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吹響生態立市的號角——訪宜興市委書記王中蘇
吹響生態立市的號角——訪宜興市委書記王中蘇
作者:黨亞惠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5-11-16 瀏覽次數:8328
江蘇省宜興市地處蘇浙皖三省交界、滬寧杭幾何中心,總面積2038平方公里,人口107萬。宜興是聞名中外的中國陶都,境內“三山兩水五分田”,風景秀美,是山水相依的生態宜居城市。
中國新四軍研究會通報表彰的縣委好書記王中蘇
江蘇省宜興市地處蘇浙皖三省交界、滬寧杭幾何中心,總面積2038平方公里,人口107萬。宜興是聞名中外的中國陶都,境內“三山兩水五分田”,風景秀美,是山水相依的生態宜居城市。
近年來,宜興緊緊圍繞“建設全國科學發展示范城市、勇當江蘇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先行軍”的奮斗目標,統籌推進產業、城市、生態、文化“四位一體”建設,走出了一條具有宜興特色的轉型發展之路。
這一切顯著成績的背后,離不開現任市委書記王中蘇的功勞。2006年3月,王中蘇擔任宜興市市長,2011年12月至今擔任宜興市委書記。正是他這8年多來恪盡職守,帶領廣大干部群眾埋頭苦干,使得宜興經濟民生迅速發展。2013年11月21日,王中蘇被中國新四軍研究會評為“弘揚鐵軍精神,改變老區面貌的縣委好書記”。
2014年5月6日,記者如約到達宜興市政府辦公大樓,采訪王中蘇。簡短采訪后,記者在外宣辦工作人員和宜興市新四軍研究會孫志明的帶領下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鄉鎮調研采訪。
重點支持太華發展紅色旅游
近年來,宜興太華鎮立足生態優勢、發展紅色旅游是王中蘇弘揚紅色文化的一大重要舉措。
太華鎮,地處宜興市西南部,屬宜南低山丘陵區。境內群山環繞,逶迤蒼茫;竹木蔥郁,物產富饒;云湖、龍珠等大中型水庫如明鏡鑲嵌在蒼山竹海中,山水相映成趣,生態環境宜人,風景如詩如畫。
革命戰爭時期,這秀美的青山綠水間,曾是新四軍蘇浙軍區一縱隊駐地以及蘇南行署駐地。太華——這個原本寧靜而美麗的蘇浙皖邊山區,涌動著澎湃的革命浪潮,涌現了許多軍愛民、民擁軍的故事。老百姓寧可自己吃觀音土,也要把糧食供給新四軍。
2012年6月,王中蘇到太華基層蹲點調研,慰問在這里犧牲的新四軍烈士的親屬,他動情地說:“太華是新四軍戰斗過的地方,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我們不能忘記革命前輩,一定要把當年新四軍活動的眾多革命文物以及粟裕、江渭清、王必成等先輩戰斗生活過的革命遺跡保護好,將鐵軍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span>
隨后,他多次到太華調研,號召大家充分發揮太華的紅色資源優勢,把太華打造成一個規?;膼蹏髁x教育基地。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他不僅牽頭各相關部門深入調研,還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給予保障,實施了“三個一”工程,即編一本書《新四軍在宜興·太華卷》,填補了新四軍在蘇浙皖邊區活動的史料空白,本書已基本成稿,不日將出版發行;拍一部劇,以太華本地真實革命故事為藍本,創作了錫劇《親娘》,并將拍攝成電影;建一個館,在全面征集新四軍在太華的實物和史料的基礎上,建設太華山新四軍紀念館,原貌再現蘇浙皖毗鄰地區革命歷程,目前正在籌集和收集資料階段,選址和設計工作已經完成。
經過兩年多的時間,太華鎮紅色文化的研究和保護工作進展迅速,還專門成立了地跨鎮一級的太華鎮新四軍研究會。一座集旅游度假、農業觀光、革命教育為一體的紅色小鎮正悄然崛起。
2012年6月,王中蘇(左一)慰問太華鎮新四軍烈士親屬
環境立市生態立市
盛春時節的宜興,繁花似錦,綠樹成蔭。風景秀麗的綠化環境,干凈整齊的街道,氣勢恢弘的新城高層建筑群,沁人心脾的景區風光……每一處景致無不彰顯著宜興這座城市的生態魅力。
近年來,宜興市委、市政府把生態宜居確立為轉型發展、科學發展的核心價值追求,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導向,實現了從環境換取增長——環境優化增長——發展提升環境的戰略轉型,走出了一條生態覺醒、生態趕超、生態領先的科學發展道路。
宜興也曾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二者關系的考量中一度迷失,家家點火、村村冒煙,開山采石、滿目瘡痍,付出了沉重的生態代價。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號角的吹響,宜興上下很快覺醒,圍繞“建設富裕、和諧、秀美新宜興”的發展目標,對生態環境實施了從山體到水體、從城市到農村、從地上到地下等一系列系統性修復保護,在重整山河中再現了生態宜興的綠色秀美。
2007年太湖水質危機爆發,王中蘇審時度勢,時任宜興市長的他決定把落后產能作為宜興產業轉型升級的重中之重,持續開展了以礦山、建材、化工等為重點的“劣質產業綜合整治三年行動計劃”,累計關?;て髽I500多家、琉璃瓦企業400多家,礦山軋石企業基本退出,從源頭上杜絕了一切污染行為。目前,宜興水環境質量指數全面達標,飲用水源、11個小康斷面、42個水域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均為100%,連續六年實現太湖安全度夏。
