:“爸爸,我終于找到你了!”徐振理流著淚記錄下每個字,他說:“做這些事,我感到是心靈的慰藉。”
1943年3月30日,新四軍第三師八旅二十四團攻打日軍盤踞的八灘鎮,48名官兵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曾是八灘鎮橋東村黨支部書記的周萬平,在掩埋烈士的地方,一守就是25年。如今已70高齡的他,不但把烈士的故事講給后人聽,還為12名烈士找到了親人。周萬平說:“每當找到烈士的后人,我就像找到了自己的親人。”
今年春節預征登記期間,濱海縣人武部門前,一群打工返鄉過節的青年異常興奮。榮譽激勵,讓更多的適齡青年熱血沸騰,隨之帶來的不僅僅是榮譽與花環,更多的是使命與責任。
在某航空旅服役的濱海籍干部林海飛,2012年休假時參觀了軍功章陳列室后,激發了使命感、榮譽感,多次出色完成訓練任務,榮立二等功。他說:“對于一名軍人,再沒有比祖國和人民的需要更神圣,再沒有比這些軍功章更有價值的。”
“強軍路上跑好我這一棒,就必須將榮譽載體化,把象征榮譽的精神元素以直觀的形象表現出來。”鹽城軍分區司令員楊軍說,每逢民兵入隊、集中訓練、實戰演練、遂行任務等時機,他們都要大張旗鼓地開展宣誓、升旗等儀式,通過這些承載夢想的儀式,讓更多的民兵感受到一種使命感、自豪感和光榮感。
在一枚枚軍功章的激勵下,鹽城民兵也像革命烈士一樣,把沖鋒陷陣當作自己的首要職責。在江蘇省軍區組織的民兵“三精”比武競賽中,他們一舉奪得了團體總分第一、3項集體項目中的兩個第一、7項個人項目中4個第一的好成績。
為激發更多的正能量,鹽城市政府劃撥專項資金,把戰爭年代散葬在鄉村田野的4334座烈士墓,一個個遷往烈士陵園集中安葬;鹽城市健全完善了以老功臣為特定對象的搶救挖掘、救助幫扶等機制,向數百名老功臣發放救濟金、慰問金;去年初,鹽城市開設“鐵軍精神”大講堂,軍內外專家學者深度解讀鐵軍精神……
目前,鹽城市正在梳理濱海縣“讓沉睡的軍功章重放光芒”活動成果,在全市精心打造紅色文化品牌,努力在全社會營造弘揚革命傳統的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