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本刊專訪 > 帶領村民唱響春天的故事——記常州市湖塘鎮蔣公岸村黨支部書記馬明中
帶領村民唱響春天的故事——記常州市湖塘鎮蔣公岸村黨支部書記馬明中
作者:馮悅群 施安銀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5-10-12 瀏覽次數:8330
蔣公岸村之所以能在十幾年間發生令人驚喜的巨大變化,一方面固然是得益于改革開放的好時代,另一方面也離不開全體村民在村黨支部,特別是現任支部書記馬明中帶領下的奮力拼搏。
馬明中近影
在湖塘鎮,在武進區乃至常州市,蔣公岸村都名聞遐邇。但同是名聲在外,昨天和今天卻有著質的不同。昨天,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蔣公岸村由于貧困落后而出名。那時的出名,讓村民難堪。今天,蔣公岸村則是因為經濟和社會事業快速發展、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而出名。這樣的出名,讓村民高興。人間滄桑,顯出英雄本色。蔣公岸村之所以能在十幾年間發生令人驚喜的巨大變化,一方面固然是得益于改革開放的好時代,另一方面也離不開全體村民在村黨支部,特別是現任支部書記馬明中帶領下的奮力拼搏。
馬明中出生在湖塘鎮蔣公岸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里。因為貧窮,初中畢業后便輟學務農。1973年,他抱著保衛祖國的滿腔熱情應征人伍,到二十三軍六十七師二○○團服役。二○○團的前身是新四軍蘇中軍區第四軍分區如皋警衛團。這個團忠于人民忠于黨,英勇善戰,屢建功勛,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中,共殲敵3.4萬多人,更涌現出中國人民志愿軍一級英雄、特等功臣許家朋、人民的好兒子劉英俊等英雄人物。在這支有著光榮革命歷史、傳承著鐵軍精神的英雄部隊里,馬明中經受鍛煉、熏陶,進步很快,入了黨,并為他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76年底,馬明中退伍回鄉后,被安排在鎮上的一家國營企業擔任經營副廠長。當時企業的效益不錯,職工收入頗豐。馬明中工作上順風順水,日子也過得滋潤舒心。與馬明中的幸福生活相比,那時蔣公岸村的整體情況卻令人焦慮——蔣公岸村位于武進區湖塘鎮的西北邊緣,面積約1.12平方公里,有9個村民小組,1500多人口,耕地1000多畝。由于地勢低洼,十年九澇,加之地域偏僻,交通不便,致使村級經濟落后,村民生活貧窮。其經濟發展水平,在原湖塘鎮26個行政村中倒數第一,成為蘇南地區為數不多的“西伯利亞”。
抗日戰爭時期,緊靠茅山根據地的蔣公岸村,其周邊經常有新四軍的游擊活動。新中國成立之后,蔣公岸村村民在黨的領導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各個方面均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受主客觀因素的種種制約,加上原來的基礎實在太差,全村貧窮落后的面貌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改變。直到1993年,僅有的兩家村辦企業瀕臨倒閉,全村一年的工業產值不到20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在1300~1600元之間。村年收入幾萬元,累計債務卻高達650萬元,村干部到年終有時還發不足工資。由于欠債欠費的數額大時間久,銀行、電管所等部門對蔣公岸村的印象極壞。在基礎設施方面,全村只有1臺160千瓦變壓器,不僅難以滿足農業排灌和企業用電,有時甚至連村民的生活用電都保證不了。整個村子沒有一條硬化道路。外面的世界已經精彩紛呈,蔣公岸村卻幾乎還是“濤聲依舊”。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宋·王令詩句)為了加快蔣公岸村的經濟社會發展,迅速改變其落后面貌,1993年8月,湖塘鎮黨委研究決定調馬明中擔任蔣公岸村黨支部書記。
開始的時候,馬明中并不愿意接受鎮黨委的這個決定,他的妻子和親朋好友也都極力反對。是呀,放著收入豐厚的國營企業副廠長不干,回村當個什么村官?這不是明擺著“從米籮里往糠籮里跳嗎”?再說,幾任書記干到最后都以吃力不討好收場,你馬明中又有多大能耐敢攬這個“瓷器活”。
