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送唐述棣將軍遠行
送唐述棣將軍遠行
作者:丁星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 日期:2016-01-28 瀏覽次數:8331
唐述棣,1923年出生,2014年7月17日辭世。作者丁星同志與唐將軍在編纂《新四軍》歷史資料叢書中相逢,得以深入了解將軍。對于公開記述中忘卻唐將軍領導編纂新四軍史的特殊貢獻一節,深有感觸,特撰文記之。
相逢在《新四軍》歷史叢書編審委員會
1982年10月,唐述棣調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我們從此相識,并且有過一些隨意的交談。有一次,他告訴我,中央軍委原來決定他去福州軍區工作,后來考慮到,南京軍區是新四軍的繼承部隊,現在的軍區領導班子中已經沒有新四軍老戰士,于是改變決定,把他派來了。因為他在新四軍戰斗了8年,而且此后一直在新四軍部隊改編的第二十四軍工作。
后來的事情證明,中央軍委的這種安排很有預見性。1985年5月,根據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的規劃,中央軍委決定編纂《紅軍長征》《八路軍》《新四軍》三部歷史資料叢書。其中,《新四軍》歷史資料叢書由總參謀部、空軍、國防科工委及沈陽、北京、南京、福州、武漢軍區共同編纂,編審委員會以葉飛為主任,張震為副主任。因為南京軍區是新四軍的繼承部隊,中央軍委同時決定,編纂工作由南京軍區牽頭,由一位軍區領導同志任編審委員會副主任。這個任務,理所當然地落到了唐述棣身上。
不久,福州軍區和南京軍區合并。新的南京軍區黨委擬由唐述棣任軍區紀律檢查委員會專職副書記,在向軍委建議以前征求他的意見。唐述棣說:新任南京軍區政治委員傅奎清也是老新四軍,我就不必再任軍區的職務了,還是專心致志地編好新四軍史吧!
《新四軍》歷史資料叢書的編纂工作歷時10年。就在這一浩大工程即將完成時,中央軍委又決定撰寫《新四軍戰史》和《第三野戰軍戰史》,并指示由南京軍區參加編纂《新四軍》歷史資料叢書的工作班子組成戰史編緝室,由唐述棣任兩部戰史的編審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編纂《新四軍》歷史資料叢書時,先后參加工作的近百人,分為9個編輯組,分布在哈爾濱、承徳、北京、南京、武漢、長沙,有許多統籌協調工作要做。唐述棣提名我為編審委員會委員并主持日常編務。接著撰寫兩部戰史,他又提名我為編審委員會委員兼編輯室主任。我們一起為編撰軍史甘苦與共十又五年。
《新四軍》歷史編審委員會的主心骨
清代文壇有個著名的桐城派。唐述棣就生在安徽桐城。他自幼好學,本來可能在桐城文化的熏陶下成為學者或作家,但是時代將他推向了戰場。14歲那年,七七事變爆發。國難當頭,像許許多多熱血青年一樣,唐述棣奮起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并在1939年1月不滿16歲時加入中國共產黨。這年6月,他又投筆從戎,參加了新四軍。唐述棣在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教導隊經過短期學習,被派到剛組建的新四軍第五支隊任青年干事。一年后,他率領一個小分隊去天長縣農村發動群眾,組織抗日游擊隊,開辟抗日根據地。這個小分隊連他在內只有9個人。他們走村串戶,向群眾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襲擊日偽軍,用行動使群眾樹立勝利的信心,很快組成一個百余人的連隊,唐述棣任政治指導員。
唐述棣說,抗日戰爭時期,他一直做政治工作,當了多年連政治指導員,直到解放戰爭開始,才由營政治教導員改為營長,從此成為軍事干部。其實,在戰爭年代,軍事干部和政治干部很難截然分工。政治干部往往也要臨陣指揮,帶頭沖鋒,在敵人后方的游擊戰中尤其如此。
唐述棣并不喜歡講自己的經歷,但是當我們對新四軍這個或那個史實進行研究時,他會很自然地講一點他的見聞。例如1939年6月24日新四軍第四支隊司令員高敬亭被殺,是很難下筆的事件。大家都認為高敬亭應該平反,但當年為什么會錯殺?高敬亭有沒有錯誤?看法很不一致。唐述棣參加新四軍時,正逢這一事件發生。他參加了“肅清高敬亭錯誤影響”的學習。他說,那時他不了解底細,但總覺得說高敬亭有“十大罪狀”,未免太過份了。他叮囑我們一定要廣泛聽取在第四支隊工作過的老同志的意見。我們為此通過訪問、寫信、開座談會等方式,向40多位老同志作了咨詢。時任總政治部副主任的朱云謙,還寄來了口述意見錄音。多數同志認為,在軍史上要肯定高敬亭領導鄂豫皖邊區三年游擊戰爭的功勞,但也要指出他在新四軍期間有錯誤,主要表現在思想跟不上形勢,延誤了部隊東進敵后的時機。也有一些同志認為,這樣說不夠,要指出高敬亭有嚴重錯誤。在一個座談會上,蕭望東冷不丁地說:“高敬亭的錯誤,何止是延誤東進!”蕭望東是中共中央派到第四支隊的第一位政治部主任,曾任南京軍區和濟南軍區政治委員,他的意見當然是份量很重的。我向唐述棣請示怎樣看待蕭政委的看法。唐述棣沉吟許久,回答說:“還是按多數同志的意見寫吧!”
