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今后農村誰來種田 怎樣種田?——一訪種田大戶朱錦榮
今后農村誰來種田 怎樣種田?——一訪種田大戶朱錦榮
作者:徐守祥 責任編輯:束華靜 來源:《鐵軍》 日期:2015-11-03 瀏覽次數:8324
朱錦榮(右一)在向市老促會領導介紹承包土地的分布范圍
今后農村誰來種田?怎樣種田?眼下,圍繞這一“三農”工作的重大課題,理論界的不少有識之士在積極探索。2013年9月以來,江蘇省啟東市老促會在對種田大戶朱錦榮的調查訪問中,也在積極尋找這方面的答案。
朱錦榮從小在家務農,早年雖然從事過商販,但喝慣了農村的水,聞慣了泥土香,最終還是在農村留了下來。特別是當他看到農村從事種田的人越來越少,尤其是很少看到年輕人的身影,剩下的不是老弱病殘者,就是婦女和小孩,導致農村不少土地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和利用。如有的土地拋荒、半拋荒;有的土地雖然勉強種了,但產量不高,收益甚微……能種的不愿種,會種的不想種,年輕的不會種,年老的不能種,已經成了當前農村的普遍現象。
看到這些,朱錦榮心里很不好受。民以食為天。三百六十行,種田第一行。自己何不把這些土地接管過來,當一個“田老板”呢!于是,他動起了承包周邊農戶土地的念頭。1999年,老朱夫婦壯著膽子承包了20畝土地。當時雖然生產條件差,環境艱苦,經濟拮據,但夫婦倆辛勤勞作,當年還是獲得較好的收入。初嘗甜頭后,他以每年100多畝的速度逐年擴大承包面積,到2013年底已經擴展到2800多畝。這些土地大大小小一共有380多塊,涉及到四個鎮10多個村,1000多戶農民,其中本村的1500多畝,本鎮的有700多畝,其他村鎮600多畝,種植面積之大,涉及農戶之多,分布鎮村之廣,在啟東的傳統農業種植戶中是少有的,在省、南通市也是數一數二的。
這些土地自從集中到朱錦榮手中后,不僅產生了較高的經濟效益,還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特別是那些土地流轉戶從朱錦榮那里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回報,他們不僅從面朝黃土背朝天,“一熟玉米一熟麥”的繁重體力勞動中解放了出來,而且還增加了收入。周云村陳輝是個木匠,家里有7.3畝土地,平時他既干木匠活,又幫助妻子經營土地,兩頭丟不下,結果哪一頭都做不好。去年初,他干脆把土地全部流轉給朱錦榮經營,自己安心做木工活,一年凈掙20多萬元。本村村民黃漢平,承包別人19畝土地,雖然經營得還不錯,但和朱錦榮相比,還是相差一大截。去年他干脆也把這些土地全部轉給了朱錦榮,自己幫助在外地工作的女兒管理網絡,年收入100萬元以上。
朱錦榮身邊的工作人員也非常樂意幫他干活。先說駕駛員吧,有兩名被常年聘請,每人年薪4萬元;農忙時再請三五個臨時工,月薪6000元,都是包吃包住。農閑時,還允許他們外出打工,收入歸自己。看到朱老板這樣大方,駕駛員沒有一個不安心工作的,有的外地駕駛員還攜家帶口一起在老朱那里工作。再說周邊鎮村的近千戶農民,不僅及時拿到了土地轉租費,還讓他們從繁雜沉重的傳統勞作中解放出來,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干脆給老朱打工。一年下來,收入都比過去自己種田強多了。
朱錦榮這一種田大戶的出現,讓啟東市老促會的同志找到了“今后農村誰來種田”這一答案——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擁有諸多像朱錦榮這樣的新型農民。他們也從朱錦榮身上對“今后農村怎樣種田”得到了深刻的啟示。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土地實現規模經營后,朱錦榮不斷加大這方面的投入。2008年,他花7000多元,從農機公司購買了一臺小型拖拉機,當時正值春耕,農村勞動力奇缺,小型拖拉機派上了大用場,省時省力又少花了許多工錢。近幾年來,他先后投入200多萬元,購置中型拖拉機4臺,小型拖拉機9臺,大型聯合收割機4臺,中型噴霧機20多臺。2013年,他又投入100多萬元,購買了3臺烘干機,建造了機庫、曬場、倉儲等設施。現在,他種植的小麥、黃豆及兩熟制玉米,收種除了零星的幾小塊散地外,耕、播、收、曬等,全部實現機械化。為了扶持朱錦榮發展農業機械化,南通、啟東兩級政府先后給予20多萬元扶助資金。
不斷更新知識,堅持科學種田。朱錦榮平時十分注意訂閱和收集各種有關科技種田的報刊雜志,學習各種科學的種田技術,對一些新技術、新藥品、新農具、新良種等,他敢為人先,帶頭使用。近幾年來,他先后學習應用了良種使用、機械化耕作、測土配方施肥、無公害標準栽培、病蟲害統防統治等新技術。他赴上海、走南京,到各個科研院所、農技推廣中心、農產品基地,千方百計尋找購置適合自己種植的良種。“蘇糯18號”玉米、“通豆6號”黃豆、“長英王2號”蠶豆等良種,在他那里都獲得了大豐收。朱錦榮科學種田,也給周邊村鎮的農戶起了示范帶頭作用,莊稼跟著老朱種,栽培管理跟著老朱學,良種跟著老朱買。朱錦榮的實踐也引起了各級農業部門和農業科研機構的重視。近兩年來,農業部門、種子公司經常把良種試種任務放在朱錦榮那里。2012年,省通過啟東農業部門把“蘇玉20號”玉米放在朱錦榮那里試種。去年,他又接受了省“蘇玉30號”玉米的試種任務,都獲得了大豐收。今年,省農業部門、種子公司準備全面推廣這一新品種。
2014年4月9日,省委副書記石泰峰在啟東調研時,專程看望了朱錦榮。當他聽取了朱錦榮的事跡介紹后,連連贊許朱錦榮這一種田大戶不僅為社會和“三農”工作所做的貢獻,更為“今后農村誰來種田、怎樣種田”作出了很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