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中原突圍與“三十六計”
中原突圍與“三十六計”
作者:尹池名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8-04 瀏覽次數:8333
時任中原軍區司令員的李先念在完成戰略堅持后,于1946年6月26日晚,在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堅強領導下,智勇雙全地指揮了中原突圍戰,打響了解放戰爭第一槍,拉開了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序幕,并取得了突圍戰的勝利。
1946年,國民黨蔣介石從峨眉山下來,搶奪抗戰的勝利果實,用30萬裝備精良的軍隊進攻中原解放區。時任中原軍區司令員的李先念在完成戰略堅持后,于1946年6月26日晚,在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堅強領導下,智勇雙全地指揮了中原突圍戰,打響了解放戰爭第一槍,拉開了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序幕,并取得了突圍戰的勝利。
中原突圍戰場上的硝煙雖然已經散去63年了,但它留下的那些出奇制勝的軍事謀略,值得研究、討論、總結、學習。中原突圍戰,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序幕戰,打得好壞,關系重大。李先念在指揮這場大戰中運用毛澤東軍事思想,并適時地、靈活地結合運用了中國的古典軍事科學理論。這里就單論李先念如何運用“三十六計”的軍事謀略來指揮中原突圍,取得重大勝利的。
“走為上”計
中國歷史上流傳下來的一句古語“三十六計,走為上”,證明人們普遍認同了它的科學哲理。李先念在戰爭瞬息萬變,部隊又處在極為不利的環境下,設法突破敵人的包圍圈,保存了主力,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立下了赫赫戰功。
中原突圍的歷史背景,是在抗日戰爭勝利后,蔣介石從峨眉山下來“摘桃子”,發動全面內戰,擺開430萬軍隊向全國解放區進攻,妄想用戰爭手段來消滅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他要向華中、華東、華北、東北和延安解放區進攻,就必須首先奪取中原這個戰略要地。所以蔣介石調來30萬裝備精良的軍隊,包圍了6萬中原解放軍。在這個大戰局下,中原解放軍在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下,在李先念的指揮下頂住了蔣軍的進攻,并在兩個月內,有準備、有計劃地組織了著名的桐柏戰役,消滅了蔣軍近萬人。在此期間,拖住了蔣軍鄭州綏靖公署劉峙五六個軍在此地不敢北上,大大幫助了劉鄧大軍在平漢(今京廣)線北段作戰(即邯鄲戰役),打破了蔣軍的第一次進攻,迫使蔣介石邀請中共代表到重慶開始停戰談判,遲滯了蔣軍向各兄弟解放區進攻的部署。
但是,蔣軍在“停戰談判”的掩蓋下,調來3個軍7個師進攻潢川、光山一帶。又調第六十六軍進犯平漢線南段信陽、羅山一帶。原駐江西修水、鄂南通城一帶的第七十二軍十三旅調到長江以北的黃陂、黃安(今紅安)一線。這些軍隊按照蔣介石的密令,“迅速搶占戰略要點”,一天也沒有停止對中原解放區的進攻。
中原解放軍從大局出發節節退讓。駐守光山的中原軍區第一縱隊第二旅,在蔣軍的進攻下,被迫撤出縣城。江漢軍區獨一旅先撤到桑樹店再撤到沙子崗,蔣軍仍然步步緊逼。蔣軍第七十二軍三十四旅從陽新偷運到鄂東麻城一帶,在中原軍區駐地的東、南、西、北四面形成了強大的軍事包圍圈,使中原軍區主力處在經扶、光山、羅山、禮山等四縣間,以宣化店為中心,縱橫不足100公里,人口僅40萬的狹小地帶,給養極度困難。蔣軍仍然以優勢兵力,緊縮包圍圈。蔣軍第七十二軍新十三師以全師兵力,于1946年4月25日搶占了能有效控制中原軍區司令部的小界嶺。
李先念在分析了上述情況后,果斷提出“主動突圍”,并嚴肅指出,如再不主動突圍,則以后更難。遂于6月26日晚撤離宣化店,29日晚突破蔣軍平漢鐵路防線,一路向西,取得了突圍的最后勝利,保住了中原主力部隊和中原局首腦機關,避免了類似皖南事變的悲劇發生。這就是“走為上”計。
聲東擊西
