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繼承發揚華中工委精神
繼承發揚華中工委精神
作者:賀壽光 陳恩標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6-03-04 瀏覽次數:8330
筆者認為華中工委精神主要包含四個方面: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拼搏精神;忠于理想、忠于人民的服務精神;敏于調查、敏于實踐的求是精神;甘于清貧、甘于奉獻的無我精神。
以史鑒今是史學研究的方法論和目的所在,我們在學習中共華中工委的歷史中,研究發現,中共華中工作委員會在兩年工作進程中所凝聚成的華中工委精神,就是西柏坡精神的延伸。是在和黨中央政治上完全保持一致的前提下,一個由中共中央華東局領導的黨工委,結合地方革命實踐,在斗爭中貫徹、創造、堅持并總結出來的精神財富。筆者認為華中工委精神主要包含四個方面: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拼搏精神;忠于理想、忠于人民的服務精神;敏于調查、敏于實踐的求是精神;甘于清貧、甘于奉獻的無我精神。
中共華東局于1947年9月12日決定組建華中工委,華中工委11月10日在射陽正式成立,后于1948年12月遷往泰州。1949年4月,華中工委根據2月下旬工委擴大會議精神,于4月15日、23日相繼組建蘇北區黨委、蘇南區黨委,均屬華東局領導,華中工委完成了自已的歷史使命。
精神源于實踐,實踐鑄就精神。我們研究華中工委精神,追本溯源就是著眼于華中工委的偉大革命實踐。
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拼搏精神
華中工委是在華野主力主動北撤山東、華中全境淪為敵后這樣一個大背景下誕生的。從局部形勢看,華野主力主動北撤山東顯然存在著“被迫”的因素,1946年7月,國民黨軍集中58個旅的重兵進攻華東解放區,其中主力31個旅進攻蘇皖解放區,另27個旅進攻魯南,牽制山東解放軍。而整編74師作為主力中的主力負責主攻淮陰,淮陰是蘇皖解放區首府,具有非常重要的軍事、經濟和政治意義,即使在解放軍采取積極防御,不計較一城一地得失的戰略下,也是屬于不到萬不得已絕不輕言放棄的要地。在黎明前的黑暗籠罩下,華東主力北撤山東,華中工委臨危受命,不可謂不艱難,不可謂不困苦!然而,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正是在華中工委的領導下,華中軍民徹底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對蘇北地區的總體戰,留下了從耦耕堂到總統府的輝煌足跡。
這展現的正是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拼搏精神也就是徹底革命精神。
忠于理想、忠于人民的服務精神
華中工委是怎樣開展敵后工作的呢?最值得大書特書的當數深入開展土改運動和整黨運動。華中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運動,開始于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即“五四指示”)之時,前期的工作由中共華中分局領導。1947年11月10日華中工委正式宣布成立的當天,就發出《關于執行徹底平分土地的指示》。1948年2月12日,中共華中工委在射陽縣耦耕堂召開了土改會議。由于華中工委艱苦細致的工作,到1948年底,華中解放區的土改工作基本結束。通過土地改革運動,廣大貧雇農都分得了土地,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華中工委因勢利導,開展生產運動,發展商業貿易,增加國民收入,增強華中的民力、財力。并提出:“槍保田,田保槍”的口號,一次次掀起了參軍和支前的熱潮。土改中,有20萬翻身農民參了軍,渡江戰役前夕,又有3.5萬青壯年參加了人民解放軍。同時,華中各級黨組織還開展了整黨運動。在農業生產中,華中黨、政、軍機關和地方武裝,始終站在生產第一線,既領導農業生產運動,又帶頭參加搶收搶種和自己動手生產自給,減輕人民負擔。重視宣傳、教育工作和文化建設。華中工委剛成立時,就創辦了《華中日報》,1948年元旦改為《新華日報》華中版。各分區黨委和縣委都先后出版了機關報。各級黨政軍機關都成立了劇團、文工團,部分農村亦組織了農民劇團。各分區成立了文化協會、文化工作小組、文化工作團,以培養文化工作干部,指導文化工作。1948年3月至8月,華中工委先后開辦了華中黨校、華中公學和各分區分校、江淮公學、華中新聞專科學校。同時恢復和創辦了區、縣、鄉的高中、初中、小學和區立師范、簡易師范等學校。等等。
