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憶江陰要塞起義(上)
憶江陰要塞起義(上)
作者:王剛 責任編輯:黨亞惠 來源:《鐵軍》 日期:2015-12-04 瀏覽次數:8336
長期準備鑄利劍
江陰要塞地處險要,江面僅寬1500米,人稱“鎖航要塞”,既是由海入江的咽喉,又是南北交通的要道,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1946年夏,中共華中五地委組織部長唐君照收到在國民黨軍中任職的胞弟唐秉琳、唐秉煜的信,信中說他倆要求投奔解放區。君照將此情況向地委書記曹荻秋匯報,曹當機立斷:“要他們不要過來,可以利用這個關系,進行對要塞守軍的策反工作。”
湯恩伯說:“江陰要塞是鐵打的防線”。蔣介石說:“江陰要塞是京滬杭戰略屏障”。1949年,在解放軍渡江前,要塞擁有配備100mm口徑加農炮和榴彈炮各12門的炮兵總臺,配備57mm口徑戰防炮37門,37mm口徑機關炮16門,25mm口徑機關炮2門的游動炮團。守備縱隊(步兵團)、工兵營,加上要塞直屬部隊共7000余官兵。兵力武器配置可稱內三層、外三層。內三層指:山頂有大炮,可打江北各港口和江面;山腰有戰防炮,專打江面目標;山下有機關炮,專打登陸船只。外三層指:天上有空軍,江面有海軍,東、西、南有陸軍。真是“銅墻鐵壁”。
如此堅固的防御陣地,靠木帆船登陸強攻,難度很大,且不知要付出多少傷亡。可是,渡江當晚,要塞78門大小炮都成了啞巴,渡江部隊“兵不血刃”。這一切,皆因要塞官兵陣前起義。要塞官兵起義成功非一日之功,全過程準備充分,歷經風險。
建立聯系,發展黨員。1947年春,蘇北五地委派上崗區副區長唐堅華(唐秉琳堂侄)到上海,通過其父唐碧澄(地方民主人士)與正在上海養病的唐秉琳見面,傳達上級指示:要他們“先穩腳跟、相機發展”。當時唐秉琳已是江陰要塞上校參謀長,他回江陰后即向其五弟唐秉煜(南京國防部三廳上尉參謀)、吳廣文(唐秉琳的姨表兄,國防部一廳上校參謀)作了傳達,并得到他們的積極支持。
唐堅華被任命為和江陰要塞單線聯系的聯絡員,他的頂頭上司是蘇北五地委偵察科長江華。從此,對江陰要塞守軍的策反工作即在黨的領導下有序而穩健地展開。
唐堅華按領導指示,全家以“逃亡地主”的身份在江陰城內安家落戶,并與妻子仇英來往于大江南北,傳達上級指示,取回重要情報。1947年11月,唐堅華介紹唐秉琳、唐秉煜、吳廣文三人加入中國共產黨(特別黨員)。從此,要塞有了地下黨組織,策反工作取得重要進展。
狠抓實權,架空司令。1948年上半年,要塞司令孔慶桂因貪污辭職,競爭新司令者不少,戴戎光是其中之一。戴與唐是鹽城老鄉,兩家有世誼。如果戴當上要塞司令,有利于策反工作的進行。經多方努力,戴任司令一事終于成功。這時,上級傳來指示:“要乘要塞部隊擴編的機會抓實力,物色可以團結的人。”唐秉琳即到南京把吳廣文、王德容(國防部軍械處上校副處長,1949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動員到要塞任職。
淮海戰役后,唐秉琳已是炮兵總臺臺長,王德容是游動炮團團長,吳廣文是守備縱隊縱隊長,要塞實權已掌握在地下黨手中。后又根據上級“要抓中下層軍官”的指示,他們分別爭取了唐秉琳的妻兄、炮兵總臺勤務隊副隊長李容有、三中臺長吳鐘琪、一大臺長孟懷高、三中臺長毛介平、二中臺長丁佩基、守備縱隊一大隊副大隊長曹炳三、游動炮團一營營長楊明光、炮兵總臺衛士排排長曹正海、工兵營副營長龍潛等中下層軍官的支持。
堅華被捕,情況驚險。身處龍潭虎穴,來往于大江南北的聯絡員唐堅華,多次遇到險情。1948年6月,唐堅華夫婦從蘇北載一船棉花(實為黨的活動經費)作掩護,趕赴江陰。途徑泰州時,他們被國民黨特務逮捕,理由是“棉花從匪區來,你們必然是共黨”,后又被轉送鎮江,關押在“江照庵”牢房受盡折磨。被關押四個多月后,仇英將近臨產,為了不被敵人找到任何線索,他們決定在獄中分娩。牢房沒有接生婆,仇英因流血過多差點送命。更感人的是:他們托出獄難友交給了組織一封信:“請組織放心,我們決心犧牲自己,堅守黨的秘密。”并咬破手指,按上血印。1948年底,經多方共同努力,唐堅華夫婦終獲保釋出獄。
在唐堅華出獄前一個月——1948年12月,上級派吳銘接替唐堅華的工作,策反工作得以繼續進行。
