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王家墩走上小康路
王家墩走上小康路
作者:凌 濤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8-05 瀏覽次數:8330
茅山革命老區的金壇市朱林鎮黃金村,有個很不顯眼的地方叫王家墩。此地溝塘縱橫,水網密布,蘇北人相繼落戶,搭舍為生,繁衍后代。憶往昔,村民們的生活充滿艱辛與苦澀。看今朝,改革開放春滿園,幸福安康在人間。
茅山革命老區的金壇市朱林鎮黃金村,有個很不顯眼的地方叫王家墩。此地溝塘縱橫,水網密布,蘇北人相繼落戶,搭舍為生,繁衍后代。憶往昔,村民們的生活充滿艱辛與苦澀。看今朝,改革開放春滿園,幸福安康在人間。
看王家墩百變氣象新
我曾在王家墩工作過一段時間。不久前,得悉王家墩變了,我便乘車至唐王,轉騎自行車而行,沿著一條寬闊而平坦的水泥大道直達王家墩。路上沒有城市那樣的喧鬧,卻有大自然給人以盡情的綠色享受。變了,一切都變了!進入王家墩,便見粉墻黛瓦的民宅,分布得錯落有致。黃金村推進新農村建設,逐步集居,畫出了美麗似錦的藍圖。墩間池塘,楊柳垂掛,池水隨風起波,紅嘴鴨、大白鵝比翼嬉水;香樟、翠柏、玉蘭、桂花等栽遍四周,綠色的樹蔭與樓房相映成趣。
王家墩現有村民31戶84人。先后出了5個大學本科生、一個博士生。有3戶村民擁有了小轎車,戶戶用上自來水。除個別年老戶外,均裝上電話。老農周樂生風趣地告訴筆者,現在是“種田不彎腰,挖溝不用鍬,糧草不用挑”。更可喜的是“少年讀書有學校,老人養老有依靠,村民看病有報銷”。村上無閑人,賭博不沾邊,村民熱愛集體,村務按時公開,干群緊密團結,社會和諧相處,村民爭當文明戶蔚然成風。
居窮思變自有領頭人
1966年春節過后,筆者曾在大河南大隊蹲點,吃住在第八隊(即王家墩)。當時,全隊21戶,社員98人,土地105畝,人多土地少,在那吃大鍋飯的日子里,社員忙一天,年終分配只有幾分錢,曾流傳著“辛苦忙一工,不如屋后栽棵蔥”的說法。當時口糧的分配標準,全大隊是480斤,八隊貢獻少,只有470斤。很多社員過著瓜菜半年糧的日子。
生產隊長周桂芝是土改時的老黨員,一天晚上,他找到副隊長周德旺探索改變窮困面貌的路子,并商量出兩個辦法。第一,允許手藝人外出務工,日交一元錢,記12分工。第二,村西有個“九畝塘”,塘底較淺,如把它填平改田,一畝收500斤,人均可增一個多月口糧。隔日,召開社員會,社員們對“八隊翻身”的兩項措施完全贊成,并決定填塘計劃用10天時間完成。
這時,正處青黃不接之際,有幾戶社員已斷炊。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天不吃軟叮鐺”,當時,我吃住在副隊長家,對社員生活一目了然,絕大部分社員成天是胡蘿卜當飯,紅花草、青菜湯度日,最好的不過中午吃頓山芋干、胡蘿卜飯。劉金托一家5口,兩個小孩為舔缸盆不斷爭嘴,大的說:“都是你舔盆,今天該讓我了”。缸盆上粘著一層粥,小的不讓,劉上去一個耳光,掃在大的臉上,還說了聲:“沒出息,和小的爭。”此時此景,誰見了能不心酸?“無糧不穩”,小孩也受罪。黨支書顧堅群為解決口糧,硬著頭皮找到糧管所去借點糧。當然,所長也沒這個權,得要公社領導點頭。最后,由公社領導、所長、專管員研究在一個富隊中動用2500斤儲備糧。三天后,帶信給生產隊長去糧管所,隊長高興地捧著預借周轉證,像手捧“圣旨”回到村里。最困難的小麻子薛敖根拿到180斤糧后,當場激動得流下眼淚。他一家5口人住在兩間小草棚里,已好幾天沒米下鍋了。妻子是個瞎子,手提小水桶到塘邊背水煮山芋絲菜湯,水中的蝌蚪也被背了回來下鍋煮成菜湯當飯,此事在八隊中成了人人都知道的新聞。
解決了糧食計劃,有娘(糧)沒爹(錢)怎么辦?支書顧堅群與隊委共同研究,對2戶特困戶,請求公社在民政救濟中解決一點,8戶困難戶請信用社給予貸點款,其余則自力更生,以解燃眉之急。過細的思想工作,奪得了民心的親和力,一個“窮則思變”的熱情化為挑土填塘的力量。每日清晨,除去雨天外,哨子一吹,連讀書的學生都先上早工,后去上學,群眾的熱情呈現排山之勢。挖土時取出的樹根、竹根、草根,記工員臨晚時分給社員帶回家當柴燒,一舉多得。不到半個月,遷墳8處,搬掉20多個墳墓,填塘整田凈增面積12畝,田塊平整后劃為三塊栽種水稻。
社員勒緊褲帶搞生產,稻子長得籽大粒飽,畝產568斤,獲得從未有過的收成,單產超歷史。社員口糧雖然稍微有點松動,可是預借糧、周轉糧,陳欠太多。在還不清的債面前,窮困仍然牽縈在王家墩人的心里,一年又一年地重復著能吃飽肚子的美夢。
