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新四軍的喉舌《抗敵報》
新四軍的喉舌《抗敵報》
作者:戴菊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 日期:2015-10-23 瀏覽次數:8334
《抗敵報》
我們黨和軍隊的領導歷來非常重視報紙工作,部隊挺進到哪里,就馬不停蹄地抓緊創辦報紙。“武裝頭腦,是進行武裝斗爭的先 決條件”,堅持敵后斗爭,報紙是飄揚在抗日根據地上空的一面旗幟??箲饡r期的敵后根據地,大多是被敵人分割、封鎖的偏僻農村,經濟文化落后,交通很不方便。在這樣的環境中,報紙就是傳遞信息的最先進工具。
軍部創辦《抗敵報》
皖南軍部《抗敵報》(1938年5月-1941年1月)發起人是鄧子恢。1938年4月初新四軍第二支隊張鼎丞、鄧子恢抵達安徽歙縣巖寺,與先期到達的新四軍第一支隊陳毅部匯合,時任新四軍政治部副主任兼民運部長的鄧子恢就提出創辦報紙,作為部隊開展政治工作和對群眾進行政治宣傳的一個陣地。這樣,軍部在太平縣休整時,便開始辦報,并起名《抗敵報》。那時,軍政治部尚不健全,鄧子恢口頭命令由馬寧暫代宣教科長,專職辦報。并派許彧青和林克多、陳宜作為助手,刻蠟紙印刷,暫出8開1張,3日一期。同年5月1日,《抗敵報》正式創刊。不久,許彧青等調走,主要就由馬寧一人包干(編輯、校對、刻蠟紙、印刷)。后來在屯溪弄到幾臺石印機,就出石印報,但不定期。后來軍部進駐涇縣云嶺,由于來稿漸多,軍中命令也常通過報紙傳送到連隊,便改出4開報,仍是油印。
1938年11月,上海煤業救護隊為軍部從上海遷來一個小印刷廠,《抗敵報》有了自己的排字房和印刷機器,便改用鉛印了。這時軍政治部宣教部正式成立,設在離軍司令部約一里的湯村“湯氏支祠”內,并由宣教部長朱鏡我主管報紙,宣教部增加了許多人,如賴少其、呂蒙、汪大模、吳強、劉正興、蔣萊、劉思明等都在宣教部工作。1939年2月間周恩來到云嶺視察工作時,應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和宣教部長朱鏡我的要求,為《抗敵報》題寫了報頭?!犊箶硤蟆酚?/span>1939年下半年正式改為8開3日刊。馮定、汪海粟先后任主編。
《抗敵報》以戰士為主要讀者對象,以宣傳國內外形勢,堅持團結抗戰,報道新四軍、八路軍抗戰業績,揭露投降分裂陰謀為宗旨, 文字通俗易懂,編排新穎活潑,先后開辟了文藝、戰士園地、抗敵劇場、新文化、青年隊等五種副刊。每期的發行量約有千份。
1941年1月4日,新四軍軍部撤離皖南時,《抗敵報》出版告別號,發表了題為《臨別贈言》的社論。社論中熱情地說:“親愛的皖南父老兄弟姐妹們,新中國的燦爛前途照在我們的面前,我們雖然暫時分別,但我們相信,不久的將來,當我們粉碎親日派投降派陰謀,肅清親日派投降勢力,當我們驅除日本帝國主義,建立獨立自由幸福新中國之時,我們一定能夠重溫今日依戀的情景,而歡欣鼓舞于新中國的誕生!”同時發表的還有葉挺、項英、袁國平、周子昆署名的《告皖南同胞書》,宣布???。
軍部為總結過去一年中所獲得的經驗與教訓,給本軍干部和一切熱心于抗戰的人士,作進一步的探討和運用的資料,由軍政治部宣教部主辦的《抗敵》雜志于1939年2月在皖南云嶺創刊,鉛印,32開本,半月刊,實際上不定期出版。發行對象是新四軍營以上干部,編輯委員會由朱鏡我、李一氓、林植夫、夏征農、黃源、馮達飛、薛暮橋組成。該刊的宗旨是總結交流建軍、作戰等方面的經驗教訓,為軍隊干部和熱心于抗戰的人士提供有關資料。該刊設有社論、專論、特輯、文藝、戰斗報告、調查報告和新四軍一日等欄目。經常轉載或發表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和新四軍領導人葉挺、項英、陳毅、袁國平、鄧子恢等人的重要文章,尤其是關于新四軍軍政建設和作戰經驗的文章占有相當比例。1940年12月???。在近兩年的時間里,共出版2卷19期。
