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將軍:故鄉金寨請您放心——金寨紀行
將軍:故鄉金寨請您放心——金寨紀行
作者:劉順發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6-01-25 瀏覽次數:8324
金寨,是詹大南將軍的故鄉,也是洪學智、皮定均、陳先瑞等59位開國將軍共同的故鄉;金寨是全國著名的將軍縣。
金寨,是詹大南將軍的故鄉。
金寨,也是洪學智、皮定均、陳先瑞等59位開國將軍共同的故鄉;金寨是全國著名的將軍縣。
金寨縣地處安徽省西部、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別山腹地。1929年5月6日中共商(城)羅(田)麻(城)特別區委領導的立夏節起義取得勝利,這是繼黃(安)麻(城)起義之后,鄂豫皖邊區又一次勝利的武裝起義。5月9日,各路起義大軍會師斑竹園,舉行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建軍大會,組建成紅軍第十一軍第三十二師,全縣境內組建了11支獨立的紅軍隊伍,金寨成為中國紅軍第一縣。金寨是紅四方面軍主要發源地,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區。抗日戰爭時期,金寨是安徽省抗戰的中心,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在這里浴血奮戰、逐鹿中原。10萬金寨英雄兒女血灑疆場,走出了59位叱咤風云的開國將軍,其中,一位上將是洪學智;八位中將是曾紹山、陳先瑞、滕海清、徐立清、李耀、張賢約、林維先、皮定均;還有詹大南、鄧忠仁、陳伯祿、汪乃貴、蔣子翼等50位少將。
筆者從事黨史、新四軍軍史研究30余年,同鄂豫皖抗日根據地、同大別山、同金寨縣都有過多次的“親密”接觸,然而,親身走進大別山,走進金寨,這還是第一次。聆聽金寨縣委黨史研究同仁一路上的精彩介紹,方知金寨關于新四軍和抗日根據地的許多英雄故事、人物傳奇,實屬鮮為人知。
著名中將林維先,抗戰時期曾任新四軍七師參謀長,殊不知他在鄂豫皖蘇區堅持三年游擊戰爭時,已是著名的游擊司令了。1936年春,堅持皖西革命根據地的紅二十八軍要分多路到敵后去打游擊,必須闖過敵人的重要關卡。林維先命令其所率的兩個營紅軍部隊,全部換上繳獲的敵軍服裝,他自己則裝扮成敵軍的團長,隨尖刀班行動。
一天下午,部隊到達東陽腳敵寨。這座敵寨駐有一個連敵兵,哨兵看到遠處來了一支隊伍,心想:沒有接到上司命令呀?正在納悶,對方尖兵班已到寨門。哨兵忙把長槍一橫,還沒來得及發問,就見一位戴著墨鏡、手握文明棍的長官,大搖大擺地走到面前。他一見是個大官,趕忙畢恭畢敬地立正敬禮。“墨鏡”既不回禮,也不理睬,很生氣地指著尖兵班長說:“你,還呆在這里干什么?還不趕快讓部隊進寨休息?”哨兵眼巴巴地看著這支隊伍進了寨子。這時,旁邊炮樓上的敵兵連長聽見動靜,探出腦袋問:“什么情況?”“墨鏡”正觀察著四周,一聽聲音,猛地抬頭訓斥道:“你!真他媽的站在梯子上拉屎——臭架子不小,還不趕快下來?”
當晚,林維先設法把敵連長留在給他們安排的住處,自己則帶人來到寨子的大操場,集中全連訓話,一槍未發,就把一個連的敵軍繳了械。第二天清晨,不知就里的敵連長,發現昨晚進駐寨子的“國軍”又要開拔,忙上前請示:“要不要派人帶路?”林維先順勢答道:“我們正需要人帶路,就請你和我們一起走吧!”
