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黃海壯烈遭遇戰——新四軍第三師赴延安學習干部隊與日軍海上血戰記
黃海壯烈遭遇戰——新四軍第三師赴延安學習干部隊與日軍海上血戰記
作者:蔣永龍 朱曉穎 王兆標 徐振理 責任編輯:王浩鐘 來源:《鐵軍》2013年第5期 日期:2014-02-10 瀏覽次數:8392
1943年1月底,新四軍第三師師長兼政委黃克誠接到軍部轉來的電報,來電大意是:中央同意華中抽調前線部分團以上干部到中央黨校學習,以保存干部,進行培訓,準備迎接全國大反攻。黃克誠立即召開了師黨委會議。三師決定選派彭雄、田守堯等11位團以上干部赴延安學習,并準備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1943年3月15日,江蘇省阜東縣海邊,新四軍第三師赴延安學習干部隊成員合影(李雪三攝)
l943年1月底,新四軍第三師師長兼政委黃克誠接到軍部轉來的電報,來電大意是:中央同意華中抽調前線部分團以上干部到中央黨校學習,以保存干部,進行培訓,準備迎接全國大反攻。黃克誠立即召開了師黨委會議。三師決定選派彭雄、田守堯等11位團以上干部赴延安學習,并準備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經請示軍部和華中局,得到批準。
這樣,由三師師直、八旅、漣東獨立團及地方單位抽調的部分干部組成了赴延安學習干部隊,三師參謀長彭雄為隊長、八旅旅長田守堯為副隊長、八旅政治部主任張池明(又名赤民)為黨支部書記。干部隊于2月10日到師部駐地板湖集中,決定分兩路出發,一路由彭雄帶隊從陸路走,成員主要是師直和地方的干部,師部派一個警衛連護送。另一路由田守堯帶隊從海上走,成員是八旅和獨立團的干部。兩路都到山東抗日根據地濱海區柘汪會齊再取道去延安。
由于日軍第二次大掃蕩,在從陸路進發的途中,新四軍三師派出護送干部隊的一個警衛連大部分在戰斗中犧牲,只剩一個排的兵力。陸路走不通,只好匯集到阜東沿海。經黃克誠師長同意,干部隊全都從海上走,原陸路護送的警衛連所剩兵力護送。
1943年3月15日,八旅副政委李雪三、鹽阜地委副書記劉彬、阜東縣(今江蘇省濱??h)振東區委書記兼區長韓培信等黨政軍領導來到阜東縣海邊六合莊,為乘海船北上的干部隊送行,李雪三副政委為他們拍攝了照片。
干部隊和警衛人員等一行51人登上木海船,由船老大和船工駕船從廢黃河入海口駛入黃海。按預料時間,第二天天亮之前便可到達山東濱海地區柘汪鎮(今屬江蘇省贛榆縣)。船行至午夜3點多鐘,到達連云港外海時,風停了,船上沒有發動機,不能再繼續前進。此時發現東方有個小黑點。當東方透出一片白光時,就見日軍巡邏艇正向干部隊木船駛來。彭雄參謀長和田守堯旅長等早就嚴陣以待。當日軍小隊長正要邁步上船檢查時,彭雄一聲“打”,干部隊與敵軍展開激戰。戰至上午11時,連續打退敵艇兩次進攻,干部隊木船上多人傷亡。下午1點多鐘,敵艇第三次向干部隊木船撲來,腿部和胸部已兩處受傷的彭雄參謀長仍堅持戰斗。在田守堯旅長指揮下,干部隊英勇抵抗,船老大和船工們也全部上陣,打退了敵人的第三次進攻。
戰斗進行到下午3點多鐘,海上的槍聲漸漸稀落了。敵人停止了掃射,干部隊停止反擊。雙方對峙著,沉默了一個多小時,敵人以為干部隊和船工全都犧牲了,便企圖把木船拉回連云港。敵巡邏艇狡猾地繞著木船,用冷槍試了幾次,見沒有動靜,便大膽地從南邊向干部隊木船開過來了。
干部隊木船的中桅下面側臥著一個戰士。他身負四處重傷,鮮血染紅了白色的篷帆,雙手緊握著兩支“二十響”,怒視著敵艇。他是張池明主任的警衛員戴文天。從艙里上來時,已經負傷的他又一次負了重傷,但他強忍住劇痛,艱難地爬到了船中桅下面,努力將自己的一支“二十響”排除了故障。這時,敵巡邏艇上的鬼子從望遠鏡里發現了他,子彈像雨點似的落在中桅的附近。戴文天以粗大結實的桅桿為依托,機智地和敵人戰斗。敵艇開到東面向他射擊,他就移到西邊,這樣隨敵來往移動,敵人子彈把桅桿打成蜂窩一樣,卻打不到戴文天。后來,戴文天看到自己子彈不多了,就滾到船板上,找了幾塊木板,把自己隱蔽起來,不再放槍了。就這樣,海面上又靜默了很久。