一報一刊威力大
軍部的一報一刊無論在新四軍內部,或在上海、安徽、江西、江蘇等新四軍影響所及的群眾當中,都起了有力的宣傳作用。對華北八路軍的抗日戰績亦做了大量報道,因為華北八路軍部隊的戰斗和華中新四軍的戰斗已經密切聯系起來。當這個報紙歷經艱難險阻傳送到上海(把報紙剪成許多紙條夾在別的東西里面帶進去),使已成為“孤島”的上海人民了解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正活躍在自己的周圍,受到極大的鼓舞。
從此,上海民眾了解了新四軍,支援新四軍的活動積極開展起來。據統計,在1938年到1941年期間共輸送學生、職員、工人等約 五六千人參加新四軍,并向新四軍輸送了大量軍用物資。同時,也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進一步擴大和鞏固。
《抗敵報》登載了埃德加·斯諾先生的《新四軍印象記》。它報道了新四軍英勇抗擊日寇的戰績:“新四軍成立一個月后,它的部隊就在成千上萬的地方民眾和傷病員的歡送下,從巖寺依次出發了?!薄岸€月后,捷報就像雪片一樣飛到它的軍部里去。”“新四軍的武器,在勝利中換取了敵人的優良武器來了?!薄靶滤能姵闪⑷齻€月內,已經和敵人作戰一百多次……”“江南的中國人民現在也漸漸地信任起新四軍來了。原因是新四軍常常和土匪及不抗日的游擊隊(變相的土匪)戰斗,解除了人民的痛苦,新四軍是不從他們的同胞身上派款和拉夫的,同時他們還盡力扶助抗日游擊隊的發展?!薄靶滤能姂鸲返膭倮?,這使一般向來懷疑新四軍不能作戰的人,漸漸信服起來,因為新四軍是在服從政治的戰略上克服了所有的困難,所以它的戰術也就一天天的堅強起來了?!?/span>
《抗敵報》還登載了美國著名作家史沫特萊寫的《新四軍優秀的傷兵醫院》和《史沫特萊在皖南》,報道史沫特萊在皖南新四軍軍部駐地的活動情況。這些文章和報道,通過外國作家和記者的筆和口,生動而形象地介紹了我黨領導的新四軍英勇抗敵的事跡,對堅持抗戰的各界民眾確實是一個莫大的鼓舞,推動了抗日救亡運動的深入開展。
陳毅對新四軍轉戰江南敵后的軍事和政治形勢的精辟分析,鄧子恢在1939年元旦大會上報告等,通過報刊傳達到廣大指戰員和民眾手中,使廣大讀者從新四軍領導人報告、講話和總結中受到了極大的教益,看到了抗日戰爭勝利的前景,樹立了必勝的信念。
“民眾肩上擔著籮子,肩著鋤頭、鐵鏟合攏起來。群眾說:‘今夜新四軍叫我們去破壞鐵路,叫日寇的火車不能開來開去’。戰斗開始了,進攻敵人的宿營地,找來兩箱煤油燃燒起來,敵人赤著胳膊從里 面逃出來,有的背著槍向外面逃,一個個在子彈下喪了命”。這樣的 報道,讀了大快人心?!痘钴S在江南的新四軍戰地服務團》報道了青年學生在革命軍隊大熔爐里鍛煉成長的生動事跡,大大地激發青年人的愛國熱忱,為引導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指明了方向。
《抗敵報》是這樣記敘民眾的偉大和力量——自三里店以后的戰局,我們的戰爭,便不單純是軍隊的戰爭了……我們的農民自衛隊就在其中起了很大的配合作用……或則在敵前配合正規軍抵抗,或則繞敵后堵截殲擊,或則擔任放哨偵察的任務……最有趣的是各自衛隊……竟向附近正規軍借用軍服,表示對戰爭的決心與英勇!
