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改革開放三十年 濃墨重彩昆山篇
改革開放三十年 濃墨重彩昆山篇
作者:徐永華 許惠明 吳俊元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5-11-02 瀏覽次數:8332
江蘇省昆山市,地處長江三角洲太湖平原,位于上海與蘇州之間,在中國版圖上僅占萬分之一的面積。1989年9月28日撤縣設市。自秦置婁縣以來,沿革至今已有2200多年。
江蘇省昆山市,地處長江三角洲太湖平原,位于上海與蘇州之間,在中國版圖上僅占萬分之一的面積。據《昆山志》記載:昆山,古名婁邑。春秋戰國時期先屬吳,后屬越,繼又歸楚。南梁始有現名。因吳王壽夢曾在城西卜山豢鹿狩獵,故又名鹿城。1989年9月28日撤縣設市。自秦置婁縣以來,沿革至今已有2200多年。
多少年來,祖祖輩輩的昆山人,面向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艱辛地經營著自己的家園。改革開放前,昆山依然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人均耕地面積1.6畝,農業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89.6%,國內生產總值僅為2.4億元,在當時蘇州地區的6個縣中排名末位。憑借改革開放的春風,昆山人大膽探索,不斷創新,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頑強拼搏,創造了堪稱神奇的輝煌歷史。
昆山是革命老區。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曾在這里英勇戰斗。新中國成立后,昆山各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是昆山經濟社會發展最快、人民得實惠最多的30年。經過30年的快速發展,昆山市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2.4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1150億元,年均遞增23.7%。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466元增加到171640元,年均遞增22.6%。固定資產投資從0.1億元增加到320億元,年均遞增30.9%;一二三產比重由1978年的51.4∶28.9∶19.7轉變為2007年的1∶66∶33。進出口貿易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進出口總額到2007年已達500億美元,以全國萬分之一的土地,聚集了全國1.7%的外資和1/9的臺資,創造了全國2.4%的進出口總額。財政收入從0.35億元增加到近200億元,年均遞增24.5%。綜合經濟實力在全國縣(市)中名列前茅。
三十年春華秋實,璞玉浴火煥新顏。一幢幢建筑拔地而起使昆山農村走向城市化,50多個國家地區的5039家外資企業展示昆山經濟全球化,五大洲的不同語言與五湖四海的不同鄉音和諧合奏新昆山之歌;城鄉道路縱橫成網,綠樹成行,鳥語花香,人居園中,園在城中。車水馬龍人如潮,流光溢彩不夜天。30年來,昆山兒女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以她創造的我國縣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使昆山這塊毫不起眼的璞玉,成為鑲嵌在長江三角洲平原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1995年5月、1998年10月、2001年6月,江澤民同志先后三次踏上昆山這片土地進行實地考察,先后三次贊嘆:“昆山的發展很快”,“昆山的城市很海派”,“昆山的市民很文明”。
2004年5月,胡錦濤總書記視察昆山后說:“都像昆山,小康社會就實現了。”
大膽改革 不斷創新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一聲春雷,喚醒了神州大地,也喚醒了昆山人民改革求變的巨大熱情。30年來,昆山堅持走改革創新之路,開創了全省乃至全國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個個先例:創造了江蘇省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第一家外商獨資企業、第一例有償出讓土地;全國唯一自費創辦的國家級開發區、全國第一個封關運作的出口加工區。昆山的改革創新,不僅體現在發展理念和發展思路上,而且體現在體制機制、工作舉措上。改革創新使昆山經濟社會發展的列車駛上了快車道。
積極探索農村改革。1998年以后,昆山針對農民單家獨戶經營中的問題,以及農村勞動力向企業轉移的新情況,全面開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實施農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促進農用地有序、合理流轉。2001年,昆山率先在全國組建農村富民合作社,并把以農民專業合作、農村承包土地合作、社區股份合作為重點的農村“三大合作”改革,作為新階段農村改革的重點,累計組建各類合作社261家,農戶直接收益近1億元。目前,昆山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已從過去直接興辦集體企業,轉變為主要發展集體物業,通過發展農村合作組織,還權于民,還利于民,使農民與集體的關系更加緊密。
創新園區功能。昆山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園區的有力支撐。自費創辦開發區以來,昆山市已擁有國家級開發區1個、國家級出口加工區1個和省級開發區3個,全市60%以上的財政收入、80%以上的地區生產總值、90%以上的注冊外資、98%以上的進出口總額都來自園區,走出了一條以園區為載體的產業集聚之路。2007年,昆山又根據外貿轉型升級的需要,在全國首批進行出口加工區拓展保稅物流功能的試點,試點當年就實現試點業務貨值46億美元,占全國7個試點區總值的95%。為加快現代服務業特別是服務外包業發展,花橋“國際大都市的衛星商務城” 己初具規模,超前建設的功能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使之成為首批省級服務外包示范區。