“聲東擊西”是三十六計中的第六計:敵志亂萃,不虞,坤下兌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走為上”,但是怎么走?往那里走?中原軍區突圍的方向在哪里?是往南,還是往北?是往東,還是往西?方向選得好是生路,方向選得不好就是死路。
當時,中原解放軍6萬人在蔣軍30萬人的四面包圍之中,兵力多寡懸殊。蔣軍武器裝備優良,戰爭資源豐厚,還有美國的軍事援助。所以蔣介石公開聲稱:在6月份用48小時殲滅中原共軍。
1946年4月30日,中共中央電詢中原軍區:頑軍向你們大舉進攻,而迫使你們非突圍不可時,你準備向何方前進,向西還是向東,二者利益及前途如何,望預先秘密計劃后電告。這就把中原突圍的方向選擇權交給李先念了。
李先念曾反復考慮過向東、向西和向北等方案,還考慮過留一部分主力向南渡過長江,游擊于大西南的計劃,也曾考慮過向東轉移到蘇皖解放區,以主力靠攏新四軍軍部。
在準備向東行動的同時,向北轉移也隨之提出,但中央軍委接到華中軍區電報稱:蔣軍桂系部隊尚有兩個師在大別山,其中一部已向淮南鐵路以東及津浦鐵路以西的定遠地區進攻,華中軍區在該地區的主力即將轉移到津浦路以東。因此,建議中原軍區部隊不要向東轉移,而應向北,經黃河以東到冀魯豫地區。中共中央電示中原局:主力轉移向東到新四軍軍部或向北到冀魯豫,由鄭(位三政委)李(先念司令員)自己考慮決定。中央再一次將突圍方向的選定權交給鄭位三和李先念。
中原軍區領導根據自己掌握的情況,蔣介石已經把中原主力部隊里三層,外三層,像鐵桶般包圍起來了,向哪一個方向突圍都不容易。
1946年6月26日,蔣軍分四路向中原主力部隊發起進攻,整編第四十一師一二二旅由信陽出動;整編第四十七師由光山、羅山方面出動;整編第四十八師一七四旅由商城方面出動;整編第七十二師新十三旅、新十五旅由經扶、黃安方面出動,共計8萬余人,由北、東、南三面向宣化店地區進攻。以整編第十五師、第六十六師在平漢鐵路的廣水、武勝關、柳林、信陽一線封鎖,妄圖在48小時內將中原軍區主力部隊圍殲于宣化店地區。
李先念當即采用了“聲東擊西”,向東佯動,向西突圍。以假象造成敵人的錯覺,來偽裝突圍方向。他命令駐扎在宣化店以東白雀園、潑皮河一帶的中原軍區第一縱隊第一旅旅長皮定均、政委徐子榮率領全旅三個團共6000余人向東佯動。前沿陣地部分兵力利用地形、工事,靈活機動地抗擊來引誘和迷惑敵人。李先念指揮軍區機關和主力部隊,分路隱蔽向西行動。由中原局、中原軍區機關和第二縱隊第十三旅的四十五團,第三五九旅及中原軍區干部旅共計1.5萬余人組成北路軍,向平漢鐵路的武勝關至信陽柳林地區開進。
6月29日下午,皮定均旅在東線的戰斗正打得熱鬧時,李先念率中原主力部隊已經西進100多里路,接近了平漢鐵路線。經兩個多小時激戰,十三旅三十七團打垮了敵整編第十五師一三五旅的四○四團,斃傷其一部,俘虜600余人,繳獲各種槍支300余支,控制了柳林到黃莊一線的鐵路,為主力部隊通過鐵路打開了一條通道。
三五九旅、中原軍區干部旅以及南路軍也于6月30日至7月1日,越過平漢鐵路,向西挺進。
至此,蔣介石苦心經營半年之久的平漢鐵路封鎖線被徹底沖垮了,粉碎了蔣介石要“一舉殲滅”中原解放軍的計劃,中原突圍首戰告捷。
李先念“聲東擊西”的軍事謀略,使得蔣介石和他的幕僚們暈頭轉向,手忙腳亂。蔣介石惱羞成怒,斥責劉峙“指揮不力”,勒令查辦整編第六十六師師長宋瑞珂和整編第十五師師長武庭麟。
空城計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記載,蜀國丞相兼軍師諸葛亮屯兵陽平時,派魏延等帶兵去攻魏軍,只留少數老弱殘兵守城。忽然魏軍大都督司馬懿帶領大批人馬,浩浩蕩蕩殺來。守城軍士聞報,無不驚恐萬分,不知如何是好。諸葛亮卻不慌不忙,傳令打開城門,又派人去城門口打掃道路,諸葛亮本人登上城樓,端坐彈琴,態度從容,琴聲不亂。司馬懿來到城門前時,見此情景心中產生懷疑:“諸葛亮向來辦事謹慎,從不冒險,今天為何如此?恐怕城內已布伏兵,故意誘我入城,我決不上他的當。” 于是下令退兵。后來人們把這一計策叫“空城計”。楚國令尹子元率兵伐鄭,鄭臣叔詹計獻鄭文公,也使用過“空城計”。
中原軍區主力部隊向西突圍時,是處在蔣軍四面包圍之中,敵第七十二軍新十三師以全師兵力搶占了能有效控制中原軍區司令部駐地的小界嶺。而且,軍調部三十二執行小組的美方代表懷德、蔣軍代表陳謙和小組工作人員都住在宣化店,監視著中原軍區的一舉一動。
