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在野戰醫院的日日夜夜
在野戰醫院的日日夜夜
作者:鐘國梁 責任編輯:王月紅 來源:《鐵軍》 日期:2015-10-22 瀏覽次數:8331
抗日戰爭后期,為迎接戰略大反攻,蘇浙軍區衛生部急需培養一批德才兼備的衛生干部。為此,軍區衛生部從蘇中公學、蘇南地區政府、蘇中二分區衛校抽調了部分學員,另從十六旅衛校轉來學員40多人,共計90多人,于1945年2月中旬在長興東風岕成立了蘇浙軍區醫務職業學校。學校名譽校長由當時蘇南行署主任吳仲超兼任,校長由蘇浙軍區衛生部長李振湘兼任,教務主任是彭道清,政治指導員是丁禮。當即,學員們就投入到緊張的基礎醫學學習中。
同年4月底,醫校從東風岕出發,經過幾天的行軍,5月初到達孝豐縣五云里村軍區衛生部駐地。當時,正是天目山第一、二次反頑戰役后,大批傷員收容在軍區后方醫院。說是醫院,實際只是一個醫療隊,任務非常繁重。軍區衛生部長李振湘決定成立一個臨時野戰醫院,由從醫療隊抽出的部分醫生、軍區衛生干部輪訓隊學員(大部分是衛生隊長)和醫校學員參加。
組建后的野戰醫院,設在五云里村的山溝里。四面是山,山上長滿竹林和樹木,中間有一條小河,老百姓稱“澗”。醫院以惡霸地主章旭初的一座大住宅和部分村民住房作病房,用門板、竹榻、竹凳搭起病床。夜間既無油燈,也無燭火,用火篾(竹子劈成薄片放在水里浸泡、曬干)照明,唯一的一盞汽油燈,掛在簡陋的手術室內。
由于敵偽頑嚴密封鎖,新四軍后方物資供應如藥品、醫療器械都非常奇缺。在這艱苦的條件下,人人動腦筋、想辦法,就地取材,用竹制品來代替,如竹鑷子、竹換藥碗,用竹筒放紗布、棉花球、浸泡鑷子,手術室用的敷料、棉花球和手術器械,都放進自制的竹蒸籠內蒸氣消毒(當時沒有高壓滅菌消毒器),還有各種形狀的竹制夾板等。
由于藥品奇缺,手臂、腿部負重傷的傷員,為了救治,只好截肢。許多輕傷員主動把有限的麻醉藥品讓給重傷員。他們自己忍著疼痛,牙齒咬得“格格”響,額頭上冒出黃豆大的汗珠,堅持到手術做完。在這樣堅強的戰士面前,每個醫生無不心疼,以最快的速度,切開創口,熟練地取出彈片或子彈,清除創口異物,縫合包扎,盡量減少傷員的痛苦。個別傷員患了破傷風,當時也無特效藥治療,重傷員流血過多也無法輸血、補液。
在這緊張的戰斗環境中,醫校學員在輪訓隊干部的帶領下,晝夜值班發藥、注射、換藥、包扎、測體溫,替傷員洗臉、洗腳、洗血衣褲。給重傷員喂飯,幫助他們大小便,洗敷料、繃帶。夜間還要輪流站崗放哨。
當時處于艱苦的戰爭環境,物資匱乏,只有在手術室工作的醫生才有工作衣和口罩。每當我們替傷員換藥時,打開繃帶敷料,就有一股腥臭味,隨著呼吸進入鼻腔,我們忍受著,堅持工作。時值青黃不接,糧食供應困難,僅有的糧食,首先應保證傷員有得吃。我們醫校的學員用雜糧、稀飯、竹筍充饑,但我們仍日夜堅守在傷員身邊,為傷員服務。
1945年6月第三次天目山反頑戰役后,傷員更多了,野戰醫院的任務也更加繁重。直至7月初,大部隊撤出天目山地區,軍區衛生部又命令醫校在安徽牛頭山附近的大杭村設立傷員轉運站。經過15個晝夜的工作,將1500多名傷員全部安全地轉移到后方治療,學員們勝利地完成了軍區衛生部賦予醫務職業學校的任務。任務完成后,學校移駐江蘇宜興的乾元岕。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部隊急需大量衛生干部,醫校學員提前作了個人小結、鑒定,隨之畢業。同學們滿懷激情奔赴新的戰斗崗位,我們十六旅衛校來的學員大部分回到一縱隊衛生部報到。我當時分配到縱隊部偵察連任見習醫務員。隨即就投入到大反攻的戰斗和后來的解放戰爭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