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八十二勇士” 在汶川——“劉老莊連”震區剪影
“八十二勇士” 在汶川——“劉老莊連”震區剪影
作者:高 杰 段傳洲 廖承濤 責任編輯:束華靜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7-20 瀏覽次數:8332
“我是‘劉老莊連’的一員。我宣誓:忠誠軍人職責,牢記入伍誓言,在抗震救災中不怕疲勞,不怕流血犧牲,不負人民重托,不拋棄,不放棄,堅決完成任務,再為連旗添彩!”這是以淮陰劉老莊八十二烈士犧牲地命名的葉挺獨立團、新四軍第三師“劉老莊連”官兵赴川救援時發出的誓言。他們要向汶川人民證明,他們是新時代的勇士。
災情就是命令
2008年5月12日下午,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子夜時分,“劉老莊連”接到了迅速準備開赴四川災區執行抗震救災任務的命令。“十萬火急,立即歸隊,執行重大任務。”緊急通知發出后12個小時,連隊在外駐訓、休假、出差的36名官兵全部歸隊。
根據抗震救災部隊臨時指揮部命令,連隊需組建一支30人的“突擊隊”,輕裝步行翻山越嶺奔赴重災區汶川。人人都請戰,選誰呢?“共產黨員舉手,劉老莊的士兵出列!”指導員話音剛落,黨員紛紛走出隊列,三名淮陰區劉老莊籍的士官,臉上溢滿了自豪和光榮。
岷江流淚,蜀山無語。通往汶川的公路和橋梁已盡數癱瘓,山路又窄又陡而且險情不斷,一處處坍塌的民居怵目驚心。連長周建軍率領突擊隊僅用5個小時就走了50公里山路,于深夜11點多闖進了汶川縣。15日凌晨,突擊隊抵達了通訊中斷、完全與外界斷絕聯系、災情特別嚴重的汶川縣映秀鎮。
5月16日,“劉老莊連”第二批突擊隊員52名官兵,接到緊急命令,迅速向重災區映秀鎮運送災民急需的藥品、帳篷和糧食。
通往映秀鎮的山路到處是飛石不斷的危險路段,有人統計這條路上有九處“鬼門關”,四處“生死關”,一旦被飛石砸中非死即傷,但他們沒有人懼怕。班長田松剛剛做過靜脈曲張手術,卻全然忘了傷痛,扛著幾十公斤重的藥材在山路上前行。呂哲當兵不滿一年,扛了一整天的藥品,兩只腳都磨破了,腳趾頭都把鞋磨出了洞,第二天仍然堅持要求參戰。到達映秀鎮后,第三軍醫大學的教授看了他的傷心疼不已,無論如何要為他包扎。周圍的護士、武警、災民都感動地說:“英雄連隊的兵,真是鐵打的!”
正因為如此,“劉老莊連”成了所在部隊第一個到達映秀鎮的連隊。
清除“重磅定時炸彈”
第一支突擊隊剛到映秀鎮就發現一起嚴重的安全隱患——離災民的臨時居住地不足50米處停放著兩卡車共60噸電石!災民們全然不知,戰士們卻十分清楚,電石一旦遇水就會發生燃燒,繼而爆炸,而那幾天災區天天都下著綿綿細雨,情況十分危急,如不及時處理,后果不堪設想。上級首長當即決定,由“劉老莊連”的30名突擊隊員將電石投入岷江銷毀。劉老莊籍八班長盧大偉,第一個爬上了車,開始了冒險的卸載……電石已被雨水侵蝕,散發的氣味刺鼻難聞。許多戰士眼睛都睜不開了,有的戰士手被燒傷,眼睛紅腫不堪,但沒有一個人退卻。
5月19日,駐守在漩口鎮圣音寺村的第二批突擊隊員接到緊急求援:鎮里有27噸過氧乙酸發生嚴重泄漏,烈日高溫下隨時可能發生爆炸,現正在不斷用冷水降溫,必須緊急搶運到安全地帶。接到命令后,劉老莊籍四班長劉佳林帶頭沖了上去,代理排長蔣鵬帶著戰土們也沖了上去。已經泄漏的過氧乙酸冒著嗆人的氣味,一旦濺到皮膚上就會發生潰爛,連隊的干部戰士全然不顧個人安危,用最快的速度將27噸過氧乙酸全部運到了安全地帶。
任務完成后,一直在現場組織“戰斗”的團政委張友書說:“昔日‘劉老莊連’的官兵為了人民勇擊日寇足以彪炳史冊,今日‘劉老莊連’的官兵為了人民抗震救災仍是撼天動地。”
大山情深
進村入戶工作展開后,連隊按照計劃為圣音寺村二組村民提供救援幫助。二組村民散落在一座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山上,通往山底的山路落滿了石塊,有的重達一噸多,村民往來十分不便,戰士們用棍子、撬杠、繩索一點點搬一點點挪,硬是將石塊盡數清除,開出了一條“救災路”。
在財產清理過程中,何二哥酒店的何老板夫婦“尾隨”“劉老莊連”整整觀察了四天。當他們看到戰士們不喝百姓一口水,不抽百姓一根煙,不拿百姓一點東西,終于向“劉老莊連”求助。戰士們二話不說就干了起來,被壓在瓦礫下十幾天的名煙名酒被清理出來整整齊齊地擺放在何老板夫婦面前,兩口子最放心不下的保險柜也被挖了出來,里邊是他們一生的積蓄,整整6.8萬元現金!
“劉老莊連”到達映秀鎮前,災民們喝水十分困難。以前他們都是靠山泉解決飲水、用水問題。地震發生后,賴以生存的泉水被埋在山石瓦礫下,有的人渴極了就去喝臟水、喝雨水。連隊立即派三排長袁華濤帶領幾名戰士出去尋找水源。幾個人踩著亂石雜草,翻越了兩座大山,苦苦尋找,終于發現了一眼可供飲用的泉水。連隊立即組織戰士們從廢墟中挖出急需的水管,架設了2公里長的輸水管線,把泉水引到了災民的生活區,并為老百姓修了蓄水池,還安排戰士每天為百姓送水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