1939年5月11日《抗敵報》描寫:白發蒼蒼的老農夫,倚在破落的草房門口,笑得滿臉皺紋,眼睛瞇成一線,嘴巴蠕動著:“真的,太難得了!量我活了這么老,也沒見過這么好的隊伍……”
太陽已西斜,田里還是那樣熱鬧。田野上,你可以看到:三五個穿粗布藍衣的老百姓,灰軍裝的新四軍戰士,他們流著汗,喘著氣。一身染了泥漿,臉上,手上。然而,他們卻好像一家人,大家和氣地緊張地工作著。
這是政治部的號令:“星期六,幫助駐地農民春耕”。
“太陽快下山了,他們還是那樣高興。在他們看來,簡直不知什么叫疲勞,什么叫做困難,他們用一身熱血,用鋼鐵的體格,為了增加戰時生產,為了軍民的合作,為了中華民族自由解放的神圣事業,人們工作著奮斗著”。
“這支異樣的軍隊像一支熱流,它流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的空氣就立刻緊張起來,活潑起來,新鮮起來。敵人像老鼠怕貓一樣懼怕這支異樣的軍隊,皖南、江南的幾百萬民眾需要這支異樣的軍隊。當時在新四軍活動地區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好鐵要打釘,好男要當兵;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新四軍。”
《抗敵報》出了江北版
1939年下半年,劉少奇決定辦一張中原局的機關報。為避免國民黨頑固派的干擾,就用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的名義出版,報名叫作《抗敵報》(江北版)。少奇對報紙的任務還作了這樣的指示:當前中原地區的主要任務,是廣泛發動群眾參加抗日戰爭,向廣大群眾揭露日寇的誘降陰謀,加強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反對漢奸汪精衛、親日派、反共頑固派的投降、倒退、分裂活動,為堅持抗戰、團結和進步而奮斗?!犊箶硤蟆?/span>(江北版)要圍繞這個主要任務,把中共中央和中原局的方針、政策,向根據地廣大群眾進行宣傳。
該報于1939年11月20日正式出版,是油印4開小報,國際、國內新聞消息主要依靠抄收新華社、中央社(有時加以改寫)播發的新聞,報紙主要篇幅刊登黨中央、中原局以及軍隊和地方黨政機關的重要言論和文章,發動和組織根據地廣大人民群眾參加到抗日戰爭中來,擴大抗日武裝部隊,發展與建立黨的組織和抗日民主政權,實行減租減息,增加雇工的工資,改善人民生活……這些都經常在《抗敵報》(江北版)有所反映。無論是部隊或是地方工作的同志,都希望看到《抗敵報》(江北版),在實際工作中它就好比一盞指路燈。
在皖東津浦路西地區,《抗敵報》(江北版)集中宣傳新四軍游擊隊武裝力量日漸壯大,敵偽在津浦南段鐵路交通不斷遭到破壞的情況。這些都有力地激發了群眾抗日斗爭的熱情。
報社由王闌西任主任,林檎、甘柏、呂瑩任編輯(記者),劉一村、方言負責印刷出版,陶一波負責圖書資料,后劉少奇又把中原局電臺臺長及報務人員20余人派到報社,報社當時設在定遠縣山黃家附近的一個小村莊,和中原局、江北指揮部靠得很近。
1940年5月1日起,《抗敵報》(江北版)改為鉛印4開報紙。報社這時增加到100多人,報紙由3日刊改為2日刊,發行份數增加到5000份。1940年10月下旬,中原局遵照中央指示,向蘇北鹽城地區轉移,《抗敵報》(江北版)停止出版。
《抗敵報》出了蘇北版
由新四軍蘇北指揮部主辦的《抗敵報》(蘇北版),1940年10月在海安創刊。初為油印,后改為石印,同年11月改為鉛印,4開4版,3日刊。報頭是照軍部出的《抗敵報》木刻的,是周恩來題字,編排的格式也和軍部出版的一樣,每期印有4000多份,張崇文主持編輯工作。1941年1月,蘇北指揮部改編為新四軍第一師,成為第一師機關報。
同年5月,《抗敵報》改為中共蘇中區委機關報,俞銘璜、徐光霄先后任主編。1942年7月,因日偽軍大舉“掃蕩”???。
《抗敵報》像火炬似軍號
黨報、黨刊是黨的主張、意圖和戰斗任務同廣大群眾見面的有力工具。特別是當時敵后地區,由于國民黨軍隊狼狽撤退,群眾思想 比較混亂,辦一張報紙,把國際形勢和全國抗戰形勢尤其是八路軍、新四軍抗日斗爭的勝利形勢及時向廣大群眾進行宣傳,這對教育群眾,澄清混亂思想,逐步樹立起抗日斗爭的信心,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當時敵后地區廣大群眾尚不了解共產黨及其方針、政策的情況下,通過報刊宣傳,在廣大群眾中消除了由于國民黨頑固派長期進行的反共宣傳而造成對共產黨的誤解,使之對當時黨的方針政策和各種措施有了進一步認識,從而團結在黨的周圍,形成強大的抗日力量。堅持反“掃蕩”、堅持原地斗爭的干部和群眾,能看到自己的報紙,就知道共產黨、新四軍還在這里領導人民進行斗爭,從而鼓舞起勝利信心。有的地方干部,夜間把報紙貼在大路旁的墻上,人們白天看到報紙,奔走相告:新四軍沒有走。看到報紙,人民高興,敵人害怕。有的同志說,當年根據地的報紙,可以說是新四軍的一支勁旅,一個方面軍。
《抗敵報》《抗敵》雜志的創辦與發展是依靠黨的正確領導、集體的力量和堅定地走群眾路線,并使各界群眾認識到《抗敵報》《抗敵》就是新四軍的喉舌,是廣大抗日群眾的喉舌,是人民的喉舌,是人民群眾自己的報刊,并積極為報紙寫稿,在報上發表意見,使群眾能看到、看懂。使各界民眾認識到只有團結抗戰才能爭取最后勝利。
總之,抗戰初期的《抗敵報》《抗敵》通過各種形式報道戰斗在敵后我黨領導的新四軍這支光榮的人民軍隊,她像黑夜中的火炬,照亮了前進的方向;她像嘹亮的進軍號,激勵人們走向抗日的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