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拔劍長淮,有筆如刀——彭雪楓詩作一瞥
拔劍長淮,有筆如刀——彭雪楓詩作一瞥
作者:祝新漢 責任編輯: 來源:《鐵軍》2013年第5期 日期:2014-01-20 瀏覽次數:8326
俯首在南京圖書館淘寶數日,浩如煙海的史籍只吝嗇地回遞給筆者幾句零散的彭詩——也許戎馬倥傯中將軍本來就沒有留下更多的詩作,也許是歷史的煙塵湮沒了一切。總之,筆者只能從雪泥鴻爪般的零散詩句——宛若將軍彗星般人生那倏然飄逝的英靈——去追尋將軍的冰魂雪魄,品味他的詩韻楓情了。
彭雪楓自幼與詩結緣,在同齡兒童還在描紅本上描摹“天地玄黃”之時,他已用稚嫩的筆觸寫下“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這類勵志詩了。
懷揣文學夢彭雪楓曾考入北京一大學國文系,后毅然投筆從戎,獻身革命。直揳心靈的文化自覺和悟性,令他深諳“沒有文化的部隊是一支愚蠢的部隊”的真諦。主政新四軍四師時,他傾力打造軍旅文化。他首創《拂曉報》,親為報頭題字,并撰寫發刊詞,巖漿一般熾熱的詩句從他胸中噴涌而出:“拂曉代表著朝氣、希望、革命、勇進、邁進有為、勝利到來的意思。軍人們要在拂曉出發,要進攻敵人。志士們在拂曉要奮起,要聞雞起舞。拂曉催我們戰斗,拂曉迎來了光明。”犀詞利句如寒鋒出鞘,激勵著新四軍將士奮起殺敵。
彭雪楓分外重視文化人才,他曾對《拂曉報》工作人員說:“一支筆勝過3000支毛瑟槍。”拂曉劇團一名小戰士不幸犧牲了,彭雪楓親自主持追悼會并撰挽聯一副以寄托哀思:
童年多敏感,幾經諄誘,居然頓悟,不愧我黨優秀分子
斗志猶未酬,出發之前,竟成永訣,又弱吾軍健兒一員
筆者找到的彭雪楓最完整的詩作,只有《西進搶救中原布告》這一六字韻文:
西進搶救中原布告(節選)
1944年8月
本師奉命西進,重回豫皖蘇邊。
志在配合友軍,攜手搶救中原。
我黨我軍宗旨,全國人所共見。
一向顧全大局,八年努力抗戰。
縱橫三大戰場,抗擊敵偽過半。
收復錦繡河山,團結人民億萬。
敵人初犯豫中,當即策應作戰。
大小千百戰役,俘虜繳獲無算。
當今敵寇深入,尤應開赴前線。
本師返旌振旅,特來共赴大難。
望我友軍將士,風雨同舟為念。
團結一致殺敵,永絕鬩墻之患。
這篇韻文,格式工整,文字精煉,氣貫乾坤,是新四軍抗戰檄文中的奇葩,表現了作者很好的古文功底。只需看看文中幾個數量詞:“過半”、“億萬”、“無算”,準確、壓韻又不雷同,就能管窺作者超強的駕馭文字的能力。
韻文發布后,將軍拔劍直指豫皖蘇。平日人分洪澤湖東西兩岸,“盈盈一水間,默默不得語”的愛妻林穎,特趕來為他送行。鐵血征人豪氣如虹,臨別慰妻:“家如夜月圓時少,人似流云散處多。”不料一語成讖,這詩竟成了“楓林”之間最后的“絕唱”。
9月,對于彭雪楓和林穎來說注定是一個特殊的時日。彭在給林穎的第90封信里這樣寫道:“9月,對我有特別的意義,我的生日在9月;1926年的9月是我由青年團轉為入黨的日子;1930年的9月,我們從長沙入江西開始建立蘇維埃;而1941年的9月,我的終身大事得以決定了。難道這叫做巧合?”就在寫這封信三年后的1944年的9月,將軍在出師大捷后被一顆流彈擊中了心臟。
將軍倒下了,一代戰將,未來共和國的肱股干城,倒在了他為之浴血奮戰的長淮熱土,倒在37歲的秋天,宛如一株折斷的紅楓。
拂曉霞光中,將軍并未走遠,你看那盡染大地層林的霜葉紅楓,秋高風勁,萬樹搖紅,定是將軍在豪吟他的詩詞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