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扁擔河畔引路人 ——記蕪湖市官陡街道新莊 居委會黨支部書記、主任王敏
扁擔河畔引路人 ——記蕪湖市官陡街道新莊 居委會黨支部書記、主任王敏
作者:高照人 韋宏剛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6-16 瀏覽次數:8327
蕪湖市官陡街道東南角、扁擔河畔的新莊居委會,這個昔日在全街道乃至全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滯后的貧困后進村,如今經濟和社會發展都蒸蒸日上、欣欣向榮,舊貌換了新顏。面對這巨大的變化,不論是居委會的黨員干部,還是居民都交口稱贊居委會主任、黨支部書記王敏是“扁擔河畔引路人!”
日前,我們慕名來到地處蕪湖市官陡街道東南角、扁擔河畔的新莊居委會,驚喜地發現,這個昔日在全街道乃至全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滯后的貧困后進村,如今經濟和社會發展都蒸蒸日上、欣欣向榮,舊貌換了新顏。
昔日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的泥巴路,如今變成了平坦堅實、暢通無阻的水泥路;昔日低矮陳舊、破爛不堪的舊廠房,如今變成了鋼塑結構、高大寬敞的新廠房;昔日在田野里,頭頂烈日、手握鋤鍬的“泥腿子”,如今變成了車間里操作機械的農民工;昔日東一家、西一家,雜亂無章的小村落,如今變成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高層樓房,整齊劃一的新農村……
面對這巨大的變化,當我們問及新莊是如何從貧困落后中奮起時,不論是居委會的黨員干部,還是居民都交口稱贊居委會主任、黨支部書記王敏是“扁擔河畔引路人!”
工商并舉開新路
1998年7月,經過“兩推一選”,時任村委會副主任的王敏走上了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的崗位。兩副重擔一肩挑。他深知這是黨組織的信任,也是村民們的重托。他暗暗地告誡自己,一定要當好引路人,團結“兩委”一班人,面對困難、迎難而上,搶抓機遇、奮力崛起,帶領群眾共同致富奔小康!
然而,當時擺在他面前的村里現狀是貧困落后、一窮二白:當時除了鎮里下放給村里一個小榨油廠和一個小金屬拉絲廠外,村里沒有一家上規模的企業,這兩家小廠還常常因為缺資金、缺原料,干干歇歇,“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上繳國家的稅收是零。村里收支賬面上是赤字。村干部們連工資也發不出,一年忙到頭,年終只好打“白條”。村里集體窮,村民們家里也窮。村民們長期受小農經濟觀念的束縛,年復一年,沿襲著一年兩季、一油一稻的傳統耕作模式,只能勉強過個溫飽日子。
困難,重重的困難。然而,面對困難,窮則思變,艱苦創業,加快發展,走出困境,決心帶領群眾共同致富奔小康的王敏,一連數日,一面主動上門找老村干、老黨員,咨詢加快發展的妙計良策;一面走村串戶,找村民組長、村民代表談心,征求脫貧致富的意見建議。“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一連串的調查摸底,他對村里之所以貧困落后的根源和如何加快發展的思路,心里有了“譜”。隨即,他和新組建的村“兩委”一班人召開了有黨員、干部、村民組長、村民代表、團員、民兵等近百人參加的“新莊經濟發展研討會”。在聽取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熱烈討論后,王敏發表了就職演說。他語重心長地說:“解放都50年了,改革開放也20多年了。我們新莊雖有發展,但發展不快。雖有變化,但變化不大。客觀上,我們村離市區遠些,位子偏些,信息閉些。但根源是我們村干部和村民們受小農經濟舊觀念束縛,只搞農業,不搞工業;只搞糧油,不搞商貿。實踐證明,無工不富,無商不活啊!我們要想盡快地擺脫貧困,走出困境,共同致富奔小康,就要徹底破除小農經濟舊觀念的束縛,在工業強村、商貿富村、工商并舉上下功夫,做文章才行啊!”
一席話,說得大家直點頭,燃起了大家脫貧致富的新希望。
筑巢引鳳鳳飛來
認識一統一,行動就積極。為了營造環境,筑巢引鳳,招商引資,加快發展。王敏和村“兩委”一班人,白手起家,艱苦創業。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沒有道路,他們抓住“移民建鎮”的契機,跑鎮里、到區里,爭取了30多萬元建設資金,在村里修了一條長1900米、寬5米的貫穿全村的水泥主干道,既為村民出行提供了方便,也給外商來村里選址投資帶來了便利;沒有場地,他們將村委會駐地一塊40多畝亂石累累、雜草叢生的拋荒地,采取土地流轉的方式,規劃成村里工業集聚小區的場地;沒有自來水,他們想方設法籌措了60多萬元,從鄰近的弋江村接通了管道,在工業集聚小區里鋪設了自來水管線;沒有電源,他們又籌措了40多萬元,新上兩臺500kV變壓器,解決了小區里企業用電,并修建了兩條百米長、10米寬,縱橫小區的水泥大道,實現了工業集聚小區“三通一平”;沒有廠房,他們把合并后閑置的原小學校舍拆了,興建了5000多平方米的廠房……
筑巢引鳳鳳自來。市里的“蕪湖華鑫毛巾被服廠”的民營業主,捷足先登,率先落戶村里工業集聚小區,投資200多萬元購置了機械設備,從事毛巾被服等出口產品的生產,年營業收入超過500萬元,成了村里第一家上規模的企業。接著,市里的“蕪湖永興金屬制品有限公司”民營業主也投資400多萬元,興建了3000多平方米廠房,實現了當年辦廠,當年投產,當年見效,營業收入300多萬元。第二年,營業收入躍上了千萬元的新臺階。繼而,民營企業“蕪湖精達機械廠”又落戶工業集聚小區,搞起了機械加工,每年營業收入超過600萬元以上……
到2007年底,村里的工業小區里已先后引進了17家民營企業來這里投資興業,初步形成了以服裝、機械加工、汽車零部件為主導的產業。工業總產值突破億元,上繳國家稅收突破百萬元,村里租房收入突破40萬元。更為可喜的是村里100多個被征了地、沒事干的多余勞力,不出村就進了企業,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新路!
