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洪澤湖畔 生態仁和
洪澤湖畔 生態仁和
作者:黨亞惠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 日期:2015-11-17 瀏覽次數:8324
仁和鎮地處洪澤縣東南部,西依洪澤湖,東挽白馬湖,與寶應縣隔湖相望,南依古漕運河道——草澤河,與金湖縣毗鄰,素有“一肩挑兩湖”、“魚米之鄉”的美譽。這里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洪澤湖大閘蟹、小龍蝦、銀魚遠近聞名。2013年,仁和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5萬元,全面小康建設通過省級驗收認定,實現從“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的歷史跨越。
三四月間,時值油菜花盛開,記者在洪澤縣新四軍研究會趙先明的帶領下,前往仁和鎮采訪。和煦的春風,寬闊的馬路,一片片整齊劃一的綠化帶,錯落有致的住宅小區,熱情洋溢的笑臉——剛踏上仁和鎮這片土地,記者就被眼前的一切深深吸引,感受著這座湖濱小鎮的濃濃春意。
左家樓——江淮大學校部舊址
記者一行首先到達位于仁和鎮老街的“左家樓”,抗戰時期這里是新四軍江淮大學校部所在地。這座磚木結構的兩層小樓,原是左如祥家的“福祥昌”號商鋪,建筑面積約400平方米。
抗日戰爭爆發后,左家生意難以為繼,舉家遷往南京。1940年,新四軍開辟淮寶抗日根據地后,左如祥將商鋪樓移交給淮寶縣抗日民主政府。1941年6月,彭雪楓率領新四軍四師由津浦路西轉移到洪澤湖地區休整,于7月19日在左家樓召開了軍政委員會擴大會議,即“仁和集會議”,使部隊加強了團結,增強了戰斗力,在新四軍四師史上是一次轉折性會議。
1942年,新四軍軍部和江蘇省委為了將上海、蘇州等地遭受日軍迫害的進步青年學生轉移到根據地繼續學習,聯合創辦了“江淮大學”,校址設在仁和集,左家樓作為“江淮大學”校部,黨政軍領導人劉少奇、陳毅、張云逸、羅炳輝、彭雪楓、張愛萍、劉瑞龍等曾在這里作過報告。
1994年,左家樓被洪澤縣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淮安市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9月,為紀念彭雪楓將軍誕辰一百周年,淮安市文化局和洪澤縣人民政府撥專款對左家樓進行修繕。走進小樓,手指輕觸磚瓦,依然殘留著歲月的痕跡。撫今追昔,感慨萬千,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并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流逝。
近年來,仁和鎮充分利用左家樓獨有的紅色資源,將廉政文化與新四軍革命精神融合嫁接,發揮革命遺址在道德教育方面的積極作用,積極開展紅色廉政文化活動。一是精心布置“彭雪楓與黨風廉政建設”專題展覽,以有關文物、圖片、史料等為素材,立體展示彭雪楓一生勤政廉政、嚴于律己的高尚情操和光輝形象;二是舉辦“學習偉人周恩來,踐行‘五德’作表率”書畫展,并在左家樓新增周恩來圖像、事跡圖片、文字介紹等;三是精心布置左家樓小院,將小院打造成黨員領導干部重溫入黨誓詞的教育基地,先后有縣內外多家單位到此重溫入黨誓詞。
近期,為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仁和鎮還在此開展了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左家樓——這個曾經培養出無數黨政軍人才的地方,如今依然用它的獨特方式發揮著紅色教育的搖籃作用。
位于仁和鎮老街的左家樓
新型能源產業——光伏發電
