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新四軍子弟的童年生活
新四軍子弟的童年生活
作者:鄧小燕 責任編輯:束華靜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6-03 瀏覽次數:8339
這是珍藏了68年的一張照片,相紙已經泛黃。照片拍攝時間大約是1947年8月。
這是珍藏了68年的一張照片,相紙已經泛黃。照片拍攝時間大約是1947年8月。
照片上共有13個孩子,或坐或站,姿態各異,他們都是當時北撤到山東渤海區的新四軍部分干部子女。其中有鄧子恢的子女(后排站立者,左二是鄧淮生,左四是鄧湖生,前排左二是鄧漣生)。有從奴隸到將軍的我軍杰出軍事家羅炳輝的兩個子女(羅新安及其妹羅魯安);有我軍高級指揮員張元壽的兩個孩子;有時任華東軍區副參謀長周駿鳴的孩子周東延;有英年早逝的我軍將領謝祥軍的孩子,以及仲曦東的孩子仲蘇山、仲鐵軍等。其余的人尚未對上號,可憐這么小,他們當中有一些已成了烈士子女。
照片上的孩子幾乎都是“方顱”,其原因就是缺鈣。戰爭年代不可能保證母乳喂養,更沒有鈣片可吃,能存活下來就是萬幸了.這里定格著他們童年生活的一個片斷,記錄著他們經歷的苦難與歡樂。真希望能看到這張照片的哥哥姐姐們,快快前來對號入座吧。
阿姨被甩下馬車
當年從華中到山東渤海地區,他們的父母或是在前方作戰,或是另有重要工作,無暇顧及自己的子女,便由后勤部門統一組成一個機構,全程護送這些孩子轉移。他們跟隨部隊轉移,在馬車上顛簸了幾乎一年的時間。那段戰火硝煙的顛簸生活,想必給他們那幼稚的腦海里刻下極為深刻的印痕。
本文作者(右)與馬阿姨(右二)相遇在南昌
在漆黑的夜間行軍時,那搖晃的馬車上,躺在阿姨溫暖懷里酣睡的孩子,是否還能記得,因過于勞累的一個阿姨打了瞌睡,馬車一個急轉彎被甩下車去,其他人都嚇壞了,趕緊停下車一看,阿姨頭上磕出了一個大皰,可是手臂里緊緊摟著的一個小男孩,還閉著眼睛呼呼大睡,渾然不知剛才發生的險情。到了宿營地,在鄉親們用秫秸稈燒起的熱炕上,他們高興得翻滾打鬧,喜笑顏開。阿姨們看著他們健康活潑的樣子,樂在心頭!
用板凳和床板做滑梯
2008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在南昌我見到了一個當年被派去照看這些孩子的阿姨。她姓馬,她講述了當年與這些孩子同甘共苦、轉戰南北的親身經歷。馬阿姨那時才20歲出頭,曾經在白區工作,還在粟裕任校長、劉英任政委的浙南抗日救亡學校工作過。1945年抗戰勝利后,馬阿姨來到淮陰,負責同志對她說,年輕人受孩子們喜歡!你就去幼兒園幫助工作,照管十幾個不在父母身邊的孩子。當時的幼兒園園長是學教育的吳蓮玉,人既文雅又漂亮。
自此,馬阿姨做起了孩子王。每天帶著孩子們玩,教他們學唱歌,帶他們做游戲。她說,那時候沒有玩具,為了讓戰爭環境中的孩子們也能玩上城市里才有的滑梯,他們就用板凳和床板搭了一個滑梯。孩子們輪流爬上去,站在最高處發表自己的宣言,然后往下滑。大部分孩子都是學著大人的模樣喊著:同志們向前進,沖啊!最有趣的是一個男孩,他父親是后勤處長。他站在最高處對大家說:你們要不聽我的話,就叫我爸爸不給你們發津貼。在一旁觀看的阿姨們都笑得前仰后合,連眼淚都笑了出來。這位善于發號司令的男孩,你現在在哪里?對自己當年的豪邁宣言,可能早就忘到太平洋去了!