沐浴春風后繼奔小康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像一聲春雷,喚醒了神州大地。上世紀80年代,黨中央連續五年下發一號文件,為全國農村改革定向把脈,解除束縛在農業經濟體制上的緊箍咒。農村掀起了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生產責任制,成為改革開放交響樂的主旋律。王家墩作為這個交響樂曲中一個悅耳的音符,與全國遙相呼應。
“大包干,康莊道”。老隊長周德旺的三兒子周金唐,被選為大河南大隊黨支書,一干就是12年。后來,原貧協組長的小兒李其洪接任黨支書,直至2001年大河南與黃金村兩個村合并。他們承前啟后,以改革為抓手,積極推行聯產承包制,農民發揮出從未有過的生產熱情和積極性,農業連年增產增收,呈現出一片興旺發達的景象。曾流傳著“大包干是搖錢樹,干了三年都能富”的歌謠,道出了當時農村的實際。實踐證明“責任制是個寶,用到哪里都見效”。農業承包、副業承包、一個“包”字,打破了大鍋飯的平均主義,調動起一切積極因素,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經濟呈現出芝麻開花節節高。
“要得富,必修路”。從古到今,修橋鋪路是行善積德之舉。進入市場經濟時代,更是農民的熱切愿望。道路不通,信息閉塞,是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
1987年,大河南大隊支書周金唐為連接西崗,溝通黃金至薛埠的大道,帶領村民起早摸黑,既當指揮員,又當戰斗員,建造了一條由東到西橫跨大河南的長3公里,寬6米的沙石路,完成土石方2萬多方。
1993年,新任黨支書李其洪借助茅山老區開發之機,投資1.5萬元,鋪石子,平路面,形成現代公路網絡。1995年加強水利設施基礎建設,建造防滲渠道500米,涵閘3座,使水利與道路配套,使大道連接各個村組,便利了村民出行。2001年又在茅山老促會的支持下,新建了黃金大橋,拉近了通向周邊地區的距離,徹底改變了以前“四不通”的封閉狀態。
交通的便捷帶來更多的人流、物流,大卡車、小汽車快速穿越,以前村民上薛埠要繞道10多里,現在幾分鐘即可到達,讓群眾真正受益得實惠。
“調結構,農增效”。農民要增收必須讓農產品變成商品轉化為貨幣。隨著市場的變化,國內外需求的產品也不斷改變。村委會及時地調整農業產品結構,使之與開放的大市場相對接,農民增效得益。2001年黃金村依托晨風集團龍頭企業的帶動,500畝蠶桑園落戶王家墩,實栽面積523畝。村民楊敖齊既是蠶桑技術員,也是養蠶大戶,承包23畝桑田,春蠶飼養20張種,收入2萬元以上;秋蠶飼養25張種,收入在3萬元左右。村里還有水產養殖、食用菌、無公害優質水稻等特色項目,每畝產值由1998年的900元,上升到2200元,10年翻一翻還拐個彎。是黨的富民政策為他們創造了發展的空間,是帶頭人把他們帶上了共同致富的金光道。老百姓從中得實惠,從發展中找到了致富的感覺。
“大開放,顯神通”。在改革開放的大浪潮中,王家墩人勇立潮頭,乘風破浪,發揮極大的智慧和力量。村民周小明憑借自己的睿智卓識,第一個洗腳上岸闖市場,落腳華城開發區,先是開個小吃店,然后開飯館,賺錢后建起一幢小樓房,掛起了“小明飯莊”的招牌,生意越做越紅火。
瓦木工是王家墩的強項。俗話說:“荒年餓不死手藝人”。在那生活困難的歲月里,他們憑借自己的手藝增加了一些收入。在改革開放的大潮正推動著經濟建設迅猛發展的今天,他們利用各種關系,親帶眷,朋帶友,把村民逐年帶進北京從事建筑業務。這不僅促進了富余勞動力的轉移,而且經濟收入也十分可觀。
賺錢之后,村民們回家建新房,砌別墅,一幢幢小樓拔地而起。村民徐金城在山西太原帶個木工隊,一干就是20多年,承包項目一處又一處,工程信譽越來越高,需要的人也越來越多,他的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劉國華務工新加坡,掌握了電子技術,回國后,在城里買了房,還購了輛汽車。他們以不怕苦的精神,掙外國人的錢壯自己的腰包。
改革開放30年來,給了王家墩人勇氣和方向,終于告別昔日的貧窮,邁步走上了小康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