近些年,宜興著眼于以強大的基礎設施支撐環境保護,在環境基礎設施上不惜代價,先后投入近20億元用于飲用水源地保護和供水管網建設,全市107萬居民喝上了穩定優質的I類水;累計建成污水處理廠11座、污水管網1300多公里,建成覆蓋城鄉、直達用戶的天然氣管網體系。2007年以來,宜興累計投入資金70多億元用于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占同期地方財政收入的40%。王中蘇堅定地說:“雖然污水處理管網建設是一項‘看不見’的工程,但我們始終堅信這種投入遠比修一條馬路、建一座新城更有意義和價值。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人民群眾的福祉所在。”
目前,宜興正全力打造“美麗中國示范區”。生態文化潤物無聲,但卻是宜興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武器。多年的生態建設實踐,不僅改變了宜興的生態環境面貌,也改變了宜興人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
因地制宜打造美麗鄉村
在宜興通往太華鎮的路上,經過很多山,大多數山被竹林和雜樹蒙上好看的綠色。偶爾一兩座山上,依然有觸目驚心的灰白色“疤痕”。這是當地人口中的“宕口”。上個世紀80年代,多山而少耕地的宜興,曾興起過一段“開山潮”,山體被炸開,上好的建筑石材被取出、切割、雕琢。
如今,被群山環抱的太華鎮,猶如大山里一顆璀璨的明珠,開闊明亮的太華大道蜿蜒繞鎮;楊店澗清澈見底,緩緩流入云湖;村鎮環境整潔,房屋整齊排列,屋前有田園,屋后有花園,周圍一望無際的毛竹倚山抱石,千姿百態,茂密的竹葉遮天蔽日,嬌翠欲滴,鳥鳴聲、風聲、溪水聲、竹濤聲使人陶醉,宛如世外桃源。
一條條泥土小路變成了寬闊的水泥路,一個個臭水塘被改造成清澈的池塘,一片片廢棄荒地上建起了文娛活動廣場……“生態環境就是我們最大的財富!”一位村民自豪地說:“這里水好空氣好,城里人來了都不愿意走?!?/span>
城鄉統籌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表現,而宜興則把城鄉統籌的重心放在了生態建設、人居環境的一體化上。王中蘇說:“宜興在城鄉建設的過程中,之所以對鄉村高度關注、大力投入,主要是基于兩點考慮:一方面,我們認為,宜興的優勢在農村,那里山水秀美、空氣清新、形態豐富,有丘陵山區、平原圩區、沿湖瀆區,各具特色、別有韻味,是宜興建設‘美麗中國示范區’的潛力所在、底氣所在。另一方面,宜興市域面積的四分之三是農村,只有面積廣闊的農村真正綠起來、靚起來、美起來,全市總體的環境面貌才能有根本性的改善,也才能使廣大農民群眾真正享受到與城市一樣的舒適環境。”
近年來,宜興對全市14個鄉鎮、3300多個自然村科學定位,啟動了陶都“美麗鄉村”建設三年行動,成功建立起統籌城鄉發展的“宜興模式”。累計完成3200多個村莊的整治任務,完成率達到96.4%,高水平建成省三星級康居鄉村155個,真正實現了“蘇南最好的生態在宜興,宜興最好的生態在農村”。
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宜興各地還將特色產業發展有機融入,積極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通過推進農業適度規?;洜I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等,提高農民生活水平。通過挖掘當地文化內涵,打造特色鄉村旅游品牌,美麗的環境資源優勢變為帶動農民的增收優勢。毗鄰竹海景區的竹海村創辦100多家“農家樂”飯店,形成了吃住、休閑娛樂、農產品銷售等一條生態旅游產業鏈,全體村民參與其中,很多農戶年收入超過10萬元,成了遠近聞名的農家樂專業村。
提升農村魅力,放大鄉村特色,保留鄉村味道,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靈魂。王中蘇說:“在建設過程中,我們尤其強調‘因地制宜,彰顯特色’,適宜怎么做就怎么做,絕不強求一律。根據各個村子不同的地貌特征、歷史積淀和發展現狀,把鄉村規劃成山村風貌型、田園風光型、水鄉風情型、文化保護型、工業帶動型、旅游休閑型等6種形態,打造出了各具特色的村容村貌?!?/span>
宜興美麗鄉村
推進文化與產業結合
大覺寺的暮鼓晨鐘在山谷中回蕩,碧波蕩漾的云湖風景如畫。正是在這里,宜興舉辦了以“傳播素食文化,倡導綠色生活”為主題的2014中國宜興國際素食文化博覽會,來自兩岸的400多家參展廠商和來自世界各地的素食文化愛好者集聚大覺寺,體驗了素食盛宴,在品味素食“清、美、素、凈”的同時,也領略了宜興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
王中蘇說:“宜興的地域文化經過多年的錘煉,形成了獨特的多條文脈,宜興的文化特征是我們宜興人共同擁有的物質家園和精神家園,是我們最為可貴的財富。在我們感到自豪的同時,對政府來講更多的是壓力和責任。這個壓力和責任體現在我們怎樣把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好、弘揚好、發展好?!?/span>
文化是一種靈氣,融入哪里,哪里就熠熠生輝。文化的浸潤讓景區變得厚重,同時也讓景區對文化的渴望愈發強烈。宜興依托陶文化、竹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大打產業牌,積極發展陶瓷文化產業、竹產業等特色產業,用文化“沃土”培植產業大樹,充分釋放文化要素的“源頭活水”作用,將文化與產業有機結合,借助文化發展繁榮產業經濟,利用產業鼎盛反哺文化生態。
以茶文化和禪文化為主題的云湖景區、以綠色生態為主題的農家樂、以追尋足跡為主題的名人故居、以傳承革命精神為主題的紅色旅游……所有新規劃、新建設的旅游景點,都在挖掘不同的文化資源,都在圍繞自己的優勢講故事。宜興走出了一條具有自己特色的轉型發展之路,這就是宜興人的智慧。
宜興云湖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