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史林新葉 > 一脈相承的鐵軍之旅
一脈相承的鐵軍之旅
作者:徐洪章 田景 責任編輯:王月紅 來源:《鐵軍》 日期:2015-10-14 瀏覽次數:8395
汶川大地震已經過去七年多,震后恢復和重建工作正以決戰救災的速度有條不紊地進行著。但是,那一幕幕山崩地裂、房倒樓摧的揪心場景,一個個生死瞬間的鮮活面孔,一幅幅感人肺腑的救人畫卷,一曲曲人性光輝的生命贊歌,至今縈我腦際、蕩我胸懷。
奔赴抗震救災一線以80后、90后為主要成分的人民子弟兵,沒有辜負祖國和人民的期盼與重托,在煉獄般大災大難生死決戰的緊要關頭,經受住了考驗,依然展示了“鐵軍”的風采。在人民群眾的眼里:綠色的軍裝,就是希望;金色的軍徽,就是救星。“鐵軍回來了”、“解放軍來了,我們有救了!”這響徹震區山寨羌鄉飽含深情的聲聲呼喚,那么親切、耳熟,又是那么讓人感動和眼熱!這呼喚,曾經在北伐戰場的湘鄂大地上回響,在抗日戰場的黃河兩岸、大江南北激蕩。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任星轉斗移、山河換顏,戎整軍改、兵進將出,無論是剿匪平叛、搶險救災,還是投身轟轟烈烈的建設事業,這跨越時空的呼喚始終沒有停止過。這呼喚,像一桿秤,稱出了子弟兵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分量;似一面鏡,鑒照著這支新型人民軍隊無愧于新時代的“鐵軍”稱號,一如既往地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
“鐵軍”,是人民群眾對子弟兵的贊譽。中國人民解放軍,這支來自百姓、建功人民、譽滿青史、名播千秋的軍隊,也像其他事物一樣,有其孕育、發展和成長的過程。主要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
——借道發展。1924年1月,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和幫助下,孫中山在廣州召開了有共產黨人參加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實現了國共合作。1925年7月,在廣州國民政府所屬部隊基礎上,統一編組國民革命軍,這是為推翻列強支持的封建軍閥而成立的新型革命隊伍。雖然軍隊中的黨代表和政治部主任多數由共產黨人擔任,但共產黨并沒有掌握軍隊的領導權。隨著孫中山的逝世,蔣介石獨攬軍權,將包括周恩來在內的共產黨員全部趕出由他直接控制的第一軍。由于共產國際和聯共(布)仍為蔣介石的假象所迷惑,不同意共產黨另組軍隊。既然公開組建不行,只好借道發展,在新編成的國民革命軍這個“軀殼”中,由共產黨建立一個團,即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二師第三十四團,1926年元旦改為該軍獨立團。整個團隊的組建,由陳延年任區委書記、周恩來任區委軍委書記的廣東區委親自謀劃和安排,人員經過嚴格考察和選定,不僅團長葉挺是中共黨員,而且調集了20多名共產黨員充任連排以上各級領導。把當年孫中山交給共產黨人管理、由共產黨直接領導的鐵甲車隊并入該團。用時任葉挺顧問的捷斯連科的話說:“團里有將近2000人,由于團長和許多戰士是共產黨員,這個團常被稱為共產黨的。”該團的成立,使共產黨有了自己獨立掌握的最早一支武裝部隊。如果說,中國人民解放軍孕育于由共產黨參加領導的黃埔軍校,那么,她的前身則是借助了國民革命軍的“軀殼”。
——揚譽北伐。在共產國際指導下的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國共兩黨的共同任務是反帝反封建,打倒軍閥、復興中華,這才有了國共兩黨共同戮力的國民革命軍悲壯的北伐。1926年7月,從廣東出師的國民革命軍,開始了鏟除舊軍閥的偉大進軍。在這之前的5月,葉挺獨立團作為先遣隊從肇慶出發,率先揭開北伐戰爭的序幕。在汀泗橋、賀勝橋和武昌三大戰役中,葉挺獨立團在友軍的協同配合下,打頭陣、當先鋒,英勇作戰,所向披靡。汀泗橋之戰,秘密通過只有樵夫才走的崎嶇山道,猶如“神兵天降”地抄后路破敵;決戰賀勝橋,獨立團幾乎瀕臨危境,仍奮勇向前;攻打武昌城,葉挺獨立團冒著敵人居高臨下炮火,架云梯強行攀登,前仆后繼,傷亡慘重。1926年9月30日的《廣州民國日報》贊譽葉挺獨立團所在的第四軍“獨奏奇功”,“鐵軍之號,遂洋溢于湘鄂間”。在賀勝橋之役中,獨立團傷亡150多人,占第四軍傷亡總人數的1/4強;在武昌之役中,獨立團犧牲官兵191人,占第四軍犧牲總人數的40%。國民革命軍北伐,最撼天動地的是共產黨人的英雄氣概,是革命軍人視死如歸的壯舉。親身經歷北伐戰爭的郭沫若,曾以“黨軍建立一雄團”的詩句頌揚葉挺獨立團這個“鐵拳頭”。在武漢軍民慶祝北伐勝利賀獻“鐵軍盾”儀式上,葉挺獨立團代表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接受了這一崇高榮譽。正像聳立在武漢洪山烈士陵園的獨立團北伐陣亡官兵烈士墓碑上所銘刻的:“諸烈士的血鑄成了鐵軍的榮譽”。