離開左家樓,記者尚未從紅色熏陶中回過神來,旋即置身一大片農田。抬頭遠望,大片深藍色的光伏電板,整齊劃一地排列著,掩映在金燦燦的油菜花中,在藍天白云的照映下,壯觀明亮。這是由世界500強企業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在仁和鎮投資的光伏發電項目,建設總規模120兆瓦,項目總投資20億元。
光伏發電作為一種綠色可再生能源,利用太陽能發電,可節約大量用水,無廢水、廢渣、廢氣排放,相比水力、火力發電,環境污染小,能源利用率高。
仁和鎮的光伏發電項目分三期建設。一期20兆瓦已于2011年底并網發電,將農牧業和光能發電結合起來,在地面灘涂太陽能電池板下養殖鵝、鴨、羊等優良農畜品種,部分空地種植白菊、觀光樹苗、葡萄等農作物;二期20兆瓦已于2013年5月開工建設,9月底并網發電;三期80兆瓦計劃2014年6月開工建設,2015年底全部建成。二期、三期工程的目標是在河網密集地區架設光伏組件,水面下進行魚、蝦、蟹的養殖。農光互補、漁光互補和周圍的農田耕地交相輝映,呈現出一幅生機勃勃的多彩畫卷。
仁和鎮宣傳委員王素萍自豪地說:“這是我鎮招商引資的重點項目,國家重點扶持的新型能源產業,該項目的實施,大大增加了我鎮的經濟效益,提高了土地高效利用率,增加了周邊農民工的就業崗位,促進了當地經濟和諧、環保、健康發展。”
光伏發電
白馬湖畔的生態農業
白馬湖畔的生態農業是仁和鎮的又一大亮點。
白馬湖位于高郵湖之北,洪澤湖之南,面積108平方千米,因形態酷似一匹桀驁的白馬而得名。它是由曲曲折折、大大小小的許多湖泊組合而成。
白馬湖多年來受過度圈圩(圍)養殖、種植等人為活動的影響,湖區面積銳減,防洪滯澇調蓄庫容明顯減小,水體自凈能力下降。加上區域工業、種植業和漁業養殖等污染不斷加劇,湖泊區原生物種和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
從2006年起,江蘇省水利廳和淮安市政府開始組織白馬湖保護和整治工程規劃。2010年,淮安市委、市政府明確將白馬湖作為淮安市區第二飲用水源地,白馬湖退漁還湖工程正式實施。目前,淮安境內白馬湖開發與保護工程已進入收官階段。
站在湖邊,極目遠眺,碧波蕩漾。臨岸還殘留著一些漁業養殖的圍網和土圩的痕跡,大部分已經拔除。依稀聽到捕魚船的馬達聲,多數船只停靠在靜謐的避風港內;零星幾只漁家船停靠在岸邊,點綴著寧靜的湖水;偶有人劃著小木船在茂盛的水草間時隱時現;遠處水鳥撲棱著羽翅,輕輕劃過水面,享受著這份無人打擾的安寧。
王素萍介紹,白馬湖綜合整治工程實施以來,已先后完成了環湖生態廊道、退漁還湖、退圩還湖、洪澤尾水處理等工程,最終將使白馬湖的水面由42平方千米擴大到87平方千米,整個工程投資約14個億。
在此基礎上,仁和鎮還大力推進白馬湖高效農業產業帶規劃建設,包括打造沿環湖大道千畝連片的芡實、荷塘種植區,沿淮金公路萬畝優質稻麥種植區,沿雙仁路千畝大棚蔬菜種植區,以仁和蛋鴨場為龍頭的蛋鴨、白鵝養殖區和韋集、淮徐肉雞養殖區,進而改變了白馬湖周邊地區以往單一依賴漁業生產的經濟現狀,逐步形成生態旅游、健康養殖、綠色高效農業等多元經濟共同發展的新局面。
退漁還湖一定程度上損害了部分漁民的利益,減少了他們的收入。為了補償部分漁民的損失,該鎮全面落實“水面換城保”政策,拆除圍網140戶5700畝,簽訂勞保協議623人,已享受養老保險102人,發放生活補助222萬元,解除上岸漁民的后顧之憂。
堅持以民為本,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工作方向,這就是仁和鎮變化大、發展快的秘訣。如今,仁和鎮工業升級轉型,生態農業蓬勃發展,進而加大民生投入,開展村莊環境綜合整治。
一個宜業宜居的“生態仁和”,正活靈活現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白馬湖自然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