創新行政服務。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昆山市各級黨政部門自覺按照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在轉變職能方面邁出了實質性步伐,從依靠行政推動為主轉變為政策調節為主,從直接投資轉變為招商引資,從直接扶持企業發展轉向建設完善的服務體系。在服務理念上,強調“親商、安商、富商”和“親民、為民、富民”,打造“零障礙、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務品牌。在服務制度上,全面推行首次受理負責制、告知承諾制、限期辦結制、重點審批崗位AB角制等一系列制度,并通過實行問責制和責任追究辦法,在全省率先啟動建設綜合行政電子監察平臺。在服務體系上,率先建立市鎮村三級便民服務網絡,創辦外企沙龍、民企沙龍等服務載體,加強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溝通。在服務方式上,積極創建機關服務品牌,實行契約式服務、個性化服務。在服務績效評估上,昆山市在全省率先出臺了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機關效能評估辦法,初步摸索了一條通過效能評估推進效能建設的新路子。
昆山市在改革過程中,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緊密結合“外向帶動”與“創新驅動”,著力構建科技創新、產業集聚、人才支撐和可持續發展“四大平臺”,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積極探索開放條件下的自主創新之路,推動“昆山制造”向“昆山創造”的轉變。全市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達到1.75%,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34.2%。在科技部、中科院組織的城市創新能力評價中位居全國縣級市第一。
擴大開放 鑄就輝煌
堅持擴大開放是昆山發展的主戰略,從外資利用到外向型經濟,從開放型經濟到經濟國際化,擴大開放是昆山一切發展的前提條件。
堅定不移地實施外向帶動戰略,使昆山形成了四大發展格局:
立足增強發展動力,形成外向型經濟與民營經濟競相發展、融合發展的格局。在擴大對外開放過程中,昆山始終把招商選資、項目建設作為經濟工作的生命線來抓,重點引進基地型、規模型、龍頭型項目,優化利用外資結構,推動外貿轉型升級,民營企業加快向科技型、外向型的發展。到2007年全市新增省高新技術企業34家,外向配套銷售額超300億元,民營經濟在地方一般預算收入中的貢獻額比重達30%。
立足增強發展實力,形成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疊加發展的格局。堅持一手抓先進制造業,一手抓現代服務業,不失時機地打造“昆山服務”“昆山辦公”的新高地、新品牌。在制造業方面,昆山市以基地化發展為核心,著力構建開發區光電、高新區可再生能源、沿滬產業帶新材料三大產業基地,做大做強模具、傳感器、軟件、電路板、機器人等特色產業基地。目前,江蘇(昆山)產業園累計總投資達25億美元。全市稅收超億元企業達7家,銷售超50億元企業10家,其中超百億元企業5家。在服務業方面,集中力量開發建設花橋經濟開發區,努力把花橋經濟開發區建成“國際大都市的衛星商務城”。美國普洛斯、AMB和法國凱捷、英國蓋世理等國際著名服務企業落戶昆山。2007年,服務業在全市GDP中的比重達到33%,比上年提高了2個百分點。
立足提升發展質量,形成產業升級、企業生根、產品創牌整體推進的格局。在產業升級方面,重點提升電子信息、精密機械等主導產業。全市筆記本電腦產量突破3000萬臺,占全球總量的近1/3。加快培育光電、可再生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力爭在3~5年內形成千億元級的光電產業、2~3個百億元級的新興產業和特色產業。在企業生根方面,主要從產業鏈構建、配套能力、人才引進、服務業發展等方面加以整體推進。在產品創牌方面,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企業自創品牌。全市擁有中國名牌產品11個,中國馳名商標6件。
立足提升發展水平,形成現代高效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格局。以現代都市農業為發展方向,加快海峽兩岸(昆山)農業合作試驗區建設,重點形成10萬畝優質糧油、10萬畝特種水產、10萬畝特色果蔬生產基地,使昆山成為彰顯江南魚米之鄉特色、具有較強示范帶動作用的現代高效農業產業基地。
率先小康 夢想成真
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追求的夢想。
在全面小康社會建設中,昆山堅持以“富民優先”為第一導向,把農村作為小康社會建設的重點,把富民作為小康社會建設的關鍵,著力施行“富民優先”八大方略:(一)產業富民,通過全市產業的發展,為群眾增收提供機會。(二)創業富民,建立創業指導服務中心、農民創業擔保中心、農村社區管理服務中心“三個中心”,為群眾創業搭建平臺。特別是創造性地建立農民創業小額貸款擔保機制,2007年以來共為1400多戶發放7700多萬元貸款,促進戶均增收2萬元左右。(三)就業富民,市財政每年出資2000萬元,用于職業技能培訓。2007年,新增5500多人獲得國家級職業資格證書,本地勞動力新增就業1萬多人。(四)物業富民,發展“房東經濟”,通過出租、出售等方式增加收益。(五)投資富民,組建了富民、社區股份、土地股份三大合作組織,各類合作社平均分紅率接近15%,入社農戶比重達到50.2%。(六)保障富民,在農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積極推進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與城鎮保險的接軌;對城鄉居民低保實行統一標準,從低保開始逐步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七)財政轉移支付富民。(八)幫扶經濟薄弱村帶動富民。2007年全市投入2.82億元,建成了一批扶持薄弱村的載體項目。到2008年,全市80%以上的行政村年可支配收入將超過100萬元。