中原軍區司令員李先念為了不讓敵人發現我主力部隊向西突圍的企圖,便在宣化店設置了一個“空城計”:即令鄂東獨二旅政委張體學于6月26日凌晨帶領旅警衛營一連一排,秘密進入宣化店,接替中原軍區機關的警備任務,一切按照原司令部的樣子,每天早上照常吹號起床、出操、練兵、唱歌、游戲。張體學到交際處招待所陪同軍調部第三十二執行小組的美蔣代表進餐、看演出,談笑風生。而軍區司令部的主力于26日晚離開宣化店向西轉移,宣化店已基本是個“空城”了,但敵人卻絲毫沒有察覺。
6月28日,美方代表懷德中校提出要會見李先念將軍。張體學機智地通過三十二執行小組我方代表任士舜,向美方代表懷德解釋說:“李將軍身體欠佳,改日再會見。”將美方代表搪塞過去了,敵人仍然沒有察覺。直到6月29日,中原軍區主力隊部已經突破了平漢鐵路線向西而去,張體學才正式通知美、蔣代表:由于蔣軍向我發動進攻,李先念將軍率中原軍區部隊作戰略轉移了,頓時使美、蔣代表目瞪口呆。至此,宣化店“空城計”才告結束。這是自古以來,搞“空城計”歷時最長的一次。
李代桃僵
“李代桃僵”是三十六計中的第十一計:“勢必有損,損陰以益陽”。陰指局部,陽指全局。損失一部,保全大部,以小的代價,換取大的勝利,采用“李代桃僵”的軍事謀略,需要學會在力量對比中算賬。不能簡單地以勝負的場次對比,要用少數兵力作鉗制,從全局的劣勢中爭得每一個局部的優勢。
1946年7月19日,李先念將軍率北路軍左翼部隊進至趙川鎮時,蔣軍整編第三師師長趙錫田帶領他的第三旅和二十旅的一部,在趙川鎮的南北兩面設下重兵,我軍四十五團進入趙川鎮后遭到敵軍的南北夾擊。我第一、第二兩個營迅速占領了東南面的前坡嶺,這里是主力部隊西進的必經之路。李先念將軍命令四十五團:要不惜一切代價,守住前坡嶺主陣地,保證主力部隊安全通過。蔣軍企圖搶奪前坡嶺,在大炮的掩護下,瘋狂地攻擊四十五團把守的前坡嶺。四十五團一營指戰員沉著應戰,頑強抵抗,許多戰士負傷仍然堅持戰斗,有的英勇犧牲。四十五團堅守陣地到第二天上午,達16小時之久,打退了敵人17次沖鋒,打死敵軍700余人,勝利完成掩護主力安全通過趙川鎮的任務。四十五團也傷亡400多人。團長汪世才在指揮作戰時,頭部中彈犧牲。
在同一天的7月20日,北路軍右翼部隊三五九旅在山陽縣口頭坪遇蔣軍胡宗南的第一師第一旅的阻擊。蔣軍居高臨下,以密集的火力向右翼部隊掃射。三五九旅第七一九團團長顏龍斌奉令率部出擊。他以一部兵力置河谷中牽制敵軍,親自率主力繞到敵軍陣地后山頭,向敵發起攻擊。經過繳戰,擊潰了敵軍,奪取了陣地。戰斗中,團長顏龍斌右臂被打斷,醫生在戰地極為簡陋的條件下,為他做了截肢手術。術后他忍著巨大的傷痛,拒絕坐擔架。兩天后在小河口戰斗中,他捂著斷臂,指揮戰斗,直到壯烈犧牲。臨終前,顏龍斌團長還以自己為黨工作太少而感到惋惜。
在口頭坪戰斗中,七一九團擊潰了敵軍,俘虜10余人,繳獲重機槍4挺。團政委蔣洪鈞身負重傷,經搶救無效,英勇犧牲。參謀長朱佐夫也犧牲在戰場上。
此后,中原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王震指揮三五九旅攻克鎮安縣城,打開監獄,釋放無辜群眾,并將敵人糧倉打開,發糧濟貧,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
北路軍左翼部隊經過梁家墳最后一次較大戰斗后,順利北上,李先念將軍率部在留仙坪與陜南鞏德芳游擊隊勝利會師。
中原軍區南路軍在軍區副司令員王樹聲率領下向鄂西北突圍,已于7月下旬進入武當山地區,根據中央軍委指示,決定以武當山為中心,創建鄂西北革命根據地,廣泛開展游擊戰爭。
自1946年6月26日至8月2日,中原軍區司令員李先念將軍親自率領北路軍突圍,歷時36天,行程2000余里,勝利實現了從宣化店到秦嶺的偉大戰略轉移。
此外,李先念將軍還運用“以逸待勞”、“避實就虛”、“調虎離山”等軍事謀略,都收到了克敵制勝的效果。
李先念將軍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發掘中國古代軍事理論,聯系中國革命戰爭的實際,巧妙地將“三十六計”運用到中原突圍戰場上來,從當時當地的實際出發,不斷創新,不斷發展自己的戰略戰術,使當時處劣勢的武器裝備、劣勢的戰爭資源、劣勢的地理位置,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產生了巨大的軍事效應,戰勝了數倍于己之敵。在完成了阻滯蔣軍向各解放區進攻的任務,各兄弟部隊完成部署調整后,突出了蔣軍的包圍圈,勝利地拉開了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