好在馬明中畢竟是經過部隊大熔爐鍛煉的退伍軍人,畢竟身上繼承了鐵軍光榮傳統的“基因”,畢竟是一名有著崇高理想和奉獻精神的共產黨員。在鎮黨委領導和他幾次談話之后,蔣公岸村村民對加快經濟發展、脫貧致富的渴望,使他熱血沸騰,使他想起入黨時的誓言。包括新四軍在內的革命先烈們,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能夠毀家紓難、直至英勇獻身,難道自己連一絲眼前利益都不能放棄嗎?不敢直面困難接受挑戰,還算什么男子漢,算什么共產黨員?馬明中不僅愉快地服從了鎮黨委的決定,而且還謝絕了企業領導對他“保留企業關系,什么時候想回都可以回”的善意關照。他破釜沉舟,決心背水一戰,帶領全村的村民盡快脫貧致富,徹底改變蔣公岸村的落后面貌。深明事理的妻子,也從起初的反對轉為理解,轉為毫無保留地支持。
一戶人家,開門即有七件事。一個村,尤其是一個貧困村,每天需要面對和處理的大事小事麻煩事,數量之多、難度之大,可想而知。不說別的,光是眾多債權人登門討債這一件事,就令剛剛上任的馬明中頭疼不已。有一次,一個開發商為了討債,竟氣勢洶洶地用車子拉來磚頭把村辦廠的大門給嚴嚴實實地封了。他十分清楚,盡管那些債務不是在他手里欠的,但他這個“新官”卻是躲不過、賴不掉的。為打債務官司,作為法人代表的村委會主任經常被告上法庭。馬明中無奈之下說出一句掏心窩的話:“你要坐牢的話,我給你送飯。”不錯,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可是,他需要時間,需要時間啊!此時此刻,馬明中更加認定小平同志那句話:“發展才是硬道理”。沒有發展,一切免談。
長期的落后狀態,使蔣公岸村的干部泄了氣,群眾寒了心。馬明中感到,要改變蔣公岸村的落后面貌,首先就要改變全村干部和群眾失落的心態。自任職以來,他一直十分重視振奮干部的精神和樹立群眾的信心。凡遇黨中央有重大部署和大政方針出臺時,他都會請區委黨校和有關部門的專家、學者,給全村的干部黨員作輔導講座,幫助他們正確地把握宏觀形勢,了解黨的方針政策。通過輔導講座,全村60多名黨員統一了思想,增強了革命事業心和凝聚力。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為實現富民強村的目標,都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干部黨員做出榜樣,群眾紛紛跟進,全村人的精神面貌開始發生悄然的變化。
深層次的思想變化,雖然給整個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是真正要使蔣公岸村”舊貌換新顏”,卻面臨著投資環境以及項目、資金、技術、人才等“瓶頸”的制約。
為了打破制約發展的諸多“瓶頸”,馬明中和村支部、村委會一班人從實際出發,經過認真的調查研究,精心梳理出一整套加快蔣公岸村發展的思路。
需要解決的問題千頭萬緒。馬明中急村民所急、想村民所想,慎重選擇村民最關心的水患治理問題作為突破口,力爭有一個好的開局。他一面向鎮財政貸款12萬元作為啟動資金,一面根據財力可能,聘請專家幫助規劃設計分步實施排灌方案。在加高加固圩堤的過程中,馬明中身先士卒,和干部黨員一道,帶領村民苦戰7個冬春,終于降伏了十年九澇的水患,從根本上改變了全村的生產條件和生活環境。
彰顯和諧的市民廣場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為了發展工業,馬明中一方面果斷地決定不景氣的村辦紡織廠轉產有著廣闊市場前景銅絲網,使企業迅速擺脫困境;另一方面利用160畝閑置土地作為工業集中區,筑巢引鳳,對外招商。馬明中和村支部、村委會干部為籌措資金、招引項目,一心撲在工作上,忙得幾乎沒有休息的時候。有一次,馬明中為聯系項目,在出差途中遭遇車禍,差點兒把性命丟掉。他先后兩次住院,做了兩次手術。功夫不負有心人。時至今日,已有140多家不同規模的企業落戶蔣公岸村,初步形成了以紡織、機械為主的工業體系。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只有1500人的蔣公岸村,外來人口達到了4000多人。
對一個人而言,窮是磨煉,達是考驗。隨著落戶企業的逐年增多,隨著經濟社會的日益發展,馬明中一直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像珍惜自身羽毛的大雁一樣,他十分珍惜自己在干部群眾中的形象。為了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馬明中任職伊始,就與村干部“約法三章”:要為企業提供優質服務,但決不允許接受企業吃請,不允許對企業攤派,不允許對企業敲詐勒索。凡違犯者,一經查實要嚴肅處理。要求別人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他只講奉獻,不言索取,廉潔自律。外村的許多村干部年收入早就近10萬元了,而他從1993年到2001年,年收入一直2萬元。吃虧嗎?吃虧。后悔嗎?不后悔!