——壯大在井岡山。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先后發動“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瘋狂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成為篡國竊權、兇殘毒辣的新軍閥、劊子手。在極度白色恐怖的危境中,共產黨大智大勇,憑借在北伐中葉挺直接率領和由獨立團演變來的部隊,以及賀龍的武裝等共3萬余人,發動了“八一”南昌起義,打響了反抗國民黨新軍閥的第一槍。起義揭開了共產黨獨立創建人民軍隊的序幕。緊接著,中共中央在緊急召開的“八七會議”上,糾正了陳獨秀的投降主義路線,總結了南昌起義的經驗教訓,制訂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屠殺的正確方針。9月,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組建了一支工農革命軍,對公開組建共產黨自己的隊伍進行了有益嘗試。同年12月,共產黨組織發動了廣州起義,對人民軍隊的性質作了新的探索,軍隊正式稱為“工農紅軍”。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建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進行土地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從理論到實踐已臻于成熟。南昌起義部隊在南下廣東失利后,以葉挺獨立團為基礎的一部轉戰海豐,與當地農民運動相結合,開辟了海陸豐根據地;一部隨朱德、陳毅轉戰贛南、湘南,于1928年4月上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北伐革命的火種匯入三大起義的洪流,創建了人民軍隊。由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的紅四軍的成立,意味著中國革命的新起點,是繼“八一”南昌建軍之后,在井岡山舉行的我軍發展壯大的奠基禮。這支鐵軍洪流,粉碎了國民黨當局一次次的重兵“進剿”、“圍剿”,創建了中央蘇區革命根據地。1931年朱德提出建設“鐵的紅軍”的口號,使鐵軍傳統在紅軍中廣泛傳播和發揚。
——建功抗日敵后戰場。第一次國共合作兩黨的共同任務是革舊統、搬“大山”、復興中華;國共兩黨第二次攜手則是團結抗日、挽救民族危亡。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后圍繞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進行的國共兩黨談判,核心是紅軍的改編。經過艱苦談判,最終達成協議,將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3個方面軍及陜北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共4.6萬余人;南方各省的紅軍游擊隊共1萬余人,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紅軍主力和南方各省紅軍游擊隊的改編,是國共兩黨合作實現全民族抗戰的重要步驟。當時的形勢是,國民黨軍擔負正面戰場作戰任務;八路軍、新四軍分赴華北、華中敵后抗日前線,開展打擊日軍的游擊戰爭,創建敵后抗日根據地。正面和敵后戰場,是一個戰場的兩部分,既互相配合、又互相支援。1938年10月,武漢、廣州淪陷,抗日戰爭轉向相持階段,日本侵略者對國民黨軍采取誘降為主、打擊為輔的政策,正面戰場作戰減少和減弱,敵后戰場逐漸轉化為抗擊日偽軍頻繁進攻的主戰場。敵后抗日根據地軍民挑起了抗日的重擔,抗擊了60%以上的侵華日軍、90%以上的偽軍,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主力軍。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8年中共產黨領導的軍隊進行了大小戰斗12萬余次、殲滅日偽軍170多萬人,并使自己發展到120萬人,根據地人口擴大到1.3億人。抗日戰爭結束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裝進行了整編,陸續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從1946年7月到1950年6月,共殲滅國民黨軍800余萬人,結束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迎來新中國的旭日東升。
回顧我軍坎坷崎嶇、崢嶸悲壯的發展歷程,中國人民解放軍這支一脈相承的鐵軍之旅,可以概括為:孕育于黃埔軍校、借道發展在國民革命軍、揚譽北伐湘鄂大地、建軍升旗南昌、壯大奠基在井岡山、建功敵后抗日戰場、高唱埋葬蔣家王朝凱歌匯成解放大軍鐵流、在保衛和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宏偉事業中續寫輝煌!
作為一名曾經擔心獨生子女參軍能否履行好使命、續好傳統的老兵,直到這次抗震救災,我才感到自己落后于形勢,對揚帆世紀潮頭的新一代軍人顧慮多于信任,身在兵中不知兵。大震大災,也是大考。風華正茂的忠誠衛士、雙鬢染霜的赤膽將校,一聲令下,冒著余震義無反顧地沖向震災一線,置個人生死于度外、視災區百姓為親人,用雙手托起災區人民的希望、用言行和青春熱血昭示世人:新時代的鐵軍傳人,不愧為國家的柱石、民族的脊梁、人民的長城、共和國安全的鐵壁銅墻!這里,我謹以一個老兵莊嚴的軍禮,對在抗震救災中立新功、做奉獻的子弟兵,表達崇高敬意、真誠祝愿和熱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