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老兵風采 > 一位老實巴交農民的生活變遷
一位老實巴交農民的生活變遷
作者:孫雨林 戴良智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6-16 瀏覽次數:8329
他情不自禁地告訴我們:“黨的富民政策太好了,城里人有的別墅洋房,如今我們鄉下農民也有了。這下子,我們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勁頭更足了!”
本文主人公孫登寶
一幢340平方米的兩層別墅竣工了,孫登寶圍著房屋轉悠,仰著頭,看了看屋脊上那尊栩栩如生的“二龍戲珠”雕塑,心里樂開了花;叼著煙卷,看著那高聳的花崗巖門樓,兩盞紅燈籠高高掛起,兩邊墻墩上的對聯“翻身不忘毛主席,小康牢記鄧小平”和橫批“共產黨恩深似?!?。他情不自禁地告訴我們:“黨的富民政策太好了,城里人有的別墅洋房,如今我們鄉下農民也有了。這下子,我們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勁頭更足了!”
孫登寶是江蘇省江都市郭村鎮韓陽村南陽組農民。采訪中,老孫拉開了話閘子,告訴我們,解放前,父親帶著他們兄弟5人在蘇南罱河泥為生。解放后土地改革分得5畝土地,一家8口人回家安身立命,擠在三間茅草屋里度日。1959年孫登寶結婚時,和爹爹合住一間十幾平方米小屋。后來,夫妻2人用泥巴糊、毛竹梢搭起了一間頂頭虎的房子。哪知道“天有不測風云”,1962年一場大雨,那頂頭虎的房子遭滅頂之災,只好寄住在鄰家房子里安身。因為一直是窮氣纏身,惹了鄰家的“財氣”,又被迫搬出。
孫登寶新建的兩層別墅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猶如一聲春雷,響徹了神州大地。隨著農村那大呼隆年代的結束,老孫家分得了5畝承包地,這給了他甩開膀子大干的極好機遇,從此全家開始走上了勤勞致富的道路。從那時起,他每年養2頭老母豬。一窩小豬,就能賣到1萬多元,在那時這可是天文數字。平時,老孫還摸魚捉蝦。家里有了積蓄,于上世紀90年代,砌了五架梁三間瓦房,并給兒子結了婚。
進入新世紀以來,變化就更大了。老孫一本正經地說,平時兒子小倆口在泰州九龍某機械廠做車工;農忙時,駕駛兩臺手扶拖拉機給村民們耕地、播種、插秧。接著老孫領著我們看了存放拖拉機的“機庫”,還饒有信心地告訴我們,全家好好干,繼續攢錢,爭取明年買一臺洋馬收割機,更好地為鄉親們服務。在豬舍里,老孫用竹竿趕起了老母豬、一窩豬崽子、8頭育肥豬,它們的叫喚聲匯成一片歡呼聲,在這小橋流水人家的上空回蕩。
采訪結束前,老孫給我們算了一筆黨的惠民政策暖民心的賬:種糧補貼、生豬補貼、再加上提高糧食收購價格等,全家年收入有5萬多元?!敖窈?,我一定要多種田,種好田,多打糧,多賣糧,養好豬,為社會多作貢獻”。孫登寶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