商貿農貿顯神通
近年來,隨著蕪湖市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加快,市區拓展、重點東擴,要在新莊境內興建“水岸星城”安置小區、神山南路建設和架設11萬伏高壓線路走廊三項重點工程。這三項重點工程涉及到新莊居委會轄區內要征地800多畝,動遷213戶,拆遷2萬多平方米的居民住房,并限定一個月內完成征地、拆遷。剛開始,一些人對這項涉及面廣、時間緊的任務心中無底。但王敏心中有數:只要居委會一班人認識統一,步調一致,就沒有做不好的工作。
為實現征遷發展兩不誤,發展征遷獲雙贏,王敏又和居委會一班人接二連三地召開各種會議,進行廣泛宣傳,層層發動。他們一邊動員黨員、干部、團員要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關系,帶頭交地,帶頭拆遷,為村民們帶好頭;一邊起早摸晚,走村串戶,主動上門對征地拆遷戶說服教育、反復宣講個人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由于工作做得實,不僅按期完成了三項重點工程的征地、拆遷任務,而且實現了上級領導、有關部門和征遷戶“三滿意”。
在抓征地拆遷,抓新農村規劃建設的過程中,王敏和居委會一班人為發展商貿經濟,拓展征地后失地居民的就業門路著想。先由居委會集體投資100多萬元,在規劃的新農村里興建了40多個門面房,形成“商貿一條街”,讓60多個被征了地的居民租用村里集體興建的門面房,走上了再就業的新路。繼而,居委會又在居民征地拆遷的安置房集中處,由居委會投資15萬元,填平了廢棄的6畝廢水塘,興建了1350平方米的鋼塑結構的“新莊農貿市場”,讓40多個被征了地的居民從事農副產品經營。
通過興辦“商貿一條街”和“農貿市場”,既發展了居委會的商貿經濟,又解決了居委會里被征了地、沒事干的居民再就業。更為可喜的是把商品經濟的觀念、市場經濟的意識帶進了居委會里,使新莊初步形成了商業、建材業、運輸業、服務業為主體的第三產業,也使更多的居民在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大潮里,“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王敏永算惠民賬
居委會的工業發展了,商貿搞活了,集體收入增加了,實力增強了。此時,有人提議,辦公室太舊,是否蓋一幢新的?也有人提議,辦公用的桌椅柜太土氣,是否換一換現代化的?對此,王敏總是語意切切地告誡大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宗旨,我們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忘記這一宗旨!雖然我們近幾年經濟發展了,實力增強了,但仍要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用在為民解難題辦實事上,把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居民身上!”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解決居民們方便出行。王敏和居委會一班人商定,投資60多萬元,修了一條長3000多米、寬5米通往各居民組的水泥路,并在路上安裝了30多盞路燈,使居民出行實現了“晴天不沾灰,雨天不沾泥,夜晚不用手電筒”。
解決居民安置區整潔衛生。居委會投資10多萬元,在安置區里砌了20多個垃圾存放池,并組織了環衛組,確定了6名環衛工,負責垃圾清理轉運,改善了衛生條件,凈化了環境,整潔了安置小區。
解決貧困家庭子女入學難。居委會專門出臺了《新莊濟助貧困家庭子女入學辦法》,規定從2007年開始,凡考入大學本科的,社區資助8000元;凡考入大專的,社區資助5000元。使貧困家庭的子女走進大學校園,圓了大學的夢。
解決居民看病貴、看病難。居委會制定了《新莊居民大病救助辦法》,在區、街規定的大病救助的基礎上,居委會還根據病情、家庭收支情況、病人費用情況,再給予一定的救助,進一步緩解了居民看病貴、看病難。
解決老人養老問題。居委會規定,從2006年起,對居委會男55歲、女50歲的老人,每年補助600元生活費;80歲以上,每年補助800元生活補助費,使老有所養。對孤寡老人,居委會投資10多萬元,選擇近林傍水、環境優美的地方,興建了5間磚石結構的平房,把原分散居住的孤寡老人,集中安排進了興辦的“新莊老年公寓”。并為他(她)們添置了鍋、碗、瓢、盆、桌、椅、板凳等生活日用品,由居委會集中供養。
此外,居委會還投資6萬元,建起了籃球場,組成了“新莊籃球隊”。他們還根據當地居民有舞龍燈的傳統愛好,又組建了“新莊龍燈隊”。每逢傳統節日或市、區重大活動,頗有名氣的“新莊龍燈隊”還應邀舞進了市區,為城里人帶來了歡聲笑語。
這一樁樁、一件件為居民們解難題、排憂愁辦的實事、好事,居民們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難怪前不久當上級來居委會考察“兩委”班子,進行民主測評時,滿意率達100%。當居委會“兩委”班子換屆選舉時,王敏又一次高票當選。
昔日貧困落后的新莊,近幾年已跨入全街道乃至全區先進村(居)的行列。黨支部2007年榮獲街道黨工委、鳩江區委授予的“‘五個好’黨支部”、“先進基層黨組織”。村(居)委會2004至2008年連續5年榮獲了“蕪湖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安徽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稱號。
作為引路人的王敏也先后多次被街道工委、鳩江區委評為“優秀黨員”、“先進基層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