劉少奇的到來,對新四軍發展華中意義重大。唐述棣說,1939年12月,劉少奇從新四軍游擊支隊來到江北指揮部,天天找張云逸、鄧子恢等領導同志談話,指出要堅決打退國民黨頑固派的進攻,放手創建抗日民主政權,使新四軍在敵后抗日有一個家。劉少奇又給排以上干部作報告,也是講這個道理。唐述棣聽了這個報告。他印象很深的一句話是:“你張云逸到皖東那么長時間了,連個鄉長也沒當上!”唐述棣說,這個批評很尖銳,甚至有些刺耳,反映了劉少奇對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的迫切心情。不久以后的半塔保衛戰,使大家領略了劉少奇的高明。唐述棣參加了這次戰斗。那是1940年3月,國民黨江蘇省政府主席韓德勤趁著新四軍第五支隊主力西援定遠,糾集1萬余人向第五支隊駐地來安半塔集發動進攻。唐述棣說,那一次,形勢真是很緊張,第五支隊留守部隊加教導隊只有2000來人,敵強我弱,兵力懸殊。但是我們本著劉少奇提出的堅決反頑的原則,奮勇抵抗頑軍的猛攻,終于等來了東西兩個方向的援兵。半塔集之戰創造了固守待援、以弱制強的范例,取得了新四軍歷史上第一次反擊頑軍大規模進攻的勝利。更重要的是,自衛戰的勝利使新四軍在皖東站住了腳跟,以江北指揮部指揮張云逸的名義陸續任命縣長,組建縣級抗日民主政府,皖東抗日根據地從此創建。
唐述棣聯系自己經歷的介紹,對于我們撰寫新四軍的這段歷史,評價劉少奇在新四軍的貢獻,是很有益的啟示。我們寫《新四軍戰史》,寫到解放戰爭初期,遇到了怎樣記述淮南撤退的難題。當年,國民黨悍然發動內戰,向解放區大舉進攻。蘇中的新四軍部隊連戰皆捷,淮南的新四軍部隊卻全線撤退,因而受到嚴厲批評,淮南區黨委書記兼新四軍第二師政治委員蕭望東還受到黨紀處分。唐述棣說,這種批評和處分,其實是不公道的,沒有考慮到淮南的特殊情況。
唐述棣給我們介紹說,抗日戰爭勝利后,淮南的新四軍第二師領導機關和第四、第五旅奉命北上魯南,只留下一個第六旅?;茨媳μ?,于是將一些地方武裝編成3個團,組成獨立旅。唐述棣就在此時編入主力,任獨立旅第三團第二營營長。1946年6月,解放戰爭打響,第六旅、獨立旅和剛從魯南返回的第五旅,匆忙中組成新四軍新的第二師。7月,國民黨新編第五軍3萬余人就向淮南發動了進攻。剛編成的新二師戰斗力不很強,還是奮勇阻擊,共殲國民黨軍3000余人。但畢竟眾寡懸殊,又無增援,而且是背水作戰,沒有回旋余地,只得分路撤退到淮寶地區,留下朱云謙率1個團堅持游擊戰爭。那一次獨立旅撤退,唐述棣率第二營斷后。在強敵的猛烈進攻面前,他毫不畏懼,沉著指揮,完成了牽制、阻擊敵軍,掩護全旅渡河的艱巨任務。當唐述棣率第二營到達河對岸時,朱云謙見到他,慶幸地說,我以為你們回不來了!