林維先這一招,后人稱頌:闖關宿營繳敵械,臨走捎個“活名片”。
中將徐立清曾任紅四方面軍的師組織科長、總衛生部部長,參加了長征,抗戰時期曾任八路軍一二九師騎兵團政治處主任。新中國建立后,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干部部副部長,1955年授銜時,應當被授予上將軍銜。但是后來需要減少名額,他立即提出,自己是主抓這次授銜工作的人,不能近水樓臺先得月,就要求降為中將。在當時上將云集的兵團級干部中,他是僅有的幾位中將之一。他也是解放軍授銜時主動讓銜的高級將領中鮮為人知的一位。
金寨,為新中國的誕生,奉獻了10萬英雄兒女的寶貴生命。金寨人的犧牲精神永不朽,金寨人奉獻的傳奇在延續,1959年,當毛澤東主席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后,金寨人義無反顧地離開了他們愛得深沉的土地,將10萬畝良田、14萬畝經濟林、三大經濟重鎮,永遠沉睡于梅山、響洪甸兩大水庫。
可以告慰眾英烈和老將軍們的是,原先藏在深山人未識的金寨,隨著寧西鐵路、滬陜高速、濟廣高速、滬漢蓉快速鐵路、合武高速公路的開通,如今已門戶大開。大別山的崇山峻嶺再也遮掩不住金寨的山清水秀,迷人景色,優美環境。三省交界的獨特地域,積淀了多元紛呈的文化底蘊,形成了金寨南北文化交匯、吳楚風情兼容的歷史人文風情。黨和國家在農業產業化、現代產業園、農村金融改革、水能電站建設、旅游扶貧開發等各方面,對金寨包括政策在內的各項扶持與關懷,推進了金寨的發展,使金寨成為了全國生態建設示范區、生態農業示范區、全國科技進步縣。金寨正在把資源優勢、區位優勢、生態優勢等轉化為發展優勢,把歷史機遇轉化為強大動力,向著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的神圣使命,跨越前行。
筆者在金寨同仁胡本昌同志陪同下,還專門奔赴詹大南將軍的故鄉槐樹灣鄉劉堰村,小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時而在山谷間享受著窗外清風拂面的愜意,時而穿越于山腹清涼的隧道中,聽著耳邊山風的呼嘯。沿途十多處隧道,短則八九百米,長則三四千米。開車的龔成余師傅告訴我,這條高速直通武漢。這讓我吃驚,也讓我突然想到開挖山體建公路的艱難與代價,又想到當年山里人翻山越嶺的辛苦與無奈。一個小時左右車子下了高速,開上通往山村的水泥板路。
小車停在了楊橋希望小學門前,這天是7月10日,學校已放暑假,胡本昌請來了年屆60歲的陳從彬老師。這所希望小學,就是詹大南將軍(那時工資水平較低,將軍每月也只有幾千元)于1997年傾全家之力,捐款10萬元建設起來的。那年,《解放軍報》《人民日報》《人民前線報》《揚子晚報》等多家報紙都做了報道,感動了很多人。學校建成后,金寨縣委、縣政府還專門請詹老回故鄉,出席楊橋希望小學落成交接儀式。詹老生于1915年4月,15歲那年離家,參加革命隊伍。他一生都惦念故鄉金寨,惦念槐樹灣的鄉親們。兒時他夢到在家鄉建了一所小學,孩子們再不用翻山越嶺跑幾十里山路了。他在80高齡之后,終于圓了這個夢。
陳老師向我說:請你回南京后轉告詹老將軍,楊橋小學沒有辜負詹老的期望,按照老人家的囑托,老師認真教書,孩子認真學習,從楊橋小學畢業的學生,已經有近十位孩子走出了大別山,現在已經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了。
陳老師還指著鑲在教室外墻上的一塊黑漆之上描金字的石板說,在詹老的善舉和崇高精神鼓舞下,已經有好幾位有成就的企業家,回故鄉捐款幫助學校擴建、購置教學器材了。我仔細一看,這是一塊“功德碑”,2014年6月28日立。有六位先生碑上列名,1999年捐款者,因為當時收入都不高,數額也就在幾千元。而2011年之后三位捐款者,捐贈都在八九萬,最多的一位捐贈了12萬元之多。這也許是年屆百歲的詹老始料不及的喜訊。
在陳老師引領下,小車沿著山路開到了詹老本族的堂侄詹化鋼家門前,化鋼深情地向我們介紹詹老將軍一家當年的境況,還向我們展示了詹氏家族族譜。在劉堰村的祠堂里,我們看到重修碑銘時全村人出資的明細賬銘刻。村民還告訴我們,每年六月初六,他們都在祠堂聚會,祭祀先人,祈禱豐收,共商大事,祈福詹老將軍健康長壽!
接下來,我們沿著山道走下山坡,轉了兩個彎,在一片玉米地邊駐足。化鋼說,這就是當年詹老將軍父母打壘蓋房的老屋基地。我心中暗忖,詹老就誕生在這塊熱土之上!
我測試著方位,抬眼南望,群山重疊,碧翠環繞,多么優美的環境!我,終于來到了詹大南老將軍的故鄉,理解了將軍年幼時讀書求知中的艱難,和走出大山尋求人生道路、投入革命隊伍的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