調兵遣將,臥底要塞。1949年3月,渡江戰役正在緊密布局,三野粟裕副司令員點將,命令在濟南戰役中策反吳化文起義立大功的華東局社會部情報科長王征明連夜南下,華東工委陳丕顯、管文蔚對其面授機宜:“打入江陰要塞,確保要塞在渡江時起義成功。”臨近渡江時,上級把策反工作移交給十兵團,因為江陰是十兵團的渡江突破口。兵團司令員葉飛、政委韋國清立即召見王征明,明確指示:“你過江去,指揮起義。起義的基本任務是保持60里防線,控制三個港口,見到我軍不打槍不打炮,讓開正面迎接大軍登陸,完成這個任務,就是渡江戰役第一功。”
王征明肩負重任,首先聽取聯絡員吳銘介紹要塞情況,其中有一件事極為重要:要塞地下黨懇求,渡江前派解放軍干部打入要塞,幫助他們在關鍵時刻指揮、掌控部隊,以確保起義成功。經兵團首長批準,由二十九軍精選四位團營級干部執行該任務,我是其中之一,在八十五師二五三團二營任副教導員。其余三人是八十七師二五八團團長李干,八十六師二五七團三營教導員徐以遜,八十五師二五五團三營副教導員陸德榮。我們四人在靖江江邊集中,由王征明領導、訓練并組織偷渡。3月下旬,通過新建成的秘密交通線過江后,吳銘將我們四人帶到江陰城設在要塞通信連電臺后面的唐仲衡家——要塞地下黨的聯絡站。經與唐秉琳等詳細研究決定,李干到炮兵總臺當唐秉琳的衛士(原衛士在上海招兵),以便兩人隨時商量工作。我到總臺勤務隊衛士排一班當機槍彈藥手,控制一挺機槍,以應急需。陸德榮到游動炮團當團長王德容的副官。徐以遜任王德容的衛士。因守備縱隊長吳廣文被要塞司令戴戎光誣陷私放船只去江北,躲在無錫以避搜捕,所以守備縱隊里沒有配解放軍干部。后來,接任縱隊長的李云葵被唐秉琳等爭取過來。如此一來,要塞兩個炮團的團長身邊各有兩位解放軍干部配合行動,一支利劍直插敵人心臟。
一切準備工作堪稱周密細致,富有成效,只等渡江戰役打響。
決戰決勝建奇功
王征明把我們四人送走后,遵照兵團首長的指示,暫不過江,專門負責要塞與兵團之間的聯系。4月18日,王征明奉命從江北出發,于19日抵達要塞,隨即召開有關人員會議,首先講了當前形勢,接著宣布渡江戰役即將開始,時間最遲為21日,當晚的識別記號是左臂束一條白毛巾,口令為“上海部隊”。會上還討論了分工:唐秉琳是要塞起義的總領導,與李干在黃山負責總炮臺;王剛、李容有負責控制對內對外通信,及時切斷電話線;陸德榮、徐以遜負責接應解放軍渡江先頭部隊;李云葵負責掌控守備縱隊;唐秉煜、吳銘機動,負責內部聯系;王征明是兵團首長的代表,在現場指揮,并和王德容負責掌控游動炮團。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情況突變,緊急措置。就在王征明抵達要塞的那天——4月19日,駐防長山的要塞游動炮團突接緊急命令:立即將防地移交給二十一軍接防,游動炮團換防駐肖山,并在當天執行完畢。十兵團的渡江突破口就是長山,部隊第二天就要渡江了,這一突變,猶如晴天霹靂,關鍵是王征明等人沒有電臺,長江封鎖嚴實,無法立即將情況通知江北指揮部。20日深夜,王征明把王德容、陸德榮叫醒,共商計謀。最后王德容提議:江北八圩港敵人每天有船到江陰城買菜,我們可以重金收買船上軍官,隨船混過江去。陸德榮聽了立即表示:“這任務由我執行。”王德容第一次看到共產黨人有如此英雄氣概,非常激動,忙說:“你還有什么要交待?”陸說:“我母親在上海,希望組織照顧。”王德容說:“你把地址寫好,一切由我負責。”
陸德榮21日上午到達江陰城北黃田港,機智靈巧地出大錢買通了一位買菜船上的軍官,正準備渡江,突然看到吳銘給他使了一個眼色,知情況有變,即借故離開,隨吳回肖山。原來,王征明與吳銘商討后改變了原計劃,令陸德榮晚上到長山中段原地下交通船登陸處,接渡江先頭部隊。后來的事實證明,這是處理這次突發事件的最佳方案。
要塞大炮,巧轟敵陣。4月20日,國民黨拒絕在和談協議上簽字,國共和談破裂。當夜,中集團軍開始渡江。東、西兩集團軍于21日晚發起渡江。當晚9點,要塞司令部通知唐秉琳“部隊全部進入戰備狀態”。其實唐秉琳、李干帶著衛士排,已在一小時前登上黃山,進入總臺指揮所。深夜,駐江北八圩港橋頭堡二十一軍一四五師參謀長,用報話機向唐秉琳呼叫:“我正面遭共軍猛烈炮火攻擊,請求黃山炮臺火力支援。”這是包圍一四五師的解放軍警備八旅打的佯攻炮彈。唐答:“夜間打炮難免散彈,出了誤差怎么辦?”對方堅持要打炮,并稱“你們有支援我們的任務”。唐放下電話,轉身與李干商量后決定“打”。唐秉琳命令:“黃山炮臺全部火炮按三個編號標定點各減400公尺齊射。”這樣一來,炮彈都落在國軍陣地上,把他們打得鬼哭狼嚎,一四五師師長在電話里大罵:“炮彈都落到我們指揮所啦!”唐的回答還是那句話:“夜間打炮,會有散彈,誤傷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