2005年,昆山率先實現江蘇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標準,率先達到了全面小康社會水平,率先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會。2007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21927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12168元;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38.5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71.9平方米。全市城鎮三大保障覆蓋率和農村保險覆蓋率均達到99%。在昆山,不管是老市民還是新市民,都同樣地享受著改革開放和小康社會建設的成果,過上了富裕文明的幸福生活。
全面發展 構建和諧
昆山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保持重大決策和發展主戰略連續性、穩定性的同時,正視自身發展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及時解決發展中存在的不夠全面、不夠協調的問題,初步形成了強市與富民良性互動、經濟與社會協調并進、外資與民資競相發展、城市與農村共同繁榮、環境與發展同步提升的發展局面。
——推進城鄉統籌發展。上個世紀80年代,昆山通過“以工補農、以工建農”,促進農村建設。90年代,以開發區建設推動中心城市發展。進入新世紀,昆山堅持“工業化致富農民、城市化帶動農村、產業化提升農業”的總思路,牢固確立城鄉統籌理念,以城市化引領新農村建設,切實加大城鄉建設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社會事業、勞動就業、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等統籌力度,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傳播,城市生活要素向農村輻射,讓改革開放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在統籌城鄉發展中,充分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以城市規劃為龍頭,把昆山926平方公里市域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規劃,推進城鄉規劃全覆蓋。把整個城市規劃為一個中心城區和六大片區,并從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小城市和特色鎮、新型社區、自然村落整理等五個層面加以推進,對重大基礎設施做到城市和農村一并考慮,統一布局,集中實施了一大批交通、水、電、氣、生態環保工程,使城鄉基礎設施和功能設施不斷完善,形成“六縱六橫二環五高”的市域交通大框架;實現了城鄉居民生活用水的統一供應,并率先成為全區域實行飲用水深度處理的城市;全市行政村實現村村通公交;在全省率先實現戶戶通有線電視,并于2008年上半年完成了數字電視整體轉換。
——協調發展社會事業。教育方面,近三年投入26.6億元,全市所有鎮成為省教育現代化建設先進鎮,首批通過省教育現代化建設先進市評估,先后引進7所高等院校,在校學生近3萬人。醫療衛生方面,近年來全市衛生事業基本建設投入超過10億元,現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58所,其中社區衛生服務站143家,率先成為江蘇省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市。文化體育方面,昆山市相繼建成新體育中心、科技博覽中心、圖書館、美術館等一大批設施,實施社區體育“三個一”工程(一個籃球場/門球場、一個健身活動室、一個健身活動點)和鄉鎮文化“五個一”工程(一個多功能的文體活動中心、一個文化廣場、一個不少于200平方米的圖書館、一個標準化的文體站、一個電影放映隊)。
——切實改善生態環境。面對人口、資源、環境的壓力,昆山自覺將環保優先、節約優先的方針落實到發展的全過程和各個環節,在產業布局時優先考慮環境容量,在項目選擇時優先考慮污染排放指標,基本實現經濟持續增長、單位能耗持續下降、環境生態持續改善。2002年以來,全市GDP年均增長31.2%,單位GDP能耗年均下降5.8%。嚴控嚴禁高能耗、污染項目,近五年先后拒批和勸阻各類建設項目200多個。加大生態建設力度,近兩年全市每年生態建設投入超過20億元,占GDP比重達到2.4%,建成污水處理廠23家,新增綠地面積1500萬平方米左右。
——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昆山市牢牢把握利益關系和諧這一核心,從解決土地征用、民房拆遷、單位改制、工資支付、勞動者權益保障等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入手,正確處理好黨群干群關系、政商關系、勞資關系、新老昆山人關系、發展與穩定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斷把“和諧昆山”建設推向新的境界。通過建立社會治安、社會穩定、社情民意等快速反應機制和公共安全應急機制,及時發現、調處各類苗頭性問題,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通過建立治安防范機制,全面完成社會治安路面電子監控系統,大幅度提高社會安全系數。通過深入開展文明城市創建活動,大力挖掘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融合,不斷豐富城市文化內涵,增添城市魅力。
30年,彈指一揮間。正是這30年,使昆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使昆山人實現了世世代代追求的夢想。
今天,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昆山人又開始了新的追夢,描繪出了新的藍圖:到2010年,昆山人要把自己的家園建設成經濟發達、人民富裕、社會和諧、環境優美、文化繁榮、福利完備、科技發達、集約高效的生態園林式現代工商城市,率先實現基本現代化。
一個更新更美的昆山已經出現在東方地平線上。昆山兒女必將以更加輝煌的業績,載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