轉眼之間,16年過去了。16年的心血和汗水,16年的操勞和奉獻,馬明中帶領蔣公岸村的干部群眾伴隨春天的腳步,收獲了經濟發展的累累碩果。
到2007年底,全村GDP已從1993年的200萬元增加到6.5億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萬元以上。村級累計財力達1500萬元。650萬元的欠債也早已還清。賺到大錢的老板笑了。富裕起來的村民笑了。那位曾經“封門”的開發商,更和馬書記一起笑了。
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壯大,蔣公岸村的社會事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2007年,僅整修道路就投入600萬元,使村里道路全部實現了硬化。變壓器從1臺增加到20多臺。村民全部用上了自來水。每年用于綠化的投入達50萬~80萬元。投資200多萬元,興建了5000多平米的市民廣場,全村現有5個健身廣場、2個舞場,以及圖書閱覽室、棋牌乒乓室、殘疾人活動室等,并配備各種器材,滿足了村民健身娛樂和休閑的需求。對原村辦企業的退休職工每月發放退休金55元,給60歲以上老人每年發放300元生活補貼,并將隨著經濟的發展逐年增加。村民的醫療保險繳費全部由村里負擔。失地農民也將全部享受到基本生活保障。
為了蔣公岸村的未來,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十分重視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凡是讀小學、初中、高中被評為“三好學生”的村民子女,每個學期分別給予100元、200元、300元的獎勵。所有考取大學(一本)的本村學生給予一次性獎勵2000元。蔣公岸村因此而被常州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授予了“2008年常州市關心下代先進村”的獎牌,而在常州市獲此殊榮的行政村只有兩家。
16年來的經濟發展,不僅徹底改變了蔣公岸村的落后面貌,而且大大促進了全村的物質、精神、政治文明及社會和諧。多年以來,蔣公岸村社會穩定,治安良好,村民和睦相處,干群關系融洽,一些問題都能在村里得到及時解決,沒有一件矛盾上交。一幅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美麗畫卷正展現在世人面前。
馬明中一向為人謙虛,處事低調。面對蔣公岸村十多年來取得的不凡成就,他很少談及自己的貢獻。如果非要他談不可,他往往會這樣簡單地說上幾句:我只是有幸遇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代。工作是大家做的。我不過盡了一個共產黨員應盡的責任,起了一個“班長”該起的作用。與兄弟村相比,蔣公岸村目前還有不小的差距。如果這些年我再努力一點,蔣公岸村的發展也許會更好、更快。樸實的言語,彰顯出一個黨的基層干部的坦蕩胸懷。
馬明中今年56歲,萌生退的考慮也在情理之中。與一些人有所不同,他考慮的重點卻依然是工作。為了全體村民的福祉,在“交棒”之前,他還想實現兩個心愿:一是要把已經規劃的綜合市場建起來,一是要讓全村的村民都用上管道天然氣。
我們有理由相信,馬明中的兩個心愿一定會圓滿實現。
我們更有理由相信,明天的蔣公岸村一定會成為一顆鑲嵌在蘇南大地上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