在中央軍委關懷下《新四軍》歷史資料叢書正式出版
在編纂《新四軍》歷史資料叢書的10年中,唐述棣始終將自己擺在葉飛、張震的助手位置。遇有重要問題,他總是叮囑我向葉、張兩位請示,或提請編審委員會討論。但他并不是沒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他只是處事謹慎低調?!缎滤能姟窔v史資料叢書有一冊《參考資料》,是國民黨關于新四軍的文電,由國防科工委和陸軍指揮學院組織編輯組。他們在征集史料時,征集到宋慶齡、何香凝、柳亞子等國民黨民主派關于新四軍的文電,還征集到陳嘉庚、司徒美堂等愛國華僑關于新四軍的文電,認為不宜與國民黨軍政當局的文電編在一起。還有一冊《參考資料》,是日偽關于新四軍的文電,由武漢軍區組織編輯組。他們也征集到許多華僑領袖、華僑團體關于新四軍的文電,還征集到史沫特萊、斯諾等國際友人關于新四軍的記述。唐述棣對此十分重視,要求兩個編輯組負責人來南京開專題會議,詳細匯報情況,共同研究處理。大家一致認為,這些民主人士、愛國華僑、國際友人關于新四軍的文電十分珍貴,是新四軍歷史的重要佐證,應單獨編成一冊。唐述棣囑我將這個意見寫成書面報告,向葉飛、張震請示。葉、張立即示復,同意將這類史料單獨編成一冊,為此應增設一個編輯組,配備英文、俄文翻譯,以便征集更多的史料。葉飛還說,應該將這一冊作為《參考資料》之一,將國民黨的文電改為《參考資料》之二,將日偽的文電改為《參考資料》之三。
民主人士、愛國華僑、國際友人的文電編輯成冊,是《新四軍》歷史資料叢書所獨有的。新四軍老同志和軍史研究者對此評價甚好。
《新四軍》歷史資料叢書的《文獻》怎樣編,意見就沒有那么一致了。《八路軍》歷史資料叢書的《文獻》,原定按時間先后為序,兩年編一冊,八年抗戰,共編4冊。我們的《文獻》編輯組提出,新四軍有皖南事變和重建軍部,1941年的文電就需要編成一冊;抗日戰爭勝利后,新四軍的番號延續到1947年初,這一年半的文電也應該增加一冊,所以《文獻》需編5冊。有的同志不同意這個方案,認為八路軍是老大哥,新四軍是小弟弟,《文獻》不能多于4冊。唐述棣聽了雙方的爭論,提出馬上要去承德審稿,回來時經過北京,可以開一個編審委會員會會議,兩個議題,一是匯報編纂工作進展,二是討論決定《文獻》的編法。他知道我是贊成編輯組方案的,特地囑咐說:在會上匯報時,要客觀地介紹兩種不同意見,提供大家討論,不要先表示你的傾向性。
在北京的會議上,葉飛說,八路軍是老大哥,這不錯,但是新四軍有不同于八路軍的特殊性,新四軍有下山改編,有皖南事變,有重建軍部,還有抗戰勝利后的北撤,《文獻》編幾冊,要從新四軍的實際出發,需要幾冊就編幾冊。張震說:《文獻》是這部歷史資料叢書的基礎,是最重要的部分,一定要編好,根據新四軍的特點,編5冊也不算多。葉飛還批評說,你們常講新四軍的特殊性,可是又說新四軍的《文獻》不能多于八路軍,這是形而上學!
正當《文獻》5冊編成初稿的時候,從北京傳來權威意見,說是為了保密,《文獻》只能編成一冊。唐述棣要我起草編審委員會給中央軍委的報告,說明按照國家檔案法,新四軍文獻早就超過解密時間,沒有保密的問題。報告送到北京,葉飛稍作修改就簽了名。張震在簽署以后又說,這個報告也許不起作用,你們已經編出的初稿一定要保存好,現在不能出版,將來總是可以出版的。不久,張震任中央軍委副主席,他立即對《新四軍》歷史資料叢書的《文獻》應編5冊寫了意見,詳述理由,請其他軍委領導閱示?!段墨I》5冊的正式出版,為研究和宣傳新四軍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資料。
不應忘卻唐將軍領導編撰新四軍史的貢獻
15年間,我們編纂了《新四軍》歷史資料叢書,后來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新四軍》卷,共12冊,880萬字;撰寫了《新四軍戰史》,另有《新四軍征戰日志》和《新四軍英烈志》;又撰寫了《第三野戰軍戰史》,另有《第三野戰軍征戰日志》。中央軍委對編撰工作十分重視,專門開會部署,多次作出批示,提供經費保障,最后審定書稿。葉飛、張愛萍、張震等新四軍老同志付出了大量心血。唐述棣坐鎮南京,具體領導,協調各方,功不可沒。
唐述棣將軍于2014年7月17日因病辭世。在告別儀式分發的生平介紹中,在報紙上有關報道里,都沒有提及他15年領導編撰新四軍史的辛勞。我想,我有責任對此作一些補充。唐述棣不會在意人們是否記得他的這份貢獻,但是我們不應該忘記,后人不應該忘記。將軍遠行,從此永別,不勝依依。
祝他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