這時,眼看敵艇漸漸靠近了干部隊木船。就在敵艇離木船只有十幾米遠的時候,戴文天這個渾身是膽的戰士,突然從隱蔽的船板里跳了出來,雙槍對準鬼子開了火。他連續射出40響,把七八個鬼子擊中,有的栽倒在海里,有的仰倒在甲板上,巡邏艇上發出一陣陣慘叫聲。敵艇慌忙拖著死尸和傷兵,夾著尾巴向連云港駛去。
田守堯旅長、張池明主任和一些負傷的同志從隱蔽的艙里上來,大家把戴文天從血泊中抱起。張池明緊握住他的手說:“戴文天同志,你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戴文天,這個1940年參加新四軍的蘇北戰士,只有18歲,在關系著全船人生命的關鍵時刻,他英勇頑強,為打退敵艇起到了重要作用。此時,由于流血過多,他昏迷過去了。
正在這時,從船尾傳來呻吟聲,大家跑去一看,是船上年歲最大的船老大老王在呻吟,他和幾位犧牲的同志躺在一起,身負重傷,不能動彈了。他很吃力地說道:“同志們……有……風了……拉桅……吧!”
老王的話把大家提醒了,在田守堯旅長、張池明主任的指揮下,不一會功夫就把五根桅篷扯了起來。
船行不到半小時,又遠遠傳來敵人巡邏艇的聲音,有望遠鏡的同志都在瞭望著。這一次是四艘巡邏艇,而且都比原來那艘艇大得多。這四艘艇從連云港方向開來,向干部隊木船逼近了。
老王指揮掌舵的聲音漸漸弱下去,后來幾乎聽不見了。最后,他躺在那里,就用頭部擺動來指揮(他雙手都負了傷),大家按他的頭擺向使舵,擺著擺著,受重傷的老王再也支持不住了,頭猛然垂了下去。船上的干部戰士個個摘下軍帽,向這個在海上漂泊幾十年,這次又熱心為新四軍掌舵的老王同志默哀告別。
木船駛至小沙東處,動不了了。此時彭雄參謀長躺在血泊之中。田守堯旅長和張池明主任決定就近涉水登陸。這時四艘敵艇也不敢靠近,只是用火力封鎖上岸的去路。田旅長和女干部陳洛漣等下海后被海浪卷進水漕,英勇犧牲。其余人有的中彈犧牲,有的負傷,海面上泛起殷紅的血水。
在八路軍一一五師獨立團的幫助下,上岸的同志至午夜12點鐘左右到達一一五師獨立團團部。彭雄參謀長經搶救,終因流血過多而停止了呼吸,年僅29歲。
凌晨1點多鐘,上岸的同志到達一一五師師部,羅榮桓政委親自接待,并組織獨立團立即打撈海戰中的陣亡將士。
彭雄、田守堯等16位新四軍指戰員和12位船工在此次海戰中犧牲,其中師團干部5人。延安《解放日報》發表了題為《新四軍某師參謀長彭雄、旅長田守堯同志壯烈殉國》的報道。黃克誠師長獲悉后,令在鹽阜區召開追悼會,停止三天文娛活動。黃師長沉痛地寫了挽聯:
十余年甘苦共嘗患難相處破浪失忠良遙望云天哭戰友
數萬里河山猶碎水火益深臥薪期素志誓除賊寇慰英魂
第一一五師政委羅榮桓親自主持追悼會,將彭雄、田守堯等烈士的遺體安葬于贛榆縣城西郊的抗日山。為紀念此次海戰,濱海軍區政治部在抗日山上修建了小沙東烈士墓,豎立了烈士紀念碑。在烈士墓兩側,分別有新四軍軍長陳毅和濱海軍區司令員陳士榘的題詞:“浩氣長存”、“英靈千古”。
1943年9月18日,新四軍鹽阜區抗日陣亡烈士紀念塔落成。黃克誠師長親筆題詞:“彭雄、田守堯兩同志均為我軍優秀的青年高級指揮員,對黨忠誠,作戰堅決勇敢,戰爭與工作經驗均極豐富。此次于海上遇敵,奮勇指揮作戰,壯烈犧牲,真是重大損失。在軍事上說是可以避免的,完全由于我們對問題缺乏慎重考慮、粗心大意的結果。這是我永世難忘的血的教訓。而彭、田及遇難指戰員英勇果敢、頑強作戰的精神,永垂青史,作后死者之模范。”
(本文照片由周兆茂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