這些工作,無不具有遠見卓識和宗旨意識,體現的是共產黨人忠于理想、忠于人民的服務精神。
敏于調查、敏于實踐的求是精神
華中工委誕生在一個翻天覆地的時代,創造的是驚天動地的業績,當然也就難免出現一些讓人叩天問地的問號。如何解答和解決這些問號,考量著華中工委的勇氣和膽量。
首先是整黨。整頓黨的組織是貫徹土改方針的關鍵,開展“三查三整”運動是整黨的具體步驟。華中各級黨組織普遍開展了以查思想、查成分、查作風和整頓思想、整頓組織、整頓作風為主要內容的“三查三整”運動。同時,邀請黨外群眾參加黨的有關會議,請他們對黨組織和黨員提意見。黨員、干部根據黨內外群眾意見,結合自己的認識,逐一到群眾中去做檢查。群眾根據黨員、干部的認識程度,進行評議、補充和揭發,然后對他們作出綜合評價。對于被揭露出來的假干部、沒有轉變立場的地主出身的干部、階級異己分子和嚴重蛻化變質分子,則堅決予以斗爭和清洗;對密切聯系群眾的貧雇農出身的優秀干部和積極分子,則予以提拔或發展為黨員;對犯有一般錯誤的黨員、干部,則以治病救人的態度加以教育和改造。在整黨審干的同時,還進行整頓和建立雇貧農中農隊伍的工作。
其次是糾偏。在農業方面,華中工委主要抓了土改后恢復生產和救災、備荒等工作。土改基本完成后,農業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土改工作延誤了部分生產,加之國民黨軍對農村的嚴重破壞,造成生產力下降。二是有些地區土改不徹底,影響了部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三是土改中一度侵犯了中農的利益,糾偏又不夠徹底,挫傷了部分中農的生產積極性。土改中,華中地區與全國其他解放區一樣,把部分地主、富農創辦的工商業財產當做浮財進行清算,這種錯誤傾向甚至波及到城鎮的工商戶,造成大量工商業戶倒閉,市場蕭條,經濟萎縮,給解放區軍民的生產、生活帶來很多困難。黨中央發現這些問題后,立即采取措施加以糾正。1947年11月12日,華中工委發出《關于工商業問題的指示》,要求保護工商業者的財產及其合法經營。但《指示》中提出了可以清算罪大惡極的地主工商業戶的錯誤意見,導致農村中仍有一部分工商業戶被清算,甚至“掃地出門”。1948年1月9日,華中工委發出《關于執行中央土地法大綱工商業政策的新指示》,使這種“左”的錯誤傾向進一步膨脹。新的指示發出不到10天,華中工委就意識到它是錯誤的,立即電告各地停止執行。陳丕顯在華中土地會議的總結報告中檢討了在土改中侵犯工商業戶的錯誤,在自我批評的同時,要求各區、縣黨委也要做出認真檢查,以接受教訓,做好今后的工作。通過認真調整政策,努力克服財政困難,保證了戰爭的需要,促進了解放區經濟的發展,為大決戰奠定了物質基礎。
善于發現問題,勇于改正問題,這是共產黨人敏于調查、敏于實踐的求是精神。
甘于清貧、甘于奉獻的無我精神
華中工委工作的條件是艱苦的,生活是清貧的。但他們仍然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脫離群眾,務必做到謙虛謹慎,艱苦奮斗。
身為中共高級干部、華中工委書記的陳丕顯,走訪農戶時發現南港村王文田家人多勞力少,土地拋荒,就帶領20多個警衛戰士,自帶干糧,幫王文田把地種上。
華中工委十分珍惜民力,盡最大努力減輕群眾負擔。強調機關、部隊須珍惜民力,在農忙季節,停止一切向群眾派民工的活動。必須使用民工的,要盡量節省。戰斗部隊及機關,除在作戰期間,20里以內的糧草一律自運,地方機關30里以內的糧草一律自運。
為迎接全國解放,華中工委選配了準備接管蘇南區的各級黨政軍領導班子近7000人,以將要奔赴的地區為單位編組,赴揚州、南通地區集中培訓,主要學習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精神、《入城守則》和華東局《關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等文件,要求赴江南工作的干部,加強組織紀律,務必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模范地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解放全中國做貢獻。
1949年4月下旬,華中工委完成了歷史使命。沒有送行酒,沒有表彰會。在浩如煙海的紅色檔案里,只給華中工委完成歷史使命這一重大事件留下四個字:自行撤銷!
這就是共產黨人甘于清貧、甘于奉獻的無我精神。
拼搏、服務、求是、無我,可以總體構勒出華中工委精神。這同西柏坡精神中“兩個敢于”、“兩個務必”的要義一脈相承,是西柏坡精神在華中實踐的成果。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