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傅奎清將軍來我連
傅奎清將軍來我連
作者:王茂華 責任編輯:李贊庭 來源:《鐵軍》2013年第4期 日期:2013-08-29 瀏覽次數:8017
九十高齡的傅奎清將軍
收到2012年第12期《鐵軍》雜志之后,我同往常一樣打開認真閱讀。當翻到雜志第五頁時,一個我非常熟悉而又難忘的名字及照片映入了眼簾:這就是沈陽軍區原副政委、南京軍區原政委、現中國新四軍研究會名譽會長傅奎清將軍。看到傅將軍學習十八大的體會文章和他92歲高齡仍身體健康的照片,我在為這位德高望重的老將軍感到高興,并衷心祝福他老人家健康長壽的同時,回想起了將軍關心愛護基層連隊干部戰士的感人故事。
話還得從我入伍當兵說起。
1972年12月,我從江蘇省南通縣農村應征入伍,來到遼寧省金縣龍王廟北側軍營的沈陽軍區高炮第七十四師六五四團(該建制1985年部隊精簡整編后取消)當兵。從南方到北方當兵,我最擔心冬季的寒冷氣候難以適應。沒想到部隊營房冬季有暖氣,在室內還是比較暖和的。可是好景不長,第二年12月中旬,我們營接到軍區命令,從遼南搬至遼西執行一項特殊任務。一天夜里,我們連所在營,長途摩托化行軍,于第二天上午到達了目的地遼西朝陽縣二十家子公社一個叫西大營子大隊的地方。從營長牟福進的講話中得知,軍區命令我們在這里開山打石頭,自建一個營住的營房,要求當年建當年住,今后就長期在這里搞戰備訓練。
這個地方的環境和生活條件同遼南相比有天壤之別。這個地方十年九旱,山上不長樹、不長草。但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走到哪里都是家,一句話,要準備吃苦。建營房期間,部隊都住在當地老百姓家里。從1974年的1月5日開始,在團營建工作組統一指揮下,我們以連為施工單位,從地方請來幾位瓦、木工師傅作技術指導,上山打石頭建營房。經過10個月的艱苦奮戰,營房建好了。
新建的營房各方面條件都不錯,就是冬季取暖有點問題。因為每個班住一間房,每兩個班對面住合用一個火墻,燒一個爐眼取暖。營房建在山坡上,冬天經常刮大風,而每年每個爐眼只有一噸取暖煤,滿足不了正常取暖的需要,夜里常常是睡著了又被凍醒。有的戰士怕冷,就戴著帽子、穿著襪子睡覺。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度過了兩個寒冬。
1976年12月下旬的一天,天氣特別寒冷。我正在按營里制訂的冬訓計劃組織連隊干部戰士進行手榴彈投擲訓練,突然發現從營房南邊山腳下向營區開來一輛黑色轎車。轎車進至我們訓練場100米左右時停下,從車上下來三位軍人,向我們訓練的方向走來,其中兩位年齡大的,一位年輕的。因為沒有軍銜,我們既不知道這是從哪里來的首長,也不知道是多大的首長。
此時,其他連隊都在營房后面的操場上進行隊列訓練,就我們連在營區最前面的訓練場上進行手榴彈投擲訓練。我由排長直接提升為連長僅僅幾個月,又是一個當兵還不到四年的新兵,這種場面從來沒有見到過,感到很緊張。但我心里明白,一般師、團首長來,都是乘坐北京吉普,這輛黑色轎車肯定是師以上首長坐的,再說兩位年齡大的看樣子有50多歲,肯定是大首長。
說是遲,那時快,眼看這三位首長距離我連訓練場越來越近,我立即對全連下達停止訓練集合的口令。全連集合后,我向首長走來的方向跑去,在距離首長五至七步遠向首長報告:“首長同志,炮兵第六五五團二營四連(1975年我連由原六五四團一營一連改成六五五團二營四連)正在組織手榴彈投擲訓練,請指示,連長王茂華。”我清楚地記得,在我向首長敬禮報告之后,首長在還禮的同時說:“天氣寒冷,讓戰士們進室內暖和暖和,不要把戰士凍傷了。”我向連隊下達解散口令后,領著首長向營區走去。此時,這三位首長中那位年輕的首長對走在前面的兩位首長分別給我介紹說,這是軍區傅奎清副政委和楊迪參謀長,兩位首長來看看連隊干部戰士。我激動得不知道說什么才好,一個勁地說:“謝謝首長對我們的關心!謝謝首長!”
我對跟在后面的值班排長說:“趕緊向營首長報告,軍區首長來了。”傅奎清將軍說:“不要驚動他們,我們隨便看看。”他邊說邊和楊參謀長向營區前面的第一排平房走去。那是我們連一排和二排的戰士宿舍。傅將軍走進宿舍之后,邊看邊問我火墻好不好燒,漏不漏煙,夜間溫度能達到多少度,戰士睡覺冷不冷,一個爐眼一冬給多少取暖煤,夠不夠燒等問題。我向首長報告說,每年入冬取暖之前,營里都統一對生火員進行培訓,保證每個班都有會燒爐子的人。因為營房剛建第三年,火墻還屬于新墻,比較好燒;我們除班排每天各自檢查火墻是否漏煙外,連隊值班員每天都要對火墻是否漏煙進行檢查,一旦發現漏煙,由專門人員進行處理;戰士宿舍夜間溫度一般8至10度,很少達到12度以上;每個爐眼一冬僅有一噸取暖煤,我們雖然采取種種辦法節約,但還是不夠燒。
正在這時,一個剛從湖北黃石入伍的新戰士李倫從外面走進來。楊迪參謀長問:“小伙子,夜間睡覺冷不冷?”小李說:“有時火墻燒熱了,睡覺就暖和一點,如果火墻燒不熱,睡覺就冷,只好戴著帽子穿著祙子睡覺。”這小伙子,幾句話就把我們連取暖問題的實情都說岀來了。首長看了我連炮一班和炮二班之后,又看了炮四班和炮五班。傅將軍從二排宿舍走廊向外走的時候,對楊迪參謀長說:“連隊干部戰士很辛苦,要搞好取暖,不能讓他們受凍。”然后,三位首長就上了汽車。當營長車世昌、教導員裴克頂趕到我連時,傅將軍他們乘坐的車子已行駛至山腳下了。
就在傅奎清將軍來我連后的第三天,營長車世昌召集我們各連連長和營部管理員開會,會議內容是全營統一組織去北票拉取暖煤。我們幾個參加會議的同志都感到很奇怪,當年的冬季取暖煤早就拉回來了,有的已快燒完了,還有什么取暖煤,哪有這樣的好事?營長笑著說,他剛接到團首長從遼南打來的電話,說是我們營因為用燒火墻取暖,在原有冬季取暖煤的基礎上,每個爐眼再增加一噸取暖煤。后來得知,傅奎清副政委和楊迪參謀長調查了解到我們冬季取暖存在的實際問題后,及時打電話與師、團溝通,才使我們全營的取暖問題得到大大改善。從那年起,后來每年冬季的取暖煤,全營每個爐眼都是兩噸。我在這個營房先后住了10年,親身感受到傅將軍給我們帶來的溫暖。
傅將軍是一位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老黨員,又是一位新四軍的老戰士,傅將軍關心愛護基層干部戰士的故事使我們感受到,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環境條件下,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新四軍的鐵軍精神在傅將軍身上不僅處處體現,而且得到發揚光大。
傅將軍來我連的亊至今已整整過去36年了,但這件事一直留在我的腦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