孩子們順著床板滑下來,有時會磕一下小屁股,或是朝前摔個跟頭,臉上會蹭滿泥土,像個大花臉,可他們根本顧不上擦一把,爬起來接著滑。大家玩得很開心,百滑不厭。
天晚了,當滑梯的板凳要拿來坐著吃飯,用做滑板的床板要搬去架好睡覺的床鋪時,他們攔著阿姨哇哇大哭,舍不得拆掉自己心愛的大玩具。這些生長在艱苦戰爭年代的孩子們,那么一個簡陋的滑梯都戀戀不舍。當我聽著這些故事時,臉上笑著,眼睛里卻涌出淚水,心里充滿了辛酸。我們這些長在新社會的弟弟妹妹們永遠無法體會到的那種經歷,那也正是他們所能擁有的最值得驕傲的寶貴財富!
喂孩子喂得兩腮疼
我的母親陳蘭當年曾帶著哥哥姐姐跟隨著后勤部隊一起轉移,她給我講過一件事。那是1946年秋,國民黨軍大舉向蘇北、淮北進攻,新四軍家屬和孩子們都隨著黨政機關從蘇北撤退到山東。那里的老鄉們都是吃又干又硬的高粱面煎餅。孩子們稚嫩的牙齒咬不動煎餅,牙床被磨出了血,仍無法下咽,餓得大哭。行軍途中沒有熱水,母親和阿姨們就將煎餅放進自己嘴里,用自己的牙齒把煎餅嚼碎,再用自己的唾液將其潤濕,然后像燕子媽媽喂小燕子一樣,一口又一口地喂到孩子們嘴里。母親說,為了給孩子們嚼煎餅,她們自己常常累得兩腮疼痛,至今都不再想吃那種堅硬的煎餅了。
聽著母親的講述,我好像看見在那炮聲隆隆的征途上,母親們忍著饑餓和疼痛,一口又一口地給孩子們喂煎餅。我是醫生,我知道人分泌的唾液被大量耗費后,對人體是有損害的。母親和阿姨們全然沒有考慮自己,她們心中只有孩子。
哥哥姐姐們,我很想知道,你們還能記得那震耳欲聾的槍炮聲和戰火彌漫的硝煙嗎?還能記得那被母親們喂下去的濕軟可口的煎餅嗎?
反 哺
戰火中成長的哥哥姐姐們,戰爭鍛煉了你們堅強不屈的意志,你們與父母一起,為共和國誕生共同經歷了暴風雨的考驗,你們在戰火中迎來了共和國的誕生,你們為建設和保衛共和國的事業,付出了自己無怨無悔的青春歲月。
童年時期的記憶是有限的,許多事情你們可能早已忘懷。但我知道,喂養你們成長的蘇北面糊、山東煎餅早已融入了你們的血液里,你們與老區人民情同骨肉的親情永遠不變。在你們心里,那里是你們的第二故鄉。你們惦記著老區,惦記著那些用自己活命的口糧養大你們的大爺大娘和他們的子孫后代。逢年過節時,你們會送上真心的問候和祝福。當你們捐建的希望小學落成時,你們和老房東擁抱在一起,望著那青磚紅瓦的校舍,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你們盡己所能,反哺老區人民。每當聽到老區人民有困難時,你們立即伸出援助之手,你們多方奔走, 呼吁大家關注老區,扶持老區,支援老區.為老區的孩子們蓋起了寬敞明亮的教室,讓老區的孩子們都能學好文化,掌握科學技術,用自己的知識為建設老區美好幸福的明天而努力奮斗!
當年的孩子,如今都已是年過花甲的老人,從工作崗位上退了下來。
現在,你們又各自戰斗在新四軍研究會的崗位上,為了將父輩的革命傳統發揚光大,為了更好的宣傳新四軍的奮斗精神,你們放棄了在家中舒適安逸的退休生活.在你們身上,我們看到了新四軍老戰士那種無私奉獻的延續!在你們身上,我們懂得了什么是子承父業,什么叫血脈相承!父輩的革命情懷鼓舞著你們,為了更好的宣傳新四軍,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新四軍,你們邁著匆匆行進的腳步又踏上了新的行程。歲月令你們兩鬢染霜,但你們血脈中流淌的熱血永遠鮮紅;雖然你們已經年過花甲,可是你們依然步伐堅定,斗志昂揚,在弘揚鐵軍精神,再創輝煌的征途上,你們永遠